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動向_《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09-25 07:40

  本文關鍵詞:近現(xiàn)代三國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師范大學》 2010年

近現(xiàn)代三國學研究

李國帥  

【摘要】: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號稱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名著,而作為誕生最早、對后世有著最廣泛深遠影響的《三國演義》以其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篇之作在四部小說中獨辟先河。一個短暫的歷史年代,一部通俗暢銷的經典小說,能引起后世歷久不衰的廣泛關注,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給人以啟迪,并在以后的千百年間產生深遠影響,是唯三國所獨有的。舉凡與三國有關的,都可從政治學、軍事學、外交學、人才學、謀略學、倫理學、心理學、審美學以及經濟、科技學、人際關系學,等等,有做不完的文章,道不盡的哲理,這正是三國歷史之妙、演義之妙的所在,以至于我們給它冠以“三國學”的名字。因此,探究“三國學”從古代至近代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三國學”歷史發(fā)展演變軌跡,特別是在近代中西新舊文化不斷的沖擊和融合下,研究其經歷的遞嬗和轉型的過程,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研究近現(xiàn)代“三國學”的學術脈絡,從而有利于就此深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境遇和普世價值等問題的認識,這對于發(fā)掘本源性文化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可以使我們加深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復雜性的認識與探究。 關于“三國學”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演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首先,晚清以前的“三國學”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探究《三國演義》成書的歷史演化,這對研究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和以后的“三國學”的文本研究、傳播研究、以及近現(xiàn)代三國學各個時段的學術史研究都有開疆拓土的價值。第二階段主要是探究明清之際,《三國演義》的抄本傳播、明刊本的演化和后來清刊本的流行的發(fā)展演變軌跡,這些都在極大程度上普及了《三國演義》這一文學作品的傳播形式,使其在各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 其次,晚清時期和民國時期,隨著社會歷史大背景的變遷及近代文學的興起,特別是在近代中西新舊文化不斷的沖擊和融合下,“三國學”研究呈現(xiàn)出獨特的發(fā)展趨勢,中國古典文學至此終結,近代文學由此而生。在中國學術現(xiàn)代化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觀背景下,《三國演義》研究逐步擺脫了比附經史的傳統(tǒng)觀念及以感悟式“評點”為主體的傳統(tǒng)批評方式的限囿,開始嘗試融合西方現(xiàn)代人文科學新的理論與方法,由此將《三國演義》研究引上了現(xiàn)代學術研究的軌道。 再次,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國學”研究,經歷了建國前十七年三國學研究和新時期的“三國學”研究兩個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前一階段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學研究在新的時期加強了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在思想主題、文學審美、藝術特色、整體結構研究等領域必然會產生與往常不一樣的發(fā)展軌跡。后一時期在新時代的影響下,是《三國演義》研究的多元發(fā)展階段,也是20世紀研究成果最為輝煌的時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了以前,形成了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此階段,除了對中國大陸“三國學”研究的梳理和探討外,在中外學術交融背景下的“三國學”研究,也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 最后,是對《三國演義》之所以被稱為“三國學”的宏觀文化意蘊。主要是從其現(xiàn)代社會文化影響角度來總體論述“三國學”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思想文化轉型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研究歷史,研究文學名著,其落腳點在于有益于現(xiàn)實,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叭龂鴮W”研究決不能搞成書齋式研究,而應面向社會,面向當代,盡可能緊密聯(lián)系實際,使之有針對性,對社會有所裨益。當今社會的蕓蕓百態(tài),從人性角度都可以在三國歷史、《三國演義》中找到影子,從正反兩個方面印證。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小至我們蕓蕓眾生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學會做人的一些起碼準則,都可從中得到一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7.413
【目錄】: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導論14-26
  • 一、選題的理論意義、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作用14-16
  • (一) 理論意義14
  • (二) 學術價值14-15
  • (三) 現(xiàn)實作用15-16
  • 二、學術史綜述16-22
  • (一) 相關史料的整理與文獻研究17-18
  • (二) 相關學術著作18-20
  • (三) 相關專著論述20
  • (四) 國外研究成果20-22
  • 三、學術要點22-24
  • (一) 選題切入點22
  • (二) 新學理視點22
  • (三) 學術考量重點22-23
  • (四) 學術探討難點23
  • (五) 學術創(chuàng)新點23-24
  • 四、相關界定24-26
  • (一) 時間24
  • (二) 空間24-25
  • (三) 概念25-26
  • 第一章 《三國演義》成書的歷史演化研究26-72
  • 一、《三國演義》的史書探源26-43
  • (一) 史傳奠基元典——陳壽《三國志》26-35
  • (二) 史傳的增補與注釋——裴松之注《三國志》35-40
  • (三) 《資治通鑒》中的三國部分40-43
