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6-10-13 10:03

  本文關(guān)鍵詞: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
2013-2-20 11:38:16 雷麗平、李渤 來源:《東北亞論壇》2011 年第 4 期

[摘要] 中俄兩國是最大的鄰國,有著世界陸地上最長的海岸線,邊界長達 4 500 公里。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為禮儀之邦。加強中俄兩國的文化 研究,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需要,只有俄羅斯人懂得漢語,理解中國的文化載體,才

能了解中國,才能成為中國的朋友,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加強文明間的對話, 才能減少偏見, 消除隔閡和誤解。俄羅斯的漢學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自己應(yīng) 有的貢獻,在國際漢學界獨樹一幟。對俄羅斯?jié)h學歷史進行梳理和總結(jié),不僅有 益于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各領(lǐng)域合作,更能全面認識中俄關(guān)系,進一步促進兩國戰(zhàn) 略協(xié)作伙伴關(guān)系長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國際漢學的研究與 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俄羅斯;漢學;文化;發(fā)展;漢學家;傳教士

[中圖分類號] G115[文獻標識碼] Ado:i 10. 3969/.j issn. 1003-7411. 2011. 04. 014

[文章編號] 1003-7411(2011)04-0112-(11)

[基金項目]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shè)項目 (2008TD005)

[作者簡介] 雷麗平(1961-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 授,歷史學博士(長春 130012);李渤(1965- ),黑龍江人,國際關(guān)系學院國際 政治系副教授,法學博士(北京 100091)。

一、俄國漢學的形成

漢學作為一門學科, 是在西方世界認識中國之后誕生的,漢學即是研究中國 的學問。傳統(tǒng)上人們把漢學分為三大板塊:周邊的國際漢學、俄羅斯?jié)h學和西方 漢學。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漢學一方面從西方間接獲得漢學資料, 另一方面發(fā)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并對國際漢學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中俄兩國人民在歷史上的直接接觸最早始于 13 世紀,金帳汗國的統(tǒng)治給俄 國留下了東方專制制度的烙印,莫斯科集權(quán)國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16 世紀,俄 國政權(quán)得到鞏固,開始進行領(lǐng)土擴張。此后“在大約七十年(1582~1648)的時間 里,俄國人已把自己的邊界推到俄國北部、東部和南部的邊界地區(qū)。”[1]這就 使俄國統(tǒng)治的地區(qū)逐漸接近了中國。1613 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后,俄國開始大 力向幅員廣闊、 人煙稀少的中亞草原及西伯利亞地帶擴張,俄羅斯人基本上未遇 到任何阻擋即推進到中國的視域之內(nèi)。 當時的中國明朝尤其是后來強盛的清帝國 成為俄國東方擴張不可逾越的障礙。 17 世紀末, 至 為了解中國并與之 “打交道” , 除有俄國商隊到中國外,俄國在 1618 年派出彼特林(П е т л и н )使團到達北 京之后,又多有使節(jié)派出。但由于當時中國使用的漢語、滿語、蒙語,俄國無人 能翻譯,成為雙方進行聯(lián)系、交流與溝通的主要障礙。如明朝萬歷、崇禎皇帝, 清順治、康熙皇帝給沙皇的國書,俄國人無人 能翻譯得通,即使尼布楚條約的 議定也頗費周折。如此,消除語言障礙成為俄國了解中國,與中國順暢交往的重 要前提。 那些去中國的使臣、 商人, 尤其是后來的傳教士成為最早的漢學研究者, 應(yīng)該說此時俄國的漢學已經(jīng)開始“萌芽”。[2]這一時期是俄國了解中國文化的 積累時期,還沒有達到從事漢學研究的程度。

1.俄國漢學的搖籃——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

1700 年,彼得大帝為擴大對外的政治影響,打算尋找機會向中國傳播東正 教。1715 年,沙皇彼得一世征得康熙皇帝同意,俄國向中國正式派遣東正教傳 教士團, 為在 17 世紀 80 年代中俄雅克薩戰(zhàn)爭后被俘虜?shù)脑诒本┚幼〉亩韲鴳?zhàn)俘 提供宗教服務(wù)。 傳教士團的任務(wù)之一是學習滿文、 漢文和蒙文, 研究中國的歷史、 文化和宗教。傳教士團中還有一些來自俄國高等院校和神學院的學生。1727 年 10 月 21 日,俄國與中國清政府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該條約以法律的形式確 立了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合法性。其第五條規(guī)定,允許俄方派遣“四名 年輕的和兩名年紀大一點的、懂俄語和拉丁語的學生留在北京學習語言!盵3] 條約中還有隨團世俗學生來華學習滿、漢語言的條款,對于俄國漢學的創(chuàng)立 有 重要意義。彼得一世的諭旨要求“他們能學會漢語、蒙語和中國文書,以及了解 中國人的迷信信仰”,以便把他們帶到“對耶穌的信仰”,這有助于俄羅斯的政 治和商業(yè)利益。[4]這些人就成為俄羅斯學習、研究漢學的第一批人員。布教士 團是俄國人在北京建立的第一個漢學研究基地, 也成為俄國學者專門研究漢、 滿、 蒙語的研究中心。傳教士團的成員每十年左右輪換一屆,到 1917 年前俄國共派 遣了 18 屆傳教士團。1807 年傳教士團劃歸俄國外交部領(lǐng)導(dǎo)。1820 年起,醫(yī)生、 教授、天文學家、圣像畫師等成為傳教士團成員。[5]19 世紀 30 年代以前,傳 教士團是俄國漢學人才最重要的培養(yǎng)基地,是俄國 名副其實的漢學搖籃。1728 年(雍正六年),清帝國在國子監(jiān)開設(shè)了一家俄羅斯學館,為他們講授滿、漢語及 文史哲等典籍。1741 年(乾隆六年),有一批俄籍青少年入館學習,“國子監(jiān)與 滿漢助教內(nèi),間專二人專掌教事。”[6]這些學生與傳教士團的優(yōu)秀者日后成為 俄羅斯早期漢學家的骨干。通過上述方式,俄國培養(yǎng)了眾多的中國問題專家,他 們在刻苦學習中國的漢、滿、蒙語的同時,還翻譯了大量中國文化典籍,為俄羅 斯?jié)h學的開創(chuàng)和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7]也奠定了未來俄羅斯?jié)h學發(fā)展的基 礎(chǔ)。

