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復興理論思想_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
本文關鍵詞: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008 年第 6 期 ( 總第 190 期 )
廈門大學學報 ( 哲學 社會科學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6 2008 General Serial No. 190
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
陳炳輝
, 韓斯疆
( 廈門大學 政治學系 , 福建 廈門 361005)
摘
要 : 自由主義推崇的代議制民主 是一種 選舉民 主、 精 英民主 , 具有 排斥公 民參 與的傾 向 ,
由此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公民的政治冷漠主 義 , 導致了代議 制民主的危 機。當代參與 式民主理 論就是在反思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 主的危 機中復 興起來 的。參與式 民主理 論的核 心概念 是公民 參與 , 主張通 過公民的討論、 協(xié)商來制定公共政策 , 解決公共事 務的問題。當 代參與式民 主理論批 判性地分析了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 主的缺 陷 , 但 是并非 要完全 取消或 取代代 議制民主 , 而 是主張 以參與式民主彌補代議制的公民參與的不足。 關鍵詞 : 民主 ; 代議制 ; 公民參與 中圖分類號 : D091. 5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0438- 0460( 2008) 06- 0012- 07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 , 隨著新自由主義的盛行 , 自由主義民主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在當 代西方國家占據(jù)了主流的地位。而與此同時 , 它自身的各種缺陷、 各種弊端也明顯地凸現(xiàn)出來。當 代的社群主義、 共和主義思潮 , 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由主義民主作出了批評和修正。在這樣的背景 下, 參與式民主理論開始復興。1970 年帕特曼的 參與和民主理論 成為參與式民主理論興起的標 志, 1984 年巴伯的 強勢民主 主張以參與式的強勢民主彌補代議制的弱勢民主的不足 , 80- 90 年 代以來哈貝馬斯的話語民主理論、 博曼等人的協(xié)商民主理論都積極倡導參與式民主, 甚至連羅爾 斯、 吉登斯也都主張協(xié)商民主 , 從而呈現(xiàn)出參與式民主復興的理論景觀。自由主義推崇的是代議制 民主的模式 , 參與式民主理論很難取代其主流地位, 但是它對自由主義代議制民主的批評, 對公民 政治參與的積極倡導都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 , 其影響越來越大, 是值得關注的當代民主理論的新趨勢。
一、 現(xiàn)代國家的代議制民主
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實際上是古典民主理論的復興。民主的原意是人民的統(tǒng)治 , 這種人民的 統(tǒng)治在古希臘的雅典城邦是以公民參與為標志的。雅典城邦的公民能夠直接參加公民大會 , 參與
收稿日期 : 2008- 04- 14 作者簡介 : 陳炳輝 , 男 , 福建 莆田人 , 廈門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博士生導 師 ; 韓 斯疆 , 男 , 山 東濟寧人 , 廈門 大學 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 。
! 12 !