  • 二、野史傳說中的三國故事43-45
  • 三、唐代文人詩文45-49
  • 四、宋元話本49-54
  • 五、三國題材的戲劇化——元雜劇三國戲54-59
  • 六、《三國演義》文本研究59-72
  • (一) 作家創(chuàng)作研究59-64
  • (二) 文本的思想文化透視64-72
  • 第二章 明清時期《三國演義》傳播研究(1840 年前)72-88
  • 一、文本系統(tǒng)的傳播72-79
  • (一) 抄本刊刻傳播72-74
  • (二) 明刊本的演化74-76
  • (三) 清刊本的流行與評價——以毛評本為例76-79
  • 二、戲曲系統(tǒng)傳播79-83
  • (一) 明清雜劇傳奇三國戲傳播79-81
  • (二) 清代“花部”中的三國戲81-83
  • 三、說唱系統(tǒng)傳播83-88
  • (一) 說書《三國》83-85
  • (二) 唱詞三國85-88
  • 第三章 晚清時期的三國學研究88-108
  • 一、社會歷史大背景的變遷及近代文學的興起88-91
  • 二、晚清繡像插圖三國的傳播91-97
  • (一) 繡像“第一才子書”91-93
  • (二) 《增像三國全圖演義》93-97
  • 三、晚清戲曲之京劇三國戲97-101
  • (一) 晚清京劇三國戲小考97-98
  • (二) 晚清三國戲京劇人物的塑造98-100
  • (三) 京戲三國戲與《三國演義》的關系100-101
  • 四、晚清農民革命與《三國演義》101-103
  • 五、“小說界革命”與《三國演義》103-108
  • (一) “小說界革命”103-104
  • (二) 《三國演義》對晚清的政治歷史小說影響104-108
  • 第四章 民國時期三國學研究108-142
  • 一、“五四”時期的三國學研究108-118
  • (一) “五四”社會背景對文學的影響108-110
  • (二) 魯迅對《三國演義》的評價110-114
  • (三) 胡適對《三國演義》的考證114-116
  • (四) 謝無量對三國社會思想方面的研究116-118
  • 二、二三十年代的三國學研究118-127
  • (一) 二三十年代的《三國演義》版本調查與整理118-121
  • (二) 二三十年代的《三國演義》版本衍變的后續(xù)考證121-123
  • (三) 二三十年代對羅貫中本源形態(tài)的探討123-125
  • (四) 鄭振鐸從《錄鬼簿續(xù)編》中引發(fā)的熱潮125-127
  • 三、四十年代的三國學研究127-139
  • (一) 呂思勉的《三國史話》127-131
  • (二) 李辰冬的《三國水滸與西游》131-135
  • (三) 戴望舒對《三國演義》海外孤本的搜索發(fā)現(xiàn)135-139
  • 四、民國研究總結139-142
  • 第五章 新中國前十七年三國學研究142-169
  • 一、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學研究的影響142-144
  • 二、《三國演義》的“人民性”問題144-149
  • (一) 對《三國演義》主題的幾種觀點144-146
  • (二) 《三國演義》正統(tǒng)思想的辯論146-147
  • (三) 《三國演義》“人民性”的論爭147-149
  • 三、《三國演義》“為曹操翻案”問題149-159
  • (一) 郭沫若等歷史學家的“為曹操翻案”149-156
  • (二) “為曹操翻案”問題引起的論爭156-159
  • 四、《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出版始末159-166
  • 五、建國十七年研究總結166-169
  • 第六章 新時期三國學研究169-202
  • 一、歷史的轉折169-170
  • 二、三國研究組織機構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170-173
  • (一) 《三國演義》學會的成立170-171
  • (二) 研究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171-173
  • 三、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173-197
  • (一) 作者研究173-176
  • (二) 成書年代研究176-180
  • (三) 版本研究180-183
  • (四) 源流研究183-187
  • (五) 文本題旨研究187-190
  • (六) 人物形象研究190-193
  • (七) 關于毛宗崗父子和毛評《三國》193-194
  • (八) 三國文化研究194-195
  • (九) 應用研究195-197
  • 四、新時期研究總結197-202
  • 第七章 中外學術交融背景下的三國學研究202-215
  • 一、近代以來海外學界對《三國演義》研究的認知202-210
  • (一) 日本202-204
  • (二) 朝鮮半島204-206
  • (三) 東南亞206-207
  • (四) 歐美207-210
  • 二、國內傳統(tǒng)研究與海外研究的比較210-215
  • 第八章 三國學的近現(xiàn)代社會文化影響研究215-256
  • 一、“三國學”的文化內涵與現(xiàn)實意義215-219
  • 二、社會政治影響219-222
  • (一) 強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219-221
  • (二) 轉變政治傾向性之功效221-222
  • 三、經濟領域影響222-227
  • (一) 經營策略的應用222-224
  • (二) 對現(xiàn)代商機商戰(zhàn)的啟示224-227
  • 四、軍事領域的影響227-233
  • (一) 《三國演義》中的軍事思想227-229
  • (二) 三國軍事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229-233
  • 五、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233-238
  • (一) 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233-235
  • (二) 對詩詞歌賦的影響235-238
  • 六、少數(shù)民族影響238-242
  • (一) 《三國演義》中的少數(shù)民族因素238-239
  • (二) 《三國演義》在少數(shù)民族中的傳播與影響239-242
  • 七、遺跡旅游影響242-245
  • (一) 天下勝跡三國多242-243
  • (二) 三國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fā)243-245
  • 八、文化娛樂影響245-256
  • (一) 三國影視劇的傳播245-248
  • (二) 三國游戲題材的開發(fā)248-251
  • (三) 專家學者的學術文化普及——以“易中天品三國”為例251-256
  • 參考文獻256-265
  • 附錄1 三國地圖265-266
  • 附錄2 三國簡明年表266-269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成果269-270
  • 后記270-271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前程;王怡;;從雜劇《風云會》看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的關系[J];菏澤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鄔文清;;論《三國演義》的泛生命意識[J];名作欣賞;2011年27期