2.漢學家在俄羅斯?jié)h學創(chuàng)立和形成中的作用

俄國早期漢學家翻譯了大量滿、漢書籍、經(jīng)典等,為俄國漢學的創(chuàng)立做出極 其重要的貢獻,如羅索欣、列昂季耶夫、拜耶爾、阿加福諾夫、弗拉德金等。 (1)羅索欣(1717~1761), 他出生在色楞格斯克的一個神甫家庭,是沙俄第一 個漢學家。1729 年,羅索欣作為第二屆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學員赴北京 學習滿、漢語。他是前兩屆傳教士團中漢語水平最高的一位。由于出色的語言天 賦和學習成績引起了清朝官員的注意, 先后被聘為理藩院的通譯和俄羅斯文館老 師。羅索欣在北京待了 12 年,對中國傳統(tǒng)、習俗等領(lǐng)域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 并收 藏了這方面的中文書籍。[8](43)1741 年,羅索欣回到俄羅斯,被分配到 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從事滿、漢語翻譯與教學工作,直至 1776 年辭世。羅索欣短 暫的一生譯著頗豐。其中,《資治綱目通鑒》是 18 世紀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的譯 著。而 16 卷本的《八旗通志》,羅索欣僅譯完了 5 卷即英年早逝。其譯著充分 體現(xiàn)了羅索欣對清朝歷史、地理及八旗的深入了解。正是通過該譯著,歐洲了解 了當時的中國,該譯著至今仍具有科學價值。羅索欣的另一大功績是把滿、漢語 的中國地圖譯成俄語, 并用俄語標出了地名,這對當時俄國人了解中國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羅索欣的許多譯著,如《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二十四孝》、 《親 征平定 朔漠方略》、《大清一統(tǒng)志》、《異域錄》、《名賢集》等等都成了俄 羅斯和歐洲學者研究中亞、東亞歷史、地理的工具書。[8](43)羅索欣奠定了俄 國漢學研究的基礎(chǔ),被公認為研究中國歷史及滿、漢語的先驅(qū)。[8](41)

(2)阿列克塞· 列昂季耶夫(1716~1786),他為俄國漢學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 用。18 世紀俄國出版的中國書和論文共 120 種,他的譯著就占了其中的 1/5。 1771~1786 年間,他出版了 21 本譯著,如《大學》、《中庸》、《大清律例》 等。 經(jīng)過他 23 年的筆耕不綴, 1784 年, 《八旗通志》 17 卷得以出版。 16、 [8](69)

使俄國學界進一步了解了滿族人的歷史, 進而明白了一個如此小的民族能統(tǒng)治中 國并建立起強大帝國的原因所在。1775 年他翻譯的《中國象棋》是“俄國象棋 術(shù)語的里程碑”。[7](60)1770 年 2 月,他在《雄蜂》雜志發(fā)表了《中國哲學家 程子給皇帝的勸告》,從國君“立法”、“責任”和“求賢”幾個方面提出了治 國方略,[9]意在忠告葉卡捷琳娜二世如何管理國家。[8](71)是年 7 月,他發(fā)表 《雍正帝傳子遺詔》,該文將雍正皇帝治理下的中國描寫成理想的世界,暗示葉 卡捷琳娜二世應(yīng)將帝位讓給 16 歲的保羅(П а в е л Ⅰ1754~1801)。[8](73)列 昂季耶夫翻譯題材廣泛, 其中包括中國文化方面的著作, 《中國的思維方式》 如 、 《格言》在俄國十分受歡迎并多次出版。蘇聯(lián)斯卡奇科夫、霍赫洛夫兩位漢學家 給予他高度評價:“列昂季耶夫的譯著為 18 世紀俄國社會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 貢獻,完全可稱得上是 18 世紀最重要的漢學家!盵10]因此說,以上兩位漢學 家開拓了俄國漢學的先河。

(3)拜耶爾。1724 年 1 月 28 日俄國建立了科學院,科學院建立之初,俄國 政府邀請大批國外學者到俄羅斯,其中包括德籍東方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古希 臘學歷史專家拜耶爾, 他被俄國科學院聘為古希臘羅馬史和東方古跡史院士。拜 耶爾在當時俄政界要人的大力支持下,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中國問題的研究上。 在他的研究、著述中,關(guān)于中國及周邊地區(qū)歷史、語言的內(nèi)容占有很大比例。他 考察俄國貴族的中國收藏品、 通過俄國赴華商隊掌握的有關(guān)中國情況及與在華耶 穌會士的通信中獲得資料進行研究,將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社會狀況及文明程 度等介紹給俄國學界。他出版了歐洲第一部《漢語語法》,還編輯了漢語—拉丁 語詞典。1730 年,他在彼得堡出版了《中國學紀念集·歐洲漢學著作的歷史概 述》,邁出了歐洲人研究漢語的第一步。他在彼得堡出版了用漢字印刷的辭書, 這是在歐洲印刷中國方塊字的最初嘗試。拜耶爾在俄國生活了 12 年,是個多產(chǎn)

的漢學家。其中,《中國博覽》為各國的漢學家研究者開辟了道路。[11]作為俄 國漢學研究先驅(qū),拜耶爾為俄國漢學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4)比丘林(1777~1853),他是俄國漢學的奠基人。他曾于 1808 年 1 月作為 第九屆俄羅斯駐華宗教使團團長抵達中國,在北京生活了 13 個春秋。期間,比 丘林刻苦學習滿、漢語,在搜集中國典籍的基礎(chǔ)上進行大量的翻譯。回國時,他 帶走了包括四書、十三經(jīng)、二十史、《三字經(jīng)》、《大清一統(tǒng)志》、五本漢語詞 典、兩本滿語詞典等在內(nèi)的 12 大箱滿、漢語書籍、一箱手稿、一箱顏料和六大 卷地圖、平面 圖。[2](38)比丘林的研究興趣比較廣泛,共發(fā)表著作 60 余種, 內(nèi)容涉及中國漢民族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其中很多方面都屬于開創(chuàng)性 研究。 他的研究成就不僅對改變俄國社會對中國模糊或錯誤的認識發(fā)揮了積極作 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俄羅斯?jié)h學從萌芽狀態(tài)走向形成、發(fā)展的基礎(chǔ)。因 其杰出的貢獻,比丘林享有“俄羅斯第一位大漢學家”、 “俄羅斯?jié)h學的奠基人” 等美譽。 他的 “豐富著述使俄羅斯?jié)h學擺脫了從前翻譯和出版歐洲傳教士的漢學 作品、 附和歐洲聲音的狀況, 對提升俄國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從而也促進了俄羅斯?jié)h學的民族化,使俄國漢學在 19 世紀中期達到了世界漢學 的高度。”[12] 3. 18 世紀歐洲的“中國熱”與俄國的“中國風”

中國對歐洲一直具有吸引力。 兩千多年前中國開通的貿(mào)易古道 “絲綢之路” , 把中國的物產(chǎn)和技術(shù)文化傳播到歐洲各地,像絲綢、農(nóng)桑、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漆 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進入 16 世紀之后, 大批傳教士來華, 他們回國時, 把有關(guān)中國的歷史文化及哲學的各種資料書籍帶 到歐洲,引起了歐洲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其中傳教士利瑪竇最早把儒家經(jīng)典《四 書》、《五 經(jīng)》翻譯到西方,他的《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向歐洲全面介紹了中