城邦重大問題的討論、 決定, 還可以通過輪流或抽簽的形式參加 500 人會議的行政機構和 6000 人 組成的陪審法庭 , 參與城邦的各種公共事務。因此 , 雅典城邦的著名領袖伯里克利 , 將雅典民主政 治的特征概括為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在少數(shù)人手中。最早的雅典城邦的民主是一種參與式民 主, 公民通過直接參與來決定城邦的公共事務 , 體現(xiàn)人民的統(tǒng)治。近代的盧梭通過社會契約論 , 說 明國家權力是來自人民, 屬于人民 , 人民是國家的唯一主人, 人民主權不可轉(zhuǎn)讓、 不可分割、 不可代 表, 建立在人民主權原則基礎上的民主只能是參與式的民主 , 這種民主是以人民的參與為前提的 , ? 唯有當人民集合起來的時候 , 主權者才能行動。 # [ 1] 只有人人參與的全體公民大會才能形成公意。 古代的參與式民主要求所有公民參與對公共事務的討論、 決定, 這只有在小國寡民的前提下才 可能得以實行。嚴格說來 , 即使在小國寡民也不可能所有的公共事務都由所有公民來參與討論、 決 定。雅典城邦也并非所有公共事務由所有公民參加的公民大會來決定, 還有 500 人會議的行政機 構負責日常事務的處理。主張人民主權的盧梭也認為真正的純粹的民主制 ( 即所有公共事務由所 有公民決定) 從來就不曾有過 , 而且永遠也不會有。在人口眾多、 領土廣闊的現(xiàn)代國家, 以人人直接 參與為前提的參與式民主就難以實行。當代美國著名民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證明了公民直接參 與和體制效率之間的關系。假設有一個一萬公民組成的理想城邦, 如果每個公民發(fā)言 10 分鐘 , 公 民大會需要 200 多個工作日, 如果每個公民發(fā)言 30 分鐘 , 那么公民大會就會持續(xù)近兩年的時間。 因此 , ?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民主的統(tǒng)治體制, 是希望它能夠為公民參與政治決策提供最大的機會, 那 么, 一個小規(guī)模的政治體制中公民大會式的民主確實顯得更為優(yōu)越, 但是 , 如果我們希望的是使它 有最大的空間來有效地處理與公民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 , 那么, 一個范圍更大、 有必要實行代議制 的單位往往效果更佳 , 這就是在公民參與和體制效率之間的兩難。 # 這就是說在民主體制中 , 公共 組織的規(guī)模越小 , 公民直接參與就會越多, 公共組織的規(guī)模越大 , 公民直接參與就會越少 , 越需要一 種間接民主的代議制的組織形式。 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層面上 , 現(xiàn)實可行的民主制只能是代議制的組織形式。近代西方開始陸續(xù) 建立的民主國家?guī)缀醵际菍嵭写h制民主。 17 世紀英國的洛克就提出了代議制民主的議會至上 的原則, 根據(jù)這種原則, 不是由人民直接行使權力 , 而是由民選的議會代表人民來行使權力。18 世 紀美國的潘恩則明確主張將代議制和民主制結合起來, 他認為, 古代民主制只是一種簡單的民主 制, 由于領土擴大、 人口增加, 簡單的民主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把代議制和民主制結合起來 , 就 可以獲得一種能夠容納和聯(lián)合一切不同利益的不同大小的領土與不同數(shù)量的人口的政府體制。 # [ 3] 潘恩闡述了代議制民主的許多優(yōu)越性, 將其視為適應時代潮流的最好的政府體制。 19 世紀英國的 密爾對當時的代議制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好的總結 , 他 1861 年發(fā)表的 代議制政府 一書被公認為有 關議會民主制的經(jīng)典之作。該書系統(tǒng)論述了代議制民主的各種問題, 總結了西方代議制民主的經(jīng) 驗教訓, 對歐美各國的民主制度有很大的影響。密爾認為 : ? 顯然能夠充分滿足社會所要求的唯一 政府是全體人民參加的政府: 任何參加, 即使是參加最小的公共職務也是有益的; 這種參加的范圍 大小應到處和社會一般進步程度所允許的范圍一樣; 只有容許所有的人在國家主權中都有一份才 是終究可以想望的。但是既然面積和人口超過一個小市鎮(zhèn)的社會里除公共事務的某些極次要的部 分外所有的人親自參加公共事務是不可能的 , 從而就可得出結論說, 一個完善的理想類型一定是代 議制政府。 # [ 4] 現(xiàn)代國家中所有的人都親自參加公共事務是不可能的 , 因此 , 現(xiàn)實可行的民主制就只 能是代議制的組織形式了。 19 世紀以來 , 民主化已逐步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F(xiàn) 代國家的民主制度基本上采取了代議制的形式, 這是同現(xiàn)代國家的人口眾多、 領土廣闊的大國現(xiàn)實 相適應的 , 不可能采用雅典城邦的公民直接參與的古代民主形式。在代議制的民主政治中, 人民的 政治參與主要體現(xiàn)為投票選舉國家領導人, 人民通過投票選舉, 選擇自己同意的代表 , 作為自己的 ! 13 !
