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群體身份認同沖突研究——以北京市BG家庭教會為例
本文關鍵詞:基督徒群體身份認同沖突研究——以北京市BG家庭教會為例
【摘要】:對北京市BG家庭教會進行的田野研究發(fā)現(xiàn),基督徒世俗身份和宗教身份之間存在緊張與沖突。探討基督徒面對不同身份,如何重構身份認同的社會心理過程發(fā)現(xiàn),個體層面的認同努力即信徒個體的讀經(jīng)和禱告等靈修活動,以及組織層面的教會和團契生活,是基督徒身份張力得以紓解的主要方式。經(jīng)歷了"沖突—再構—和解"事件流的基督徒,暫時性地實現(xiàn)了多重身份的和解。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關鍵詞】: 基督徒 身份認同 沖突 紓解
【分類號】:B978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每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都被某種社會分類機制歸屬到不同的社會群體,我們因此具有了或者先賦或者自致的群體屬性。[1]具有這些不同群體屬性的人常常以這些群體成員的一份子來界定自己的社會存在,都在不斷地尋找和確定自己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者說尋找身份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亦平;神圣與世俗之間——論道教在21世紀的發(fā)展[J];中國道教;2001年05期
2 方文;;群體資格:社會認同事件的新路徑[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楊寶琰;萬明鋼;;鄉(xiāng)村中學生基督徒的文化沖突與文化適應 基于甘肅W村的田野調(diào)查[J];社會;2011年04期
4 方文;群體符號邊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體為例[J];社會學研究;2005年01期
5 李向平;;倫理·身份·認同——中國當代基督教徒的倫理生活[J];天風;2007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國;;近代革命運動與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廟為主的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戴迎華;湯麗麗;;社會變遷視野下我國農(nóng)村宗教問題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05期
3 張薇;熊騰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亞喜劇對古希臘神話的傳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馬海軍;;淺談中等職業(yè)院校實施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5 陳斌;;“抬汪公”活動與屯堡社區(qū)穩(wěn)定性思考——以安順市吉昌屯為個案[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周靜;劉國紅;;涂爾干人性論思想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方文;;政治體中的信徒——公民困境:群體資格路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陳明;;生化:主宰與義理的根源與基礎——儒教天論之脈絡與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曹南來;;中國宗教實踐中的主體性與地方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張志剛;;當代中國宗教關系研究芻議——基于國內(nèi)外研討現(xiàn)狀的理論與政策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美華;李瑾瑾;;女性宗教認同研究——以鄭州市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陶慶;;旋轉的“認同環(huán)”:“福街商會”的象征與儀式[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方文;;宗教群體資格簡論(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6 孫華軍;;漢畫體育圖像身體觀研究之身體不朽論[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趙德雷;;期望狀態(tài)與地位等級秩序的維持[A];中國社會學會2010年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周傳斌;;門宦教權體制的結構與運營[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堅贊才旦;岳小國;;論三巖藏族的壁葬及其社會控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10 李向平;;私人信仰與中國憲政建設——從中國宗教—信仰間的供需關系談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6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敏;宗教歸信與社會資本[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3 孫長城;試論公民法律意識的生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彥;儒家與伊斯蘭經(jīng)濟倫理思想之比較[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白潔;歲時節(jié)日中“旺火”習俗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朱鯤鵬;大學生“跑廟”行為的社會學思考[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侯喜春;介入社會資本:基督教會的社會救濟作用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文;;群體資格:社會認同事件的新路徑[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李華偉;;基督徒的文化認同與鄉(xiāng)土文化變遷的模式——從理念與符號的視角來探討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禮上的沖突與調(diào)適[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范正義;;當前基督教與民間信仰共處情況的調(diào)查與分析——以閩南H縣J鎮(zhèn)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1期
4 方文;;宗教群體資格簡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麥可·布洛維;鄭翔;;公共社會學[J];社會;2007年01期
6 王春光;新生代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年03期
7 方文;學科制度精英、符號霸權和社會遺忘——社會心理學主流歷史話語的建構和再生產(chǎn)[J];社會學研究;2002年05期
8 孫立平;社會轉型:發(fā)展社會學的新議題[J];社會學研究;2005年01期
9 方文;群體符號邊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體為例[J];社會學研究;2005年01期
10 李強;“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10412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4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