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其后來華的傳教士們又把中國的哲學、宗教、科技、藝術(shù) 等介紹到歐洲,并在歐洲產(chǎn)生很大影響。18 世紀的歐洲各國掀起了旨在反對封 建專制和宗教束縛的“啟蒙運動”,而當時的中國則是康熙、雍正、乾隆盛世繁 榮時期, 中國的圣賢哲學學說和人文思想與啟蒙思想家們倡導(dǎo)的開明和理智產(chǎn)生 了共鳴,其結(jié)果,是在 17 世紀末 18 世紀初,歐洲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 中國的絲綢、錦緞、瓷、漆器、茶葉、園林建筑及四書五經(jīng)、政治制度、哲學思 想、戲劇小說等皆向西方世界展示著東方中國文明的風姿,從而使中國文化 大 規(guī)模走向世界, 贏得西歐各界人士的青睞。[13]耶穌會士和思想家們極其崇拜中 國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部分在中國朝廷任高職的耶穌會士們,在他們的著作 中,極力贊美中國的思想和國家體制,使歐洲人感到中國在各方面都比西方好, 是個理想的社會。 法國思想家甚至將其作為與中世紀神學教條斗爭的工具,期望 借鑒中國的優(yōu)秀思想在歐洲建立起理想社會。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都從儒 教典籍中找到了與啟蒙運動相吻合的精神,成為中國完美制度的頌揚者。歐洲的 “中國熱”為俄國漢學熱的形成起到了引領(lǐng)作用。

18 世紀俄國形成“中國風”有三個因素:一是受 18 世紀歐洲“中國熱”的 影響。 大量來自歐洲的中國作品在俄羅斯翻譯出版并大量發(fā)行, 對俄國 “中國風” 和俄國漢學的誕生,以及對俄羅斯社會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在法國影響下,俄羅斯 上層也開始收集漆器、 瓷器。 后來, 價格便宜的瓷罐從中國和西歐大量涌入俄國, 成為俄國普通人生活的必需品。 俄國人尤其喜歡中國的棉布,俄國革命家拉吉舍 夫?qū)懙溃骸案辉H嗣刻於即┲袊薏家路,其他人在?jié)慶時穿”。[14]二是《恰 克圖條約》 激起俄國人對中國商品和藝術(shù)的向往和追求。 《恰克圖條約》 簽訂后, 清政府允許俄國政府每年派遣一個不超過 200 人的商隊來北京從事貿(mào)易,于是, 茶葉貿(mào)易逐年增加。1762 年,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取消對華貿(mào)易壟斷后,大量的 中國商品充斥俄羅斯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國對中國社會的了解。18 世

紀末,西伯利亞等地的農(nóng)民甚至相信來自中國的磚茶可以代替金錢做交易媒介, 因而在那些地方出現(xiàn)了“寧愿要磚茶而不要錢”的現(xiàn)象。[15]三是沙皇彼得一世 和“開明君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推動。深受西方“中國熱”影響的這兩位俄國 皇帝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促進了 18 世紀俄國“中國風”的形成并為俄國漢學 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彼得一世在荷蘭學習、 考察時就很喜歡中國瓷器。 回俄后,他在中國宮按照中國風格布置了兩個中國房間“東廳”和“西廳”。宮 內(nèi)擺設(shè)各種中國物品, 連墻上都繪有中國風情的圖畫,還在夏宮綠色辦公室的玻 璃柜中陳設(shè)了中國的藝術(shù)品。皇帝的近臣如緬?品、戈洛文、沙菲羅夫、阿普 拉斯金等都藏有中國的文物。 彼得一世還多次派特使郎喀來中國,將搜羅到的各 種中國書畫及中國皇帝的贈品運回俄國。[2](15)而其中的中國書籍恰恰成為俄 國進行漢學研究的重要基礎(chǔ)條件。在彼得一世統(tǒng)治時期,“中國風格”已經(jīng)成為 俄國藝術(shù)的時尚。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中國文化更為崇尚,她在與 伏爾泰的通信 中對中國的社會制度贊賞不已。從 1764 年開始,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圣彼得 堡建造博物館,廣泛收集世界各國文物,其中有許多是當時“中國風”的產(chǎn)物。 18 世紀 70、80 年代,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夏宮修建了中國風格的藍色客廳,仿建 了中國劇院、中國橋以及其他亭臺樓閣。[16]在這一時期,許多優(yōu)秀的中華文明 成果傳播到了俄羅斯,在俄羅斯民眾中樹立了文明的中國形象。俄國“中國風” 為俄國漢學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蒙俄學校、鄂木斯克亞洲學校及喀山大學蒙漢語專業(yè)設(shè)立對俄國漢學崛 起的意義 18 世紀初,莫斯科和彼得堡的科學院與外交部先后 4 次設(shè)立滿、漢語翻譯 學校,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了在俄羅斯進行滿、蒙、漢語教學的經(jīng)驗,出版了一批 教材。1727 年 10 月 24 日,俄國東正教主教公會發(fā)布命令,在伊爾庫茨克主升 天修道院設(shè)立蒙古語學校, 專門開設(shè)了蒙語課和漢語課, 后來更名為 “蒙俄學! ,

從此開啟了俄羅斯蒙、 漢語教學的新篇章。在吸取包括西伯利亞等地方組織學習 東方語言的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 俄國政府于 1773 年 6 月 22 日批準了參政院關(guān)于“在 伊爾庫茨克州長辦公廳設(shè)置一名蒙、漢語翻譯”并由他用兩種語言教授學生的報 告。[17]1789 年,俄國在西伯利亞設(shè)立了一所專業(yè)學!跄舅箍藖喼迣W校, 有一個班專門學習滿語和蒙古語。該校一直開辦到 19 世紀 60 年代,它培養(yǎng)了一 批翻譯人員,其中包括對中國政府工作的翻譯。1833 年 7 月,俄國及全歐洲第 一個研究蒙古的專業(yè)教研室成立, 由進駐北京的第十屆傳教士團中的科瓦列夫斯 基任主任。其杰出的成就是分別于 1836 年出版的《蒙古文選》及 1841 年出版的 《蒙俄法語詞典》。尤其是《蒙俄法語詞典》,至今仍是俄國人學習古蒙文的重 要工具。 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高度評價了科瓦列夫斯基所做出的貢獻,并授予他 杰米多夫獎金。[16](72)1837 年 5 月,喀山大學漢語教研室建立并于 1844 年開 設(shè)滿語課程, 喀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俄國東方學研究中心。第一位漢語教授西維 洛夫和第一位滿語教授沃伊采霍夫斯基,除進行漢、滿語教學外,還完成了《道 德經(jīng)》、《四書》等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同時還編寫了滿漢詞典,他們均 為俄國漢學的民族化做出了積極貢獻?ι酱髮W開創(chuàng)了俄國高等教育先河,改變 了俄國漢學教育主要由北京傳教士團培養(yǎng)漢學人才的狀況, 實現(xiàn)了從單一的僧侶 漢學到僧侶與高等學校漢學并存的局面, 為俄國漢學奠定了漢語教學和漢學研究 雄厚的基礎(chǔ)。[18]這也為 19 世紀下半期俄國漢學的發(fā)展與繁榮準備了良好的土 壤,從而也推動了俄國漢學及中俄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因此,蒙俄學校、鄂木斯克 亞洲學校及喀山大學蒙漢語專業(yè)的設(shè)立對俄國漢學崛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 1858 年 5 月,沙皇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1860 年又簽訂《北 京條約》,沙皇政府開始瘋狂侵吞我國領(lǐng)土。此時俄國漢學走上了為其政府服務(wù) 的使命之路。19 世紀下半葉起,俄國漢學經(jīng)歷了繁榮、滯緩與改革幾個階段。