[ 2]
代理人, 代理人受選舉者的委托來制定公共政策, 管理公共事務。現(xiàn)代國家的代議制政治不是以公 民的直接參與為特征 , 參與式民主的理論是與現(xiàn)代的代議制民主不相符合的, 參與式民主的模式無 法說明代議制民主的政治現(xiàn)實。因此, 參與式民主日漸式微 , 淪為邊緣性的話語。 20 世紀以來民主理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盧梭式的人民主權的古典民主理論受到了很多的批 評, 參與式民主的理論逐步被拋棄 ,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新的民主理論 , 如精英民主論、 多元民 主論、 程序民主論、 憲政民主論、 社會民主論等。精英民主論是最具代表性的現(xiàn)代民主理論之一。 熊彼特提出了精英民主論的經(jīng)典定義: ? 民主方法是為達到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上的安排, 在這種 安排中, 某些人通過競?cè)∪嗣襁x票而得到做出決定的權力。 # 民主不是人民的統(tǒng)治 , 而是政治精英 的統(tǒng)治 , 它不同于專制政治的根本點在于 , 政治精英是通過競爭的制度安排 , 通過爭取人民的選票 來獲得政治權力 , 民主政治僅僅意味著把政治權力交給那些能夠獲得最多選票的政治精英。當代 美國的民主理論家薩托利 , 沿襲了熊彼特的精英民主論 , 認為? 民主的特點在于這樣一條原則 : 誰也 不能自稱他比任何人都更優(yōu)秀 , 這事必須由別人來決定。 # [ 6] 也就是通過競爭式的選舉來選擇統(tǒng)治 的精英。薩托利提出競爭 ? ? ? 反饋式的民主理論來改造、 補充熊彼特的精英民主論。熊彼特是從 輸入的意義上強調(diào)民主是精英通過競爭性選舉獲得政治權力。而薩托利則補充了輸出意義上選舉 的民主性質(zhì) , 當選的精英輸出的決策受選民的反應的制約, 要考慮民眾的意愿, 選民的選舉權以反 饋的方式制約著統(tǒng)治精英的決策。這樣選舉就可以從輸入 ? ? ? 輸出的意義上保證政治過程的民主 性質(zhì)。這種精英民主論是一種選舉民主、 競爭民主 , 它是最符合現(xiàn)代民主實際的經(jīng)驗主義的民主理 論, 因此被廣泛接受。它事實上是把民主歸結為一種選舉領導人的一種方法, 一種制度安排 , 選舉 成為民主制度的最核心的問題 , 是否公平公正的選舉成為衡量民主制度的最重要的標尺 , 判斷一個 國家是否民主及其民主程度的高低 , 最主要就是看其是否存在著公平公正的選舉。民主對人民來 說, 不再是廣泛深入地參加公共事務的討論、 決定 , 而只是在幾年一度的選舉時有參與投票選舉的 權利。 代議制也許是最適合現(xiàn)代國家的民主的政治形式。通過競爭性的選舉 , 人民有權利選擇自己 政治領導人, 授予他們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務的政治權力。只有民選的領導人才具有政治的 合法性 , 政治精英為了取得選票不能不傾聽選民的聲音, 反映選民的意愿 , 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 策, 努力為選民做事。這是代議制政治所能體現(xiàn)的民主特征。但是, 當代議制政治僅僅體現(xiàn)為選舉 民主時, 它的民主政治的色彩就日益淡化, 民眾的作用逐漸降低。雖然, 在代議制政治中 , 公民可自 由地發(fā)表意見、 提出建議 , 甚至也可以批評政府的政策, 表達對公共政策的不滿 , 但是 , 他們對公共 政策的影響是有限的。現(xiàn)代的代議制政治越來越排斥民眾的政治參與, 越來越淪為精英政治、 官僚 政治、 寡頭政治 , 從而也就越背離民主的原則。
[ 5]
二、 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