    3 張寶;;明人評《三國演義》及其對歷史與虛構的認識[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1年05期

    4 趙瑞華;王禮亮;;《三國演義》中陳宮形象解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6期

    5 王冠;;羅貫中寫作趣事[J];課外生活;2011年10期

    6 張玉梅;張祝平;;明代《三國》版畫對曹操的褒與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7 文軍;李培甲;;國內《三國演義》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8 蒲韜;;曹操政治思想的探究——光輝的一面不可磨滅[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9 陳為人;;“萬里黃河萬卷書”系列之七 羅貫中寄寓劉玄德[J];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07期

    10 李國文;;羅貫中的曲筆[J];中國人才;2011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憲亮;;論《三國演義》之“白帝城托孤”[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孟繁仁;;“倉頡造字”與羅貫中“隱名石匾”——羅貫中文物史料的新發(fā)現(xiàn)[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3 喻斌;;曲直隨剪裁 善惡任取舍——析《三國演義》中上庸之戰(zhàn)的虛與實[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許雯麗;;論審美與道[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關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一[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曉家;;《水滸傳》作者系羅貫中考辨[A];水滸爭鳴(第二輯)[C];1983年

    7 李永祜;;《水滸傳》的版本研究與田王二傳的作者——與孟繁仁諸先生商榷[A];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前程;;淺論羅貫中對《水滸傳》的貢獻[A];2005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暨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典專輯[C];2005年

    9 單長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國演義》之作[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浦海涅;;《水滸傳》著者問題研究[A];水滸爭鳴(第十二輯)[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薛慶元 通訊員 于峰;[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2 張志和;[N];中華讀書報;2000年

    3 劉海英 高希珍 劉燕芳;[N];山西日報;2002年

    4 易中天;[N];南方周末;2010年

    5 際平;[N];中國信息報;2011年

    6 蛟潭二中 王勝生;[N];學知報;2010年

    7 南方日報記者 吳敏 蒲荔子 實習生 周曉婷;[N];南方日報;2011年

    8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9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10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趙瑩;《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2 聚寶;《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3 趙美玲;中國古典詩歌在泰國當代的傳播與影響[D];上海大學;2010年

    4 李正學;毛宗崗小說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賢珠;《平妖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葛鑫;《史記》對四大名著的敘事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甄靜;元明清時期《世說新語》傳播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8 賀顯斌;論權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國帥;近現(xiàn)代三國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種松;對《三國演義》中武術器械之探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3 徐彥峰;“權力的合理架構”: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鄒彬;《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5 古旭;《三國演義》研究三題[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6 劉大印;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流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韋春萍;《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及其本土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8 梁現(xiàn)利;《三國演義》中智者形象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9 張娜;古代經典的當代解讀[D];河北大學;2009年

    10 崔高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言語交際的語用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近現(xiàn)代三國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25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25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8c8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