近代化是這一時期俄國漢學的最主要特征。俄國漢學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出現(xiàn)了 一批著名的漢學家, 代表人物除大漢學家王西里院士外, 還有格奧爾基耶夫斯基、 巴拉第、雜哈勞、孔氣等,他們均在漢學各領(lǐng)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之后,由于俄 國官僚體制的僵化, 俄國漢學發(fā)展相對變得滯緩,漢學家研究漢學的目的不是學 術(shù)意義上的研究,而只是為沙皇政府的侵略行徑進行服務(wù),漢學改革勢在必行。 這一時期,實證學在歐洲占主導(dǎo)地位。由于科學的發(fā)展并受之制約,考古及文獻 考證成為史學的要項。[19]俄羅斯?jié)h學研究因之進行了改革,以實地考察成果的 方法為主,進行學術(shù)研究時更多了些批判精神。

1.漢學大師王西里與圣彼得堡學派 王西里(1818~1900)出生于下諾夫哥羅德市,1834 年進入喀山大學東方分系 學習蒙語、韃靼語。1839 年 11 月,他以第十二屆傳教士的身份來華學習藏、漢、 梵文,1850 年回國后,在喀山大學教授漢、滿語。1855 年 8 月 27 日,俄國漢學 研究中心從喀山大學和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遷移到圣彼得堡大學。此后, 這里一直是俄國東方研究中心和東方人才培養(yǎng)基地, 王西里成了第一任漢滿教研 室主任。 [20]王西里得到了俄國政府有力的資助,一生的科研教學活動取得了輝 煌成就,在中國歷史、地理、語言文學等領(lǐng)域均有非凡的建樹。他創(chuàng)立了俄國漢 學史上第一個漢學學派——圣彼得堡學派, 其著作浩繁, 著有 《漢語文選》 《漢 、 字解析》、《漢字比劃系統(tǒng)——首部漢俄詞典試編》。[21]因此,王西里成為世 界知名漢學家。 圣彼得堡學派(即后來圣彼得堡大學)以深入研究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 語而著稱,在中國文學史和語言史等領(lǐng)域有杰出的成果,如漢學家Ю. k.休茨基 將《易經(jīng)》翻譯成成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翻譯作品。[22]在王西里及圣彼 得堡學派的推動下,俄國漢學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2.漢學名家巴拉第(1817~1878)對國際漢學發(fā)展的貢獻

巴拉第原名П .И .卡法羅夫(П .И .К а ф а р о в ),1817 年生于現(xiàn)俄羅 斯的韃靼斯坦的契托波耳市。巴拉第是他在 1839 年成為十二屆俄國東正教傳教 士團助祭時獲得的法號。1840 年 10 月,他隨傳教士團到北京學習語言,1846 年應(yīng)召回國。1849 年 9 月,巴拉第作為十三屆傳教士團團長再次來到北京,一 直到 1859 年 5 月才回國。巴拉第對中國的宗教,尤其是對佛學研究十分著迷, 投入了很大精力,他在第一次來華期間就閱讀了 750 卷漢文佛藏,同時,他還對 中國邊疆歷史、地理、民族文化及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華歷史進行了深入研究。 巴拉第一生著述斐然,自 1843 年,完成了第一篇作品《中國佛教諸神及他們的 畫像紀要》后,又發(fā)表了《佛陀的生活》、《古代佛教史綱》、《中國及其藩屬 區(qū)域內(nèi)的商路》、《13 世紀蒙古與中國的基督教遺跡》、《長春真人西游記譯 注》、《14 世紀在中國的俄國俘虜》等諸多研究文章。1866 年,他發(fā)表了多年 嘔心瀝血的譯注《元朝秘史》,這使巴拉第名聲大震。此外,1888 年北京同文 館出版了由其編撰的《漢俄合璧韻編》辭典,該辭典成為各國漢學家案頭重要的 工具書之一,巴拉第也因之蜚聲當時的國際漢學界。美國漢學家丁韙良說,“在 俄國漢學史上產(chǎn)生了一部杰出的作品。??盡管詞典都有過時的時候,但這一部 在短時間內(nèi)不會被超越和遺忘!狈▏臐h學家沙畹(1865~1918)認為,這部詞 典常常是漢語詞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依賴的“最終的論據(jù)”。[16](93)巴拉第 主編出版的《俄國駐北京傳教士團成員著作集》(共四集),也在國際漢學界有著 廣泛的影響。因其在俄國漢學科學研究、發(fā)展方面的卓越貢獻,現(xiàn)代俄羅斯?jié)h學 界將他和比丘林(Б и ч у р и н Я .,1777~1853)、王西里(В а с и л ь е в В .П .,1818~1900)一起并稱為“俄羅斯?jié)h學界三大巨匠”。[23] 3.遠東漢學基地海參崴東方學院 1895~1917 年是革命前俄國漢學發(fā)展的最后階段,也是向蘇聯(lián)漢學發(fā)展的過 渡階段。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俄國漢學受到了一定制約。從 19 世紀 50 年代開

始,沙俄政府借西方列強炮艦打開中國 大門之機,瘋狂侵略我國領(lǐng)土,迫使清 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奪取了我國大片領(lǐng)土,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筑 鐵路的特權(quán)。 此時的俄國漢學研究和教育一切聽命于沙俄政府,走上了為沙俄對 外政策服務(wù)之路,許多漢學家都曾為沙俄侵略中國效過力。為配合其遠東政策, 培養(yǎng)所需要的通曉中國事務(wù)的行政、商業(yè)和軍事人才,,1899 年 7 月 9 日,沙俄 政府頒布了建立海參崴東方學院的法令。該學院著重現(xiàn)代漢語教學,強力培養(yǎng)學 生的漢語實際應(yīng)用能力。 為此, 該校的教師編寫了大量符合那個時代實際情況的 教學參考書,同時,也發(fā)表了一些有價值的學術(shù)性文章或著作。實際上,海參崴 東方學院成為 俄國遠東的漢學研究基地,從而奠定了俄國遠東漢學進一步發(fā)展 的基礎(chǔ)。[8](256)