在新自由主義盛行的今天 , 自由主義民主理論占據(jù)著主流的地位 , 自由主義民主理論推崇代議 制政治。按照美國民主理論家巴伯的說法, 自由主義民主是一種弱勢民主, 強調(diào)自由而忽視民主 , 主張通過代議制的形式來排斥民眾的直接參與。自由主義認為 , 第一 , 民眾的政治參與會導致政治 的肥大癥 , 公民參與和體制效率之間成反比, 公民參與越多 , 政治效率就越低。第二 , 民眾的政治參 與會導致多數(shù)的暴政 , 從美國的憲法之父麥迪遜、 法國的托克維爾、 英國的密爾 , 到當代的自由主義 思想家李普曼、 塔爾蒙、 哈耶克、 弗里德曼, 都認為民眾的參與會產(chǎn)生多數(shù)的暴政的弊病和危險。自 由主義堅持以個人主義為基礎 , 把現(xiàn)代社會區(qū)分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將公民個人局限在私人領 域的私人生活, 一個人只要遵守法律過好自己的私生活就是好公民。而公共領域則應該留給那些 ! 14 !
社會精英、 專家、 官僚 , 讓他們?nèi)ブ贫ü舱?, 管理公共事務, 民眾參與只會導致效率的降低、 政治 的不穩(wěn)定。? 在當代民主理論中, 少數(shù)精英的參與才是關鍵的, 缺乏政治效能感的冷漠的、 普通大眾 的不參與 , 被看作是社會穩(wěn)定的主要屏障。 #[ 7]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 , 特別是通訊技術、 信息技術、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 , 為公眾參與公共事 務的討論、 協(xié)商提供了可行的條件;ヂ(lián)網(wǎng)使得公眾能了解相關的政治信息, 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 相 互討論, 相互溝通, 相互協(xié)商。美國的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市政廳, 通過雙 向的通訊系統(tǒng), 公眾可以參加公共事務的討論 , 發(fā)表意見。雖然科技進步為當代的公民參與 , 為參 與式民主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條件, 但是 , 當代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忽略了甚至是排斥了公民的政 治參與, 走向了一種精英政治、 官僚政治、 寡頭政治 , 人民的參與被排斥, 人民的意愿被忽視, 人民的 作用越來越無足輕重。這就導致了人民對自由主義的代議政治、 選舉政治、 政黨政治、 精英政治的 日漸不滿 , 導致了自由主義代議制民主的危機 , 引發(fā)了當代學者對民主的重新思考。當代參與式民 主理論就是在反思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的弊端的過程中而復興起來的。社群主義、 共和主義思 潮都批評了自由主義民主的思路, 具有參與式民主的思想傾向。 20 世紀以來 , 雖然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在西方國家占據(jù)了主流地位 , 但是參與式民主理論 并沒有消失 , 并且在 70 年代開始復興, 成為當代民主理論的新熱點。20 世紀上半期英國的費邊主 義者道格拉斯!柯爾繼承了盧梭的民主思想, 批評并否定了代議制民主, 提出了職能民主制的參與 式民主理論 , 主張以體現(xiàn)參與式民主的職能民主制替代傳統(tǒng)的代議制民主。50- 60 年代 , 共和主 義的思想家阿倫特也強調(diào)重視公共領域 , 主張從封閉的個人領域中走出來 ,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她 將政治理解為平等公民的自由交流、 對話 , 反對各種極權主義的政府, 批評現(xiàn)代西方的代議制民主 制度 , 提出建立一種自下而上人人參與討論的金字塔式的參議會制度。被視為新馬克思主義者的 麥克弗森在 1962 年出版的 擁占性個人主義的政治理論 中提出, 不能把民主政治理解為熊彼特的 定期投票式的參與, 主張把民主從對選舉的定期參與擴大到對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決策參與, 把競爭 性政黨民主同參與式的直接民主結合起來, 建立起一種能保證公民參與的政治體系。帕特曼是參 與式民主理論的代表性人物, 她的 參與和民主理論 一書在 1970 年出版 , 被視為當代參與式民主 理論興起的一個標志。