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網(wǎng)絡(luò)與知識生產(chǎn)——基于波普爾“三個世界”理論視角的考察
本文關(guān)鍵詞: 電子網(wǎng)絡(luò) 知識生產(chǎn) 波普爾 三個世界 出處:《學術(shù)界》2013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由所謂客觀知識組成的"世界3",作為一種為信息社會與知識經(jīng)濟社會奠定基本范式的具有前瞻性的原創(chuàng)概念,為我們考察電子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知識存在及其生產(chǎn)狀況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徑與研究框架;另一方面,世界3概念,特別是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作為一種對于世界本體問題有一定解釋力的哲學范式,也為我們科學地把握網(wǎng)絡(luò)的本質(zhì),正確地界定網(wǎng)絡(luò)在人類知識生產(chǎn)與知識進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提供了一個合理易解的理論框架;诓ㄆ諣柕"三個世界"理論的視角來考察電子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知識生產(chǎn),我們就可以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Abstract]:The "World 3", composed of so-called objective knowledge, is a forward-looking and original concept that lays down the basic paradigm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society, 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path and research framework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knowledge and its production in the electronic network 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3, especially Popper's "three worlds" theory, As a philosophical paradigm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explanation for the world ontology, 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scientific grasp of the nature of the network. Correctly defining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network in huma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knowledge evolution provides a reasonable and easy-to-sol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Popper's "three worlds"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electronic network age. We can get a lot of useful enlightenment.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D09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陳定家;網(wǎng)絡(luò)時代的文學藝術(shù)[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翟振明;賽伯空間及賽伯文化的現(xiàn)在與未來——虛擬實在的顛覆性[J];開放時代;2003年02期
3 崔自鐸;論世界4、5、6[J];開放時代;1997年03期
4 張之滄;第四世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林·契什姆;蘇頌興;;知識的世代、世代的知識和知識的生產(chǎn)[J];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03期
6 孫慕天;論世界4[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02期
7 張之滄;從世界1到世界4[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12期
8 費多益;;超文本:文本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J];哲學動態(tài);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矯菲;;網(wǎng)絡(luò)惡搞文化中的傳受雙方心理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2 王業(yè)建;;論虛擬思維的本質(zhì)特征[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3 屈驅(qū);淺議網(wǎng)絡(luò)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4 武文茹;編輯倫理學構(gòu)建的設(shè)想——以高校學報編輯活動為切入點[J];北方論叢;2002年06期
5 甘正氣;;寫好督查通報的“四重”[J];辦公室業(yè)務(wù);2012年04期
6 王妍;趙玲;;網(wǎng)絡(luò)空間的倫理建構(gòu)[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高忠麗;;網(wǎng)絡(luò)文化的后現(xiàn)代意蘊[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11期
8 高忠麗;;“虛擬實在”的哲學探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2期
9 金偉;集體開展科技編輯學研究:必要性·可行性·實效性[J];編輯學報;2004年06期
10 邵凱云;;從專家審稿意見到編輯部意見[J];編輯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泓;;虛擬游戲的身份認同——網(wǎng)絡(luò)游戲的文化體驗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李松林;;聲音制作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嬗變[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3 陳月華;;革命:從虛擬身體到“電子情人”[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陳月華;鄭春輝;;數(shù)字虛擬影像的本體論思考[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王仁法;;類比推理的新類型——虛擬類推[A];2007年全國現(xiàn)代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飛;自由軟件運動背景下的自由軟件倫理精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志輝;網(wǎng)絡(lu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登福;中國基礎(chǔ)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王君玲;網(wǎng)絡(luò)表達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5 黃永宜;網(wǎng)絡(lu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馮粵;公民信息權(quán)利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滿意;網(wǎng)絡(luò)人際互動:網(wǎng)絡(lu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視域[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屈勇;去角色互動:賽博空間中陌生人互動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李澤清;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教育特性探析[D];東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蘭嵐;未成年人虛擬行為異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guān)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黃玉屏;中國政府公共信息服務(wù)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徐明璐;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李娟;我國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的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黎莉;信息屏障與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丁偉;始秩序,致混沌[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倪海寧;虛擬世界與人的發(fā)展[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朝軍;模因視角下的網(wǎng)絡(luò)語言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常婷婷;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公開制度的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韓少功;第二級歷史——“酷”的文化現(xiàn)代之二[J];讀書;1998年03期
2 翟振明;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J];哲學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鋒;兩種歷史主義理念的對立——波普爾與馬克思[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1年01期
2 吉永生;論波普爾對審美政治學