三、蘇聯(lián)及當代漢學的繁榮 19 世紀下半期,雖然遇到過許多問題,但俄國漢學沒有停止其發(fā)展的步伐。 1917 年蘇聯(lián)發(fā)生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此后的蘇聯(lián)漢學研究以馬列主義為理論 基礎(chǔ),完成了從俄國舊漢學到蘇聯(lián)新漢學的歷史性過渡。

1.蘇聯(lián)漢學

米亞斯尼科夫院士把蘇聯(lián)漢學分為四個時期: (1)十月革命~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蘇聯(lián)漢學家發(fā)表了一些有成就的著作, 如М .П .巴甫洛維奇所著,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dǎo)來闡述中國的歷史和中國革命 問題的《中國的獨立斗爭》。[7](73)這一時期,蘇聯(lián)成立了一些專業(yè)研究機構(gòu) 和學術(shù)團體,如 1921 年成立了全俄東方學術(shù)研究會(1924 年改為全俄東方學術(shù) 學會)。同時創(chuàng)辦了《中國問題》、《新東方》、《革命的東方》等一批專業(yè)刊 物。

(2)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此時是蘇聯(lián)漢學發(fā)展和革命時期, 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中國文學和中國革命運動、 民族等幾個問題。 同一時期出版了《美國參與瓜分中國的斗爭》等著作。衛(wèi)國戰(zhàn)爭前后是蘇聯(lián)漢學 的艱難時期。由于斯大林大清洗運動,蘇聯(lián)的政治氣氛凝重,許多無辜的人包括 漢學家或慘遭殺戮,死于非命,或遭逮捕、鎮(zhèn)壓、流放。[7](74)

(3)衛(wèi)國戰(zhàn)爭結(jié)束~1965 年。1946 年以后是蘇聯(lián)漢學蓬勃發(fā)展時期,尤其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 中蘇兩國建立了友好同盟。這一時期的蘇聯(lián)漢學家發(fā) 表出版了大量有學術(shù)價值的論文和譯著。其標志是 1958 年費德林的《中國文學》 及與郭沫若合作的 4 卷本《中國詩集》的出版。一些大作家如魯迅、矛盾、巴金、 老舍、葉圣陶、丁玲的作品都有了俄譯本。[24]20 世紀 50~60 年代初,蘇聯(lián)建 立了幾個漢學研究基地和人員培訓中心,以齊赫文斯基為領(lǐng)導(dǎo),把中國歷史、文 化、政治、經(jīng)濟綜合研究推向了 高潮。據(jù)統(tǒng)計,1946~1964 年間,蘇聯(lián)有近 800 名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出版了近千種書籍。[7](71~73)

(4)1966~1991 年。由于中蘇兩國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蘇聯(lián)漢學研究進入停 滯時期。整個蘇聯(lián)時期,許多中國文學名著被譯成俄文。1917~1949 年出版 100 部著作,1950~1957 年出版 447 部并從俄文譯成了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及格魯 吉亞語。 1958 年~1959 年共出版 242 部。 1971~1982 年出版 550 部, 文章數(shù)千篇。 [7](74)據(jù)統(tǒng)計,在蘇聯(lián)時代,有 130 多位漢學家,有的漢學家在國際漢學界享 有盛名。蘇聯(lián)時期的漢學研究遠遠超過了十月革命前的漢學研究,其豐富、卓越 的成果為日后俄羅斯?jié)h學 的繁榮奠定了牢固的基礎(chǔ)。

2.當代俄羅斯?jié)h學

20 世紀 80 年代,中蘇關(guān)系解凍,特別是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jié)h學出現(xiàn)了新 的曙光。俄羅斯?jié)h學家們擺脫了意識形態(tài)論,漢學研究方興未艾。俄羅斯?jié)h學界

出現(xiàn)了阿列克謝耶夫、齊赫文、米亞斯尼科夫、季塔連科四位著名科學院院士。 他們在中國文學、詩學和哲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成就突出。尤其是季塔連科,目前他 是吉林大學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1990 年他出版了《漢朝的古代中國哲學》,該書 詳細地分析了中國墨家學說思想。[25]隨著中俄兩國關(guān)系迅速發(fā)展,俄羅斯?jié)h學 研究上了一個新臺階,出版了一 系列漢學專著、譯著、選集和教材,研究范圍 遍及中國經(jīng)史哲典籍和中國歷史、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各領(lǐng)域。俄羅斯?jié)h學家們 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試圖找到當代中國產(chǎn)生變化的深刻 歷史文化原因,以期吸取中國文化精華的同時,借鑒中國的經(jīng)驗,漢學家們積極 為俄羅斯政府決策層獻計獻策。 2003 年,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專家Л ·З е л ю с и 的專著《鄧小 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的改革》問世。З е л ю с и 認為,“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實現(xiàn) 現(xiàn)代化指明了方向”。[26]俄羅斯孔子學會會長Л ·Б ы л е р о в 編譯出版了 《四書》全集,他認為,中國儒家學說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提供了思想保障。他把孔 子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來研究中國社會, 突出孔子思想在當今社 會的現(xiàn)實意義。A·Я к о в л е в 主編的《世界區(qū)域政治中的中國(歷史和現(xiàn) 實)》、《中國與文明對話》、А ·А с т р о в с к и й 、П ·К о ж е й 主 編的《中國的小康社會理論體系》等專著均從不同角度、各個層面向俄羅斯深入 介紹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未來。М а р о з о в а 認為, “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充分體現(xiàn)”, “和諧社會即是孔子思想精 髓的現(xiàn)代闡釋”,而“建設(shè)和諧的社會主義,集中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民 主政治和先進文化的理念中”。[27]Ф и о ч и т о в 則認為,“‘和諧社會’ 的思想對于保障中俄兩國的國家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8] 進入 21 世紀,很多俄羅斯人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興趣,但是“漢學家的著作大 都專業(yè)性較強且面很窄,讀者主要來自學術(shù)和文化界,不適合廣大民眾”。值得

關(guān)注的是, 根據(jù)這一情況, 俄羅斯?jié)h學界出版了一些適合大眾興趣的譯著及科普 讀物,如《杜甫·感傷詩百首》、《李白·詩歌與人生》等。著名漢學家翻譯了 《中國 20 世紀的詩歌散文》,收集了 20 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老舍、戴望舒、秋 瑾、任均等人的優(yōu)秀作品。

近些年, 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有好轉(zhuǎn)趨勢,但是對中國的發(fā)展以及在俄 羅斯遠東地區(qū)問題上有些人還持有戒心, 更有一些媒體利用俄羅斯人所持有的對 中國的復(fù)雜心理及某些問題上的偏激意識,編造關(guān)于“中國威脅論”的新聞,嚴 重誤導(dǎo)俄羅斯人。究其原因,是俄羅斯民眾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要大力 發(fā)展民間漢學研究, 使廣大的俄羅斯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形成對中國人準確的 民族文化定位,減少中俄兩國人民間的誤解,排除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擔憂。 四、俄羅斯?jié)h學特點及其現(xiàn)實意義