帕特曼批評了以精英民主為代表的當代自由主義政治理論 , 認為真正的民 主是所有公民的直接充分參與的民主。巴伯 1984 年出版的 強勢民主 一書體現(xiàn)了一種參與式民 主理論的觀點。巴伯區(qū)分了弱勢民主和強勢民主 , 分析了自由主義代議制民主的缺陷, 并提出了實 現(xiàn)參與式民主的創(chuàng)新制度。哈貝馬斯在交往行動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話語民主理論 , 所謂話語民 主, 實際上就是一種參與式民主, 主張公民通過平等、 自由的對話、 討論來形成共識 , 哈貝馬斯將參 與式的話語民主視為代議制民主的動力和基礎。協(xié)商民主理論是 20 世紀 80- 90 年代興起的一種 新民主范式, 主張公民通過平等的對話、 討論、 審議等方式 , 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 被視為當代民主 理論的新發(fā)展, 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 作為自由主義的思想家的羅爾斯也將自己看成是協(xié)商民主論 者。協(xié)商民主也是將公民參與作為民主的核心價值, 是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新范式。 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對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作出了批評 , 指出了代議制民主的主要缺陷就 是排斥公民的參與, 并對此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首先, 代議制民主排斥公民的參與 , 就會背離了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在代議制民主中 , 公民的投票是為了選舉精英來代替公民行使公共事務的 責任 , 這樣公民行使權利的本身就變成放棄公民自己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公民投票選舉后 , 就游 離在政治之外。正如盧梭所看到的那樣 , 在代議制的投票選舉中 , 一旦公民同意自己被代表的那一 刻, 公民的自主就消失了。美國的巴伯也認為 , 一個人投票后被代表時, 他就不是自治而是受他人 的統(tǒng)治。其次, 代議制民主排斥了公眾參與, 就會走向精英政治 , 甚至會陷入米歇爾斯所說的? 寡頭 政治鐵律論# 。代議制民主遵循著某種拋物線的軌跡 , 選舉開始的時候非常民主, 但最終結果是寡 ! 15 !
頭政治 , 其名義上是權力來自人民, 最終仍然是少數(shù)精英寡頭置于人民之上 , 形式上擁有主權的人 民取代了國王, 實質(zhì)上人民還是受精英寡頭的統(tǒng)治。再則 , 代議制民主排斥了公民參與, 就會導致 公民的政治冷漠主義。公民被排斥在公共事務之外, 無法影響公共政策的制訂, 政治作用日益降 低, 必然產(chǎn)生政治冷漠主義。事實上 , 當代西方代議制民主國家已經(jīng)普遍存在政治冷漠主義的問 題, 就像美國的總統(tǒng)投票率始終排徊在 50% 左右, 人們越來越遠離公共事務的討論。最后, 代議制 民主排斥了公民參與 , 會造成公共善的缺失。排斥公民參與 , 只把公民個人限制在私域, 這只能造 就那種不關心公共事務的群眾 , 也就是政治冷漠主義的群眾 , 這樣就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公民共同 體, 沒有社會同情, 沒有愛心和責任 , 沒有公共意愿 , 沒有公共善 , 這是排斥了公民參與的結果 , 也就 是社群主義、 共和主義所看到的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所存在的問題。 參與式民主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公民參與 , 強調(diào)公民的政治參與, 主張通過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共 同討論、 共同協(xié)商、 共同行動解決共同體的公共問題。