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物質價值觀興起背景下的政治認同
[Abstract]:With rational choice paradigm, the framework of interest analysis can not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weakening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Chinese society. Material and post-material values can be used as an analytical tool and perspective. Post-material values and the growth of critical citizens will not only change the found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political identity, but also directly challenge political identity. Driven by the market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the post-material values of Chinese society began to rise, and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ty and great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The coexistence of material and post-material values leads to a lack of social consensus, which leads to serious problems of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identity. The key to reconstructing political identity is to recreate political consensus, which should not only exert the function of consensus orientation and cohesion of core values, but als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olitical consensus to expand and increase consensu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行政學院;
【基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軟實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09AZD004)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基層社會的官民關系與政治信任:典型案例研究”(項目編號:2012BZZ0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曉東;;貧富差距的代際傳承——對“窮二代”現(xiàn)象的透視與反思[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2 應星;;“氣”與中國鄉(xiāng)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J];開放時代;2007年06期
3 陶文昭;;后物質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fā)軔[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06期
4 彭勃;;自我、集體與政權:“政治認同”的層次及其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李風華;;政治共識:一種新的政治觀念研究路徑[J];政治學研究;2012年01期
6 郭蓮;;中國公眾近年價值觀的變化——由“物質主義價值”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轉變[J];學習論壇;2010年10期
7 楊雄;“第五代人”:自身特點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青年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燕舞;;農民集體行動動力機制的一個分析視角——以豫東曹村8隊農民集體行動為個案[J];長江論壇;2009年03期
2 溫曉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貿研究;2011年03期
3 盧楠楠;;當代青年道德價值觀的傾向[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程凱;;鄉(xiāng)村工業(yè)污染與集體行動分析——基于Y村的經驗支持[J];池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張偉玉;;政治身份認同與緬甸果敢同盟軍的瓦解[J];當代亞太;2012年02期
6 高文理;周琬謦;羅雁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與形勢政策教育的關聯(lián)性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7 廖小平;論歷史文化境域中的代際倫理[J];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8 劉濤;;農民集體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進展與方向[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劉偉;;尋求村落與國家之間的有效銜接——基于相關文獻的初步反思[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丁冬;;中國鄉(xiāng)土司法理論研究及其反證——以文獻梳理與評判為線索的展開[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燕舞;;農民集體行動的研究路徑[A];第19屆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文集[C];2009年
2 賈冰;孔凡飛;;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的本土化問題探討——從中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兼容性視角[A];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教育科學與邊緣科學分冊)[C];2013年
3 李青芳;佐斌;;踏水車效應:幸福悖論的心理學觀[A];科技引領產業(yè)、支撐跨越發(fā)展——第六屆湖北科技論壇論文集萃[C];2011年
4 黃劍波;;“承認的政治”與信仰生活——以一個民工基督教會為個案[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輯[C];2009年
5 陳明;;選擇性抗爭:農民維權的一個解釋性框架——基于皖北X縣Y鎮(zhèn)三位農民維權過程的比較分析[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村與農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6 任路;;村民集體毀約的行動邏輯——廣東南村的實踐表達[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村與農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米健;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經濟學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年
3 劉波;當代中國集體主義模式演進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司開玲;知識與權力:農民環(huán)境抗爭的人類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劉威;對抗邊界的生產:春城名苑鄰里維權與反維權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吳鎮(zhèn)的權力實踐(1996-2011)[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劉偉;自生秩序、國家權力與村落轉型[D];復旦大學;2008年
8 高恩新;過程、行動者與危機管理[D];復旦大學;2008年
9 王賜江;基于不滿宣泄的集群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10 時少華;權力結構視角下社區(qū)參與旅游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建嶸;;對560名進京上訪者的調查[J];法律與生活;2007年10期
2 張江華;;政治認同與黨的長期執(zhí)政[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周穗明;“后現(xiàn)代”的選擇:西方興起后物質主義價值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9年01期
4 任軍鋒;后工業(yè)·后物質·政黨——以北歐五國政治文化變遷為中心[J];歐洲研究;2003年06期
5 陳朋;齊衛(wèi)平;;后農業(yè)稅時代農民政治認同類型的實證分析——基于粵湘川陜遼72個村莊的調查考察[J];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6 劉欣;相對剝奪地位與階層認知[J];社會學研究;2002年01期
7 趙志裕,溫靜,譚儉邦;社會認同的基本心理歷程——香港回歸中國的研究范例[J];社會學研究;2005年05期
8 應星;;草根動員與農民群體利益的表達機制——四個個案的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年02期
9 呂元禮;論社會轉型時期政治共識的達成方式——以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04期
10 譚融;美國公共利益集團政治評析[J];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薛中國;[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修成;1978年以來中國信訪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忠甫;;論基層的政治認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程波輝;;論構建現(xiàn)代政治認同的政治基礎[J];銅仁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袁其波;;政治認同的概念與特征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楊勇;婁淑華;;論政治認同[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胡岳鵬;倪大偉;;政治認同與利益表達相關性探析[J];前沿;2008年07期
8 孔德永;盧業(yè)美;;政治認同的類型、特征與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6期
9 丁忠甫;鄭林;;政治認同的合力論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林偉健;;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薛中國;關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素華;對政治認同的功能和資源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2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程波輝;轉型期中國政治認同重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4 高飛;查爾斯·泰勒的政治認同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019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20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