1.俄羅斯?jié)h學特點

(1)政府利益至上的實用性。俄國印度學家米納耶夫曾說,“俄國對東方的 研究一直以來都不是抽象的。 俄國的利益始終與東方捆綁在一起的。俄國的利益 始終與東方密切關(guān)聯(lián), 因而, 我們的東方學特征是實用性。 [29]在十月革命前, ” 實用主義的漢學一直在俄國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正如米亞斯尼科夫所言,和其他學 科一樣, 俄國漢學是為自己的利益需要而產(chǎn)生的。??俄國與大清帝國關(guān)系發(fā)展 的每個歷史階段,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因素,尤其是十月革命以前,俄國人文科技 及社會思想的發(fā)展進程, 始終對漢學產(chǎn)生著一定的影響,并對漢學的性質(zhì)起著決 定作用。[2](78) 俄羅斯早期漢學家大多數(shù)由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的僧侶組成。 他們利 用自己的僧侶身份和在中國便利的條件,得到大量第一手資料,對中國的政治、

經(jīng)濟、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社會等領(lǐng)域進行全面研究,但不是進行純學術(shù)的 研究, 而是為了搜集中國的信息和情報。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自成立之初 就是俄國政府的一個駐北京的特殊機構(gòu),其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搜集各方面 的情報。由于俄國在華沒有官方的代表,所以,傳教士團履行著“某些外交的職 能”。[30]直到 1861 年,俄國傳教士團事實上起著俄國駐華使館的作用。俄國 政府給每屆來華的傳教士都下達具體的指令性任務(wù)。 有些漢學家甚至直接以翻譯 或官員的身份充當了俄國侵華勢力的工具。因此,俄國漢學帶有沙皇俄國侵略性 的烙印。

(2)俄羅斯?jié)h學的民族性十分鮮明。十月革命以前,俄國漢學在方法上運用 歷史語言學進行不分學科的全面研究,在人才培養(yǎng)上,一直按俄國家風格培養(yǎng)綜 合性實用人才。 俄國漢學家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實踐中,改變了過去機械性的翻譯 方法, 能夠按照俄國社會及其讀者的需求編譯中國文獻。俄國漢學家長期以來對 中國形象的塑造, 在探尋俄羅斯國家發(fā)展道路上,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俄國的民族 意 識和民族自強精神。俄國處于歐亞大陸,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一直在追尋中 國的文明精神。 俄羅斯的漢學家通過翻譯中國文獻來了解中國精深的文化及其對 社會所起的作用, 在長期翻譯中國孔子學說及儒學經(jīng)典時, 以接受者的期待視野, 深入理解中國古圣先賢的智慧, 漸漸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本民族的自覺精 神融合在一切。漢學家從中國的《四書》中提煉出核心思想是人的自我完善、多 次論及“親民、民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的觀點。[31]早在 1770 年 2 月,俄國 著名漢學家阿列克塞· 列昂季耶夫就發(fā)表了俄譯名為《中國哲學家程子給皇帝的 勸告》。忠告葉卡捷琳娜二世作為國君應(yīng)從“立法”、“責任”和“求賢”等幾 個方面來管理國家。俄羅斯?jié)h學家認為,要恢復(fù)俄羅斯的民族精神,就必須了解 中國的孔子學說。 孔子思想對俄羅斯?jié)h學家的影響越來越大。[32]這也驗證了巴 赫金所提到的文化領(lǐng)域中的“外位性”的存在,即“別人的文化只有在他人文化

的眼中才能較為充分和深刻地揭示自己”。[33]可以說,以此來探求儒學思想, 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俄羅斯,在當今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中依然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俄國漢學家在總結(jié)歷史, 揚棄西歐中國學的影響而形成其獨立性,在世界中國學 行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4]

(3)遺留手稿數(shù)量龐大。每一代俄國漢學家都遇到過出版難的問題。對于在 帝俄背景下工作的學者而言, 由于客觀因素,即使是很小一部分的作品都未能如 愿發(fā)表。如 19 世紀后,俄國漢學家比丘林、列昂季耶夫、卡緬斯基、科瓦列斯 基等人均從中國帶回大量書籍。 僅比丘林一人帶回的中國圖書及手稿就超過了前 八屆傳教士團的總和,裝滿了 12 個大箱子,運輸時共使用了 15 頭駱駝,總重量 達 400 普特(1 普特等于 16. 380 公斤)。其中《金史》、 《四書》、 《二十二史》、 《三字經(jīng)》、《元史》、《遼史》、《大清一統(tǒng)志》等大部分至今未能整理和出 版。再如,蘇聯(lián)漢學家杜曼早在 1936 年就開始整理出版比丘林翻譯的《資治通 鑒綱目》,因工程浩大至今大部分未能出版。[8](5)而俄國留學生康斯坦丁.斯 卡奇科夫回俄時,帶走的中文圖書共 1 435 種,內(nèi)容涉及各學科、各領(lǐng)域文獻資 料。[35]俄羅斯?jié)h學家勤于鉆研,漢學已形成多學科、細化的研究領(lǐng)域,有些著 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 (4)蘇聯(lián)時期,尤其是中蘇關(guān)系惡化的特殊歷史時期,蘇聯(lián)的漢學由于受其 政府意識形態(tài)影響,一切為政治服務(wù),有的漢學家違背良心,發(fā)表了一些抨擊中 國的文章并出版了一些攻擊中國的書籍,漢學研究有失偏頗;另有一些漢學家的 研究則轉(zhuǎn)為對中國近代史、政黨史的研究。因此,蘇聯(lián)時期的漢學研 究不僅學 術(shù)水平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傷害了兩國人民的情感。

(5)當代漢學研究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在俄羅斯?jié)h學界,以儒學為中心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更是碩果累累。漢學研究深入到各個領(lǐng)域,并已走向客觀、公

正的研究之路。 隨著俄羅斯?jié)h學界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俄羅斯的漢學家們更 有效地加入到與中國人進行文化溝通、 對話的行列。 在中俄文化交流中辨析了 “拿 來”與“送去”這一對概念,認識到這兩個概念表面上似有矛盾而實則有緊密的 辯證關(guān)系。[36]