這是參與式民主的根本特征 , 它區(qū)別于代議 制民主中公民只是在投票、 選舉中的參與。參與式民主, ? 從字面上講 , 它是公民的自治政府 , 而不 是冒用公民名義的代議制政府。 # 參與式民主是立足于公民身份的政治, 公民不僅僅是選票 , 也不 能僅僅把自己看做是政府的顧客、 政府的管理對象 , 公民自身是管理者、 自治者 , 是自己命運的主宰 者, 為此必須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協(xié)商和決定。民主不是代表的統(tǒng)治, 也不是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 , 而是 公民的統(tǒng)治, 是公民的積極主動的參與 , 不是被動消極的被管理。參與式民主要求公民具有公共精 神, 關心公共事務, 遵循公共理性。這在自由主義看來是對公民的過高的道德性的要求, 自由主義 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 , 是純粹的? 經(jīng)濟人# , 因此建立在集體主義、 利他主義的假設之上的參與 式民主過于理想化了。其實, 參與式民主反對絕對的個人主義、 利己主義 , 但也并非是絕對的集體 主義、 利他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既是個體性的又是社會性的 , 人性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 又有互助合作的一面。參與式民主并不是建立在集體主義、 利他主義的 基礎上, 而是相信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 通過公民間的相互對話、 討論、 協(xié)商, 去實現(xiàn)一個互助 互利的合作目標。參與式民主承認理性人的私人偏好 , 但是具有互助、 合作、 博愛、 善良本性的公 民, 又能在涉及公共事務的問題上作出與私人偏好相反卻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共同體的選擇。巴伯 舉例說 , 作為個人偏好我需要一輛大的快的好車, 但這可能給他人給公共空間帶來更多的污染 , 因 此我可能愿意選擇一輛較少污染卻并不是我個人偏好的車子。自利的個人并非排他的絕對自利 , 而可以具有公共精神 , 關心公共事務, 遵循公共理性, 因此參與型民主式是可能的、 可行的。參與式 民主理論的倡導者們相信 , 只有通過參與式民主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起公民的公共精神 , 有利于公民的 道德水平和智慧水平的提高, 從而也有利于自我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
[ 8]
三、 以參與式民主彌補代議制民主的不足
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成為當代民主理論的新熱點, 由此也引發(fā)了激 烈的爭論。參與式民主甚至被自由主義者視為愚蠢的烏托邦 , 許多人認為以參與式民主取代代議 制民主缺乏現(xiàn)實性而只是不切實際的高調(diào)的夢想。其實, 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 并非是要回 復到古希臘雅典城邦式的那種參與式民主, 并非是要以參與式民主替代代議制民主。麥克弗森、 帕 特曼、 巴伯是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復興的代表性人物, 他們都主張以參與式民主來彌補代議制民主 的不足, 修正代議制民主的缺陷, 而不是激進的替代。 其一 , 參與式民主強調(diào)更多的公民參與, 以彌補代議制民主的精英政治的不足。代議制民主是 公民投票選擇某些精英去制定公共政策 , 實質(zhì)上是一種精英政治模式 , 很容易演變?yōu)槊仔獱査顾f 的寡頭政治鐵律論。事實上, 現(xiàn)行的代議制民主存在著排斥公民參與的危險傾向。由此也導致了 ! 16 !
