文化、宗教與精神
發(fā)布時間:2017-10-16 15:01
本文關鍵詞:文化、宗教與精神
【摘要】:馬丁·布伯是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對話哲學和存在主義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地關注著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存在問題。這種思考不僅體現(xiàn)在他成熟時期的對話哲學和存在主義神學中,也體現(xiàn)在他青年時代的思考中。本文試圖分析青年布伯從大學時期開始,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哈西德解釋和中國道家思想中對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并表明布伯這種最初的思考已經(jīng)預示了后來對話哲學的產(chǎn)生。 學生時代的布伯一方面對人類在現(xiàn)代社會中無可避免的孤獨和異化處境感到絕望,另一方面又從他的思想導師尼采的哲學思想中收獲了一種狄奧尼索斯式的生活激情。并在柏林大學的兩位老師,社會學家西美爾和哲學家狄爾泰的影響之下,布伯超越了尼采的激情,開始了建設性的對人的存在問題的理解。在西美爾的社會學中,布伯發(fā)現(xiàn)了理解社會的密匙,即作為社會先驗結(jié)構(gòu)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狄爾泰哲學中,布伯收獲了一種新的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體驗,以及筑基于體驗概念的解釋學方法論。以所有這些思想資源為基礎,學生時代的布伯在關于新社會的演講和博士論文中,闡明了有關未來社會的理想,以及這種理想社會中個人與世界、個人與上帝的統(tǒng)一。學生時代的激情和思索,在以后布伯的思想中不斷得到深化。在20世紀初布伯所參與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對哈西德的解釋、對中國道家思想的翻譯和評論,分別從文化、宗教和東方精神三個視角闡明了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即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上帝的溝通、人與世界的統(tǒng)一。 布伯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理解成猶太人自我實現(xiàn)和猶太民族自我重生的運動,他既反對狹窄的政治猶太復國主義,也不完全認同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文化猶太復國主義。他主張以猶太藝術(shù)為方式,猶太教育為手段,在猶太民族中培育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猶太文化,以實現(xiàn)猶太民族的重生和猶太精神的偉大復興。布伯所理想的未來猶太國家象征著一種歷史悠久的猶太精神的復興,在其中,猶太人將獲得全面的自由發(fā)展。個人與社會處于一種互惠的關系中,人在社會中的存在也臻于和諧。不過這種理想的國家觀念很快就在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中敗下陣來,1904年由于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失望,布伯轉(zhuǎn)而投身于哈西德研究。 布伯在哈西德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根源性的宗教精神。在哈西德圣徒的生活中,布伯總結(jié)了哈西德生活的四個特征:狂喜、崇敬、虔敬和謙卑?裣蚕笳髦环N充滿愉悅的有活力的生活;崇敬和虔敬重新確立了日常生活與神圣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個體生活具有一種當下圣化和提升的可能;謙卑代表個體價值的獨特性和對他者的責任。由這四者所表征的哈西德精神被布伯看作是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其中,人類存在將克服現(xiàn)代社會中異化和疏離的深淵,重新實現(xiàn)與神圣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對人與神圣之間聯(lián)系的重新確立,布伯的哈西德解釋將人在社會中孤立存在的事實,提升為一種指向神圣的存在,宗教以宗教性的形式重新回歸人的存在之維中。 在中國道家思想中,布伯發(fā)現(xiàn)了一種與西方文化中科學和法律不同的東方精神——道的教導。在道的教導中,以道的統(tǒng)一性為基礎,世界本身也具有統(tǒng)一性。依靠無知、無為,至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實現(xiàn)道的統(tǒng)一性,也就是將自身的存在融合進道和世界的統(tǒng)一性之中。