2.俄羅斯?jié)h學的現(xiàn)實意義 (1)孔子學院與俄羅斯?jié)h學。由于俄羅斯?jié)h學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基礎(chǔ),中國在 俄羅斯幾個大城市都建立了孔子學院。目前,在俄羅斯圣彼得堡、伊爾庫茲克、 莫斯科大學、喀山、布戈維什斯科、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布里 亞特等城市均建立了若干個孔子學院。[37]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接受采訪時 說,從 2006 年 3 月開始,在國家漢辦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截至 2007 年 5 月 15 日, 共有 7 所俄羅斯高校與國家漢辦簽署了互辦孔子學院的協(xié)議。 2005 年 7 月 5 日,首都師范大學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簽署了互建孔子學院的協(xié) 議。這是中國在俄羅斯辦的第一所孔子學院。2006 年 12 月 21 日,在國家漢辦 的支持下, 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簽署設(shè)立孔子學院合作協(xié)議,并同 時為該孔子學院揭牌。2006 年 12 月 22 日和 26 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代表國 家漢辦, 分別與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簽署了設(shè)立孔子學院 的協(xié)議。2007 年 4 月 8 日,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在北京與來訪的新西伯利亞 國立技術(shù)大學副校長簽署了合作設(shè)立孔子學院的協(xié)議書。是年 4 月 24 日,劉古 昌大使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代表國家漢辦與俄羅斯喀山大學簽署了合作設(shè)立 孔子學院的協(xié)議。是年 5 月 15 日,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孔子學院揭牌 成立。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在俄羅斯已有 15 所孔子學院。[38]這在中俄兩國關(guān)系發(fā)展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俄羅斯建立了 15 所孔子學 院,但每所學院招收的學習漢語的俄羅斯人并不多。據(jù)我在俄羅斯期間的調(diào)研, 有的學院最多招收兩個漢語學習班,每班人數(shù)不等,最多有二三十人,少的只有

十人左右。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孔子學院招生是否應(yīng)該進一步擴大?是否應(yīng)該走向 民間擴大生源?這應(yīng)該引起政府部門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什么樣的文化政策 和文化戰(zhàn)略符合俄羅斯社會及其民眾的需要?這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從某種程 度上說,這也是中國文化傳播在俄羅斯遇到的一大難題。

孔子學院所提供的服務(wù)包括: 面向俄羅斯各界開展?jié)h語教學及提供相應(yīng)的教 學資源, 為俄羅斯培訓不同職業(yè)技能水平要求的漢語教師及辦理相應(yīng)的資格認證 業(yè)務(wù); 推動俄羅斯普及漢語并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開展?jié)h語語言及當代中國研究,傳播中 國文化等。除此之外,孔子學院還開展?jié)h語水平考試,提供有關(guān)中國各方面的咨 詢信息。如今在俄羅斯,懂漢語的年輕人才以及了解中國的漢學專家不斷成長, 他們將成為發(fā)展雙方友好合作關(guān)系的重要力量。希望孔子學院以此為契機,繼續(xù) 發(fā)揚優(yōu)勢, 讓廣大俄羅斯人民對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更深入和具體的了解? 子學院的建立為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對俄羅斯?jié)h學的進一步 繁榮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應(yīng)該處理好文化認同 與批判之間的關(guān)系。 文化認同是實現(xiàn)國家間文化認同和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39] 在俄羅斯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如何樹立自己國家的形象, 打造中國文化影響力 的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俄羅斯人學習 漢語, 孔子學院讓俄羅斯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狀和傳統(tǒng)文化,有助 于加強中俄兩國人民友誼,深化中俄兩國之間的文化、經(jīng)貿(mào)等領(lǐng)域的合作交流, 鞏固中俄兩國間來之不易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guān)系。

(2)加強漢學研究是兩國文化交流及文化對話的需要。盡管一直以來,有眾 多俄羅斯?jié)h學家付出勤奮努力,成果繁多,俄國人還是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藝術(shù)知之甚微, 很多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認識只限于國土面積大、文化源遠流長及 長城、故宮。為了適應(yīng)近些年中俄兩國跨文化對話的需求,同時也為了加深對俄 羅斯?jié)h學研究的理解和闡釋, 俄羅斯?jié)h學研究正在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并將研究

與中國文化聯(lián)系起來。[40]在 21 世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jīng)濟社 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俄羅斯經(jīng)濟 的復(fù)興,中俄兩國民間交往、文化及其他領(lǐng)域的 交流必將日趨頻繁、 密切, 這就需要兩國人民對彼此包括文化在內(nèi)的諸多方面的 認知、理解要加深、擴展并懷有友善和喜愛之情。如此,俄羅斯?jié)h學在漢語及漢 文化傳播領(lǐng)域的重要作用將更為突出,也會有更多作為。

(3)“民間漢學”研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近幾年,俄羅斯民間漢學的興 起填補了俄羅斯?jié)h學研究領(lǐng)域的空白。Л ·М а л е в и ч 出版的《關(guān)注中國》 一書具有代表性。[41]他在書中既高度贊揚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改革所取得的巨大 成就,也有危言聳聽,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俄羅斯人情緒化的觀點,也 說明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存在一定的誤解。[42]今日俄羅斯生活中打著“漢文化烙 印的東西越來越多”,可眾多俄羅斯人對中國形象感知非常模糊,對其傳統(tǒng)與當 代兩茫然。因此,有必要大力發(fā)展“民間漢學”,使俄羅斯民眾了解中國歷史和 文化,形成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縮小中俄兩國人民的誤解,排除俄羅斯人 對中國人的擔憂。 俄羅斯民間漢學研究有助于為中俄兩國百姓架起語言和文化溝 通的橋梁,深化俄中兩國人民的友誼。正如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俄羅斯科 學院的院士、俄羅斯?jié)h學家М а с р о в 所說,漢學家可能認為“民間漢學”不 能稱為漢學,漢學家寫的關(guān)于歷史、文化的書才是真正的漢學。但是,這樣的書 一般人是不讀的,因為太復(fù)雜了!懊耖g漢學”的概念也許不恰當,但我們的確 需要一種簡單化的漢學。專業(yè)漢學家不能說:“我是偉大的科學家,這不關(guān)我的 事”。[43] 不同民族、國家間的溝通與交往是一個彼此學習、相互理解、互相促進的過 程。[44]進入 21 世紀以來,在俄羅斯境內(nèi)掀起了一股漢語熱潮,學生數(shù)量比以 前有所增加,學習內(nèi)容更加豐富。尤其是在俄羅斯遠東與西伯利亞地區(qū),由于兩 國邊貿(mào)活動的日益加深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學習漢語的人多于莫斯科地區(qū)。中國

應(yīng)該借這個機會,主動在俄羅斯社會民眾中普及、弘揚中國文化,積極推銷、宣 傳自己的時代形象,讓更多的俄羅斯人加深了解中國的過去與現(xiàn)在,知曉、理解 當代中國人的情感。 而俄羅斯?jié)h學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傳導(dǎo)媒介與交流平臺,與 其密切聯(lián)系, 開展合作不但能推動當代俄羅斯?jié)h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也能有力地 促進我國學術(shù)研究的國際化與現(xiàn)代化。

參考文獻

[1]〔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M].北京:商務(wù) 印書館,1977: 1.

[2]閻國棟.俄國漢學若干問題芻議[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4): 75.