當代民主國家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主義 , 公民對政治的疏遠、 冷漠正是代議制民主危機的指示器。 其實 , 政治思想史上始終存在著大眾政治與精英政治的爭論 , 代議制民主本來是要把大眾政治和精 英政治結合起來 , 通過大眾的選舉產(chǎn)生大多數(shù)人所擁護的精英來管理公共事務 , 制定公共政策。問 題在于如果大眾只是在選舉時才能參與 , 而其他時候都被排斥在政治之外 , 那么代議制民主就會演 變?yōu)榕懦夤駞⑴c的精英政治。參與式民主強調(diào)公民的參與 , 主張通過公民的充分的政治參與來 修正、 彌補代議制民主的精英政治的不足。即便在今天 , 美國也有兩種民主 , 一種是由政黨、 總統(tǒng)及 官僚機構所運作的代議制政治 , 是將普通公民排斥在外的精英政治; 另一種是由鄰里、 街道協(xié)會、 各 種聯(lián)誼會及其他公眾團體的參與、 協(xié)商式民主 , 有越來越多的公民熱情地參與的大眾政治。后者的 參與式民主就是對前者的代議制民主的修正和補充。當然 , 不是以大眾政治取代精英政治, 而是在 代議制民主的基本制度中 , 補充公民參與的因素, 需要有更多的公民參與 , 以有序的規(guī)范的公民參 與制約代議制的精英政治 , 防止其淪為政客政治、 寡頭政治, 使參與式的大眾政治和代議制的精英 政治能良好地互補、 互動。 其二, 參與式民主強調(diào)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的討論、 協(xié)商, 彌補代議制民主選舉政治 的不足。代議制民主以選舉為根本標志 , 只要推行自由公平的選舉就可以算是民主政治了。參與 式民主并不把自由選舉視為民主的唯一標志 , 而關注公共政策制訂中的公民參與, 公民的協(xié)商討 論。代議制民主重視的是公共政策制定者是如何民主地產(chǎn)生 , 而忽略了公共政策本身如何民主地 制定 , 參與式民主恰恰關注的是以共同討論、 共同協(xié)商的民主過程來制定公共政策。現(xiàn)代國家的公 共事務不可能由所有公民一起來共同決定, 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人來管理公共事務是最佳選擇。 但是, 只有選舉政治的民主是不夠的 , 在選舉之后就排斥民眾的政治參與不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需 要公民的積極參與, 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需要有公民的討論和協(xié)商。 其三, 參與式民主強調(diào)通過公民參與的討論協(xié)商來達到互助互利、 共同合作, 彌補代議制民主 中的? 投票規(guī)則# 、 ? 多數(shù)規(guī)則# 的不足。投票及多數(shù)同意的規(guī)則是代議制民主政治的基本規(guī)則 , 在一 個存在著不同利益的個人、 不同利益的團體的社會中 , 對某個公共政策很難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見 , 代議制民主通過? 投票#, 通過? 多數(shù)原則# 來決定。投票、 多數(shù)原則在民主政治中是不可缺少的程序 規(guī)則 , 當共同體不能對某一公共事務取得一致意見時, 就不能不采取這樣的民主規(guī)則。但是, ? 投 票# 、 ? 多數(shù)原則# 可能造成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滿足而少部分人的利益受損 , 甚至會導致多數(shù)的暴 政。甚至可以說多數(shù)主義是代議制民主失敗的證據(jù)。參與式民主相信可以通過公民的討論、 協(xié)商 的過程 , 達到各種利益的協(xié)調(diào)和平衡 , 實現(xiàn)一種互助互利、 共同合作的政治。參與式民主并不否認 共同體中的利益、 文化、 觀念的差異性、 多元性 , 主張公民參與討論、 協(xié)商正是以承認利益、 文化、 觀 念的差異性、 多元性為前提的 , 討論、 協(xié)商的目標也不在于取消差異性、 多元性, 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 共同體的意志, 而是相信在討論協(xié)商的基礎上各種差異、 多元之間能夠互助、 互利、 合作、 共贏 , 通過 公民參與的充分討論協(xié)商可以彌補投票、 多數(shù)原則的局限性。 其四 , 參與式民主強調(diào)更廣泛的社會民主 , 彌補代議制的政治民主的不足。今天的代議制民主 是一種政黨政治、 議會政治、 競選政治、 官僚政治, 是一種政治制度層面的民主, 主要是一種選舉的 民主。參與式民主則主張將民主廣泛地推行到社會的其他領域 , 帕特曼就十分推崇前南斯拉夫工 人的自我管理, 主張工人對工業(yè)領域、 經(jīng)濟領域的廣泛參與 , 倡導民主的社會化。? 參與民主理論要 求建立一個民主政府的必要條件必須是建立一個參與性社會 , 這一要求并不是不現(xiàn)實的。 # 甚至 美國著名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家達爾也提出經(jīng)濟民主的理論, 主張建立一個新的廣泛合作型的所 有制 , 把民主參與擴展到車間和一般的經(jīng)濟生活中去。巴伯更是提出了復興強勢的參與式民主的 方案 , 認為應該把民主參與推廣到地方性、 街道性、 鄰里、 職場要各個層面。當代的參與式民主要求 更廣泛的社會民主, 把公眾的民主參與擴展到社會的其他領域、 其他層面 , 但是并非是要取消政治 ! 17 !