在這種統(tǒng)一性之中,人與世界之間的疏離得到克服,人的存在不再陷于個體化世界的雜多性之中。布伯認為,以道為教導的東方精神為世紀末的西方社會提供了一種他者的鏡像,一種人與世界、人與道相統(tǒng)一的存在形式。 在文化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中,布伯闡明了人類存在的理想社會模式:在哈西德思想中,布伯發(fā)現(xiàn)了圣化當下生活的宗教精神;而在中國道家思想的教導中,布伯認識到人與世界相統(tǒng)一的存在形式。這三個方面構(gòu)成了青年時代布伯對于人的存在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猶太復國主義 哈西德 道的教導 存在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20
【目錄】: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導言11-26
-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及意義11-15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15-22
- 2.1 英文文獻綜述15-19
- 2.2 中文文獻綜述19-22
- 第三節(jié) 研究路徑和論文結(jié)構(gòu)22-26
- 第二章 對存在的最初思考26-59
- 第一節(jié) 布伯與三位思想導師26-47
- 1.1 尼采哲學的精神26-32
- 1.2 西美爾的社會和宗教思想32-38
- 1.3 體驗概念和狄爾泰的解釋學38-47
- 第二節(jié) 個體化問題與未來社會理想47-58
- 2.1 個體化問題的由來47-49
- 2.2 “新社會”與個體化問題49-54
- 2.3 博士論文:《朝向個體化問題的歷史》54-58
- 本章小結(jié)58-59
- 第三章 作為文化性存在的猶太復國主義59-97
- 第一節(jié) 世紀末的猶太復國主義60-70
- 1.1 赫茨爾的政治猶太復國主義思想60-65
- 1.2 阿哈德·哈姆的文化猶太復國主義思想65-70
- 第二節(jié) 馬丁·布伯與猶太復國主義70-81
- 2.1 政治與文化:赫茨爾和布伯未來猶太國家之辯70-77
- 2.2 理性與宗教:阿哈德·哈姆和布伯未來猶太國家之思77-81
- 第三節(jié) 馬丁·布伯的猶太復國主義觀81-95
- 3.1 文化、藝術(shù)和教育:未來猶太國家的存在之基81-91
- 3.2 猶太運動史觀:未來猶太國家的歷史根源91-95
- 本章小結(jié)95-97
- 第四章 作為宗教性存在的哈西德97-132
- 第一節(jié) 布伯與哈西德的相遇98-103
- 第二節(jié) 布伯早期哈西德思想研究103-118
- 2.1 猶太神秘主義歷史觀103-106
- 2.2 納赫曼拉比和美名大師106-113
- 2.3 哈西德思想的四個概念:狂喜、崇敬、虔敬、謙卑113-118
- 第三節(jié) 哈西德解釋的爭論和意義118-130
- 3.1 歷史主義和解釋學的方法論之爭118-128
- 3.2 哈西德的意義:存在的宗教性之維128-130
- 本章小結(jié)130-132
- 第五章 作為東方精神存在的中國道家思想132-158
- 第一節(jié) 布伯對一般神秘主義的興趣132-136
- 第二節(jié) 歷史和文本中布伯與莊子的相遇136-144
- 2.1 世紀未德國思想語境中的相遇136-139
- 2.2 與《莊子》文本的相遇139-144
- 第三節(jié) 布伯對中國道家思想的評論144-155
- 3.1 東方精神的特質(zhì)144-147
- 3.2 教導視域下的老子和莊子147-149
- 3.3 中國道家思想觀念:道、無知、無為149-153
- 3.4 中國道家的社會政治理想153-155
- 第四節(jié) 解釋與誤解之間:存在的統(tǒng)一性之維155-156
- 本章小結(jié)156-158
- 第六章 結(jié)語:通過文化、宗教和精神的存在之思158-163
- 參考文獻163-167
- 后記167-1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杰;論馬丁·布伯的宗教哲學[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4期
2 劉杰;馬丁·布伯論“東方精神”的價值[J];文史哲;2000年06期
3 顧紅亮;現(xiàn)代性的對話維度與獨白維度——對布伯現(xiàn)代性理論的闡釋[J];云南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4 顧紅亮;;統(tǒng)一·行動·未來——馬丁·布伯對猶太教現(xiàn)代性的思考[J];宗教學研究;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10433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4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