[3]〔俄〕斯卡契科夫.俄國漢學史略[M].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7: 38.

[4]〔俄〕В ·Г ·達奇生.俄羅斯帝國漢語研究史[M].克拉斯諾雅爾斯克: 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國立大學出版社,2000,(15).

[5]白云飛.蘇聯(lián)漢學研究[A].博士畢業(yè)論文,2009: 12.

[6]馬墉.中國教育制度史(清代上)[M].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 479. [7]В .С .М я с т н и к о в .К в а д р а т у р а к и т а й с к о г о к р у г а :И з б р а н н ы е с т а т ь и в г к н . //И ~н т в о с т о в е д е н и я Р А Н [M].М .,В о с т л и т .,2006г ,(1)с . 59. [8]П .Е .С к а ч к о в .О ч е р к и и с т о р и й р у с с к о г о к и т а е в е д е н и я [M].М .,1977г ,С . 43.

[9]李明濱.中國與俄滿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1. [10]И н с т и т у т В о с т о к о в е д е н и е А .Н С С С Р .И с т о р и я о т е ч е с т в е н н о г о в о с т о к о в е д е н и я д о с е р е д и н ы ⅪⅩв е к а . [M].М .,1990г .,с . 90. [11]Г о й л и б З и г ф р и т Б а й е р ~а к а д е м и к П е т е р б у р г с к о й Ак а д е ми и н а у к б у р г . 1996.с т р . 25. [12]李偉麗.尼.雅.比丘林及其漢學研究[M].學苑出版社,2007: 3. [M].С а н к т ~П е т е р

[13]武才娃. 18 世紀歐洲的中國文化熱[J].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1988,(2): 19. [14]Р а д и ш е в А .Н .П о л н о е с о б р а н и е с о ч н е н и й в 3т . [M].м .,-л .,1938~1952.т . 2.с . 12. [15]〔俄〕瓦西里.帕爾申.外貝加爾邊區(qū)紀行.北京第二外國語俄文編譯組 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6,47.

[16]閻國棟.俄羅斯?jié)h學三百[M].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16. [17] 〔俄〕 · · А М 庫里柯娃.俄羅斯立法文書中的東方學(17 世紀末到 1917 年) [M].圣彼得堡:彼得堡東方學中心,1994,(95).

[18]白壽彝.中國通史(1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65.

[19]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學界交往錄[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6.

[20]К у л и к о в А .М .В о с т о к о в е д е н и е в р о с с и й с к и х а к т а х (к о н е ц ⅩⅦв ~1917г . )[M]. 2004.с . 47-48. [21]П е т р о в В .В .К и т а й с к а я ф и л о л о г и я в П е т е р б у р г с к о м ~Л е н и г р а д с к о м 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Т о ч н о с т ь ~п о э з и я а у к и :П а м я т и В и к т о р а В а с и л ь е в и ч а П е т р о в а :С б .с .С П б .,[M]. 1992. P. 96. [22]徐寧.俄羅斯?jié)h學研究現(xiàn)狀[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4): 219.

[23]陳開科. 19 世紀俄國漢學大師巴拉第的生平及學術(shù)[J/OL].臺灣:漢學 研究通訊,(99 期)2006-08: 27( nc.l edu. tw/Newsletter_99/3. pdf).

[24]李明濱.當代外國漢學的進展和中國學在國外的傳播[J].岱宗學刊. 1998,(2). [25]В .Жу р а в л е в а , .И п а т о в а .К 70~л е т и ю а к о А д е м и к а М .Л .Т и т а р е н к о .Т р у д ы и Г о д ы . [M].М ., 2004.г .с . 5. [26]〔俄〕Л ·З е л ю с и .鄧小平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M].莫斯科: “螞 蟻”出版社,2003: 3,22. [27]〔俄〕В ·М а р о з о в а .現(xiàn)代化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的發(fā)展[D]. 讀者. 2007,(5): 14-16. [28]〔俄〕В ·Ф и о ч и т о в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安全觀念的文化 ——文明價值[D].Ч и т а ,2007,(5): 21.

[29]И с т о р и я о т е ч е с т в е н н о г о в о с т о к о в е д е н и я с с е р е д и н ы 19в е к а д о 1917г о д а [M].М . ,1997: 15. [30]П е т р о в .В .П . , о с с и й с к а я д у х о в н а я м и Р с с и я в К и т а е [M].В а ш и н г т о н ,1968.C. 46. [31]李錚.從俄文版 《四書》看中國儒學在俄羅斯的流傳[J].廣西社會科學. 2009,(3): 125.

[32]朱仁夫,魏維賢,王立禮.儒學國際傳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4: 306.

[33]〔蘇〕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M].白春仁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370.

[3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編) .俄蘇中國學手冊:上冊[Z].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6.

[35]檔案史料選編(第三編)(G)[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9.

[36]季羨林談翻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58. [37]楊宏.第一屆俄羅斯孔子學院聯(lián)系會紀要[R /OL]. uibe. edu. cn/upload/up_yywxx 2008. 11. 3.

[38]中國孔子學院在俄羅斯方興未艾[EB/OL]. chinadaily. com. cn/hqzg/2007/07/06/con. 2007. 7. 6.

[39]魏波.在平等對待他者中構(gòu)筑東亞共同體的認同基礎(chǔ)[J].東北亞論壇, 2010,(2): 37.

[40]馬沖宇.新世紀俄羅斯?jié)h學研究動向初探[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8,(5): 38. [41]〔俄〕И ·М а л е в и ч .關(guān)注中國[M].莫斯科:莫斯科“А С Т ” 出版社,2001.С . 56.

[42]朱涇濤、 史亞軍.析中俄關(guān)系中的相互認知與信任問題[J].東北亞論壇, 2007,(3): 125.

[43]楊桂青,張以瑾,青草.漢學:在與世界其他文明對話中認識自己[N]. 中國教育報,2007-03-31. [44]劉中民.關(guān)于加強中國熱點外交的若干對策思考[J].東北亞論壇, 2010, (1): 10.

〔責任編輯:李英武〕

Evol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inology in Russia LEI Li-ping LI Bo

Abstract:The history ofRussian sinology has three hundred years.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Russian Sinology formed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 history ofRussian Sinology is the exchange ofChinese culture and Russian culture,and it is thewisdom ofRussian scholar,as they aware,understands theChinese culture. Proving the study ofChinese

andRussian culture,is the need ofhistory and reality. And only theRussian people understandChinese andChinese culture,may they understandChina better,become friendsofChina,make smoother communication,strengthen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reduce prejudices,and eliminat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e scholars ofRussia sinology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intellectual and culture ofChina, andmake ita unique field of sinology. To sortoutand summarizeRussian Sinology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Russia. Therefore,the study of this issue has important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ussia; sinology; culture; development; sinologist; missionary



  本文關(guān)鍵詞: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899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899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7b9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