[ 9]
層面的代議制民主, 而是要彌補代議制民主的不足。哈貝馬斯提出了著名的話語民主理論, 主張公 民在公共領域的廣泛的參與、 對話、 討論 , 他還區(qū)分了公共領域的話語民主和政治制度中的代議制 民主 , 認為公眾廣泛參與的話語民主才能為制度化民主提供動力和合法性基礎 , 而不是用話語民主 ( 參與式民主) 取代制度層面的代議制民主。 積極主張參與式民主的當代學者, 看到了代議制民主的不足和缺陷, 但是他們并不是完全否定 代議制民主, 他們也承認代議制民主是適合現(xiàn)代國家的一種基本的政治制度, 是現(xiàn)代國家的主導性 民主政治模式, 因此是不可能被激進地替代的。代議制民主的選舉政治、 票決政治、 多數(shù)原則是不 能被完全替代的 , 但是它確實需要增加參與式民主的元素, 從而使民主變得更加完善。共和主義參 與式民主只是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的修正性、 補充性戰(zhàn)略 , 通過向代議制模式添加參與的成份、 民主的成份, 修正、 補充代議制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在代議制民主與參與式民主之間存在著一種微 妙的辯證關系, 甚至充滿著矛盾和緊張。二者之間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補充 , 二者之間必須保持 某種必要的張力 , 就像參與式民主可以牽制代議制民主一樣 , 代議制民主中憲政力量也可以牽制參 與式民主 , 防止公民參與走向多數(shù)暴政式的極權主義。重要的是要在自由主義的代議制民主和共 和主義的參與式民主之間找到平衡點。 注釋 :
[ 1] 盧梭 : 社會契約論 ,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82 年 , 第 118 頁。 [ 2] 達爾 : 論民主 ,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99 年 , 第 119 頁。 [ 3] 潘恩 : 潘恩選集 ,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81 年 , 第 246 頁。 [ 4] 密爾 : 代議制政府 ,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82 年 , 第 55 頁。 [ 5] 熊彼特 : 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 ,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79 年 , 第 337 頁。 [ 6] 薩托利 : 民主新論 , 北京 : 東方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145 頁。 [ 7] [ 9] 帕特曼 : 參與和民主理論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 年 , 第 98、 92 頁。 [ 8] 巴伯 : 強勢民主 , 長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6 年 , 第 180 頁 。
[ 責任編輯 : 洪峻峰 ]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 Theoretical Revival in Modern Times
CHEN Bing hui, HAN Si jiang
( Department of the Politics,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Fujian) Abstract: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endorsed by liberalism is a form of electoral democracy or elite democracy; it tends to discourage civil participation and therefore causes political indifference of citizens in modern democratic countries and results in a crisi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times results from a revival from rethinking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supported by liberalism. The cor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s civil participation; it maintains that making public policies and handling public affairs should be done through discussion and consultation with citizens. Participa tory democracy is an emerging hot topic in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f democracy and it embodies the new trend of the oretical development in democracy studies. Theorists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critically analyse the weaknesse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endorsed by liberalists and argue that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s a supplement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to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Key words: democracy,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civil participation
! 18 !
本文關鍵詞:當代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71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0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