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論

發(fā)布時間:2020-10-12 06:51
   從明朝末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期。這段歷史之所以倍受國人關注,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幾乎與傳統(tǒng)政治文化近代化平行而進的中國近代社會在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那一波三折、步履蹣跚的艱辛歷程;另一方面則是由于1840年以后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史不斷向世人昭示,政治文化一直是現(xiàn)代化運動中具有全局影響的一個消極因素。由于人們長期以來形成并積淀于其心理層面的政治價值意識與行為習慣取向所展示出來的政治文化特征并沒有因為新中國的建立及改革開放的深入而徹底消失,所以時至今日,我國依然沒有完成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除導言外,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在介紹目前學術界對政治文化這一核心概念所做出的種種解釋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定義,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實踐活動在社會成員觀念上的反映與積累,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政治價值觀、政治意識、政治思想、政治理論等。,然后分析它的內(nèi)在結構和功能,最后歸納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所具有的務實、重民、倫常、專制等特點并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 第二部分在分別論述政治文化轉型、社會轉型及政治轉型的基礎上,闡明三者之間的關系,目的在于說明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實際上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只有以社會轉型為基礎,借政治文化轉型之先聲,用政治轉型為保障,三者形成互動的態(tài)勢,才能實現(xiàn)近代政治文化的順利轉型。 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宏觀上對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整個轉型過程進行了五個階段的劃分,并且以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一社會轉型的史實為背景,全面考察此次政治文化轉型。通過透視每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實踐、政治思潮、人物觀點等,顯示政治文化轉型的階段性特點以及總體上的深化態(tài)勢。 第四部分首先從先天不足的資本主義因素、激變性和復雜性、時代主題、觀念和體制的剝離等方面指出了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的特殊性,然后從封建王權統(tǒng)治的式威、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脫節(jié)、近代文化變革觀念的局限等方面分析了政治文化轉型的制約因素。 第五部分是結論性的評述。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力圖將歷史學的實證研究與政
【學位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5
【中圖分類】:D092
【文章目錄】:
一、導言
    1、研究現(xiàn)狀:成就與不足
    2、本文選題之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二、政治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含義及內(nèi)在結構
    2、政治文化的功能
    3、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特點
三、政治文化的轉型
    1、社會轉型與政治轉型
    2、政治文化轉型
    3、政治文化轉型與政治轉型和社會轉型的關系
四、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的歷史進程
    1、中國近代史的分期以及本文對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上下限的界分
    2、政治文化轉型的歷史進程
五、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的特殊性和制約因素
    1、政治文化轉型的特殊性分析
    2、政治文化轉型的制約因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唐志君;政治文化內(nèi)涵新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任志安;中日兩國政治文化比較研究:意義、圖式和框架[J];日本學刊;1999年03期

3 王世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特征及其近代轉型[J];新東方;1998年05期

4 孫蘭英;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變遷[J];史學月刊;2004年11期

5 徐大同 ,高建;試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基礎與特征[J];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05期

6 劉澤華,葛荃,劉剛;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導論[J];天津社會科學;1989年02期

7 馮天瑜;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型隨想[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8 馬敏;有關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幾點思考[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9 道森;普雷維特;鄭永年;;政治文化[J];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6年12期



本文編號:28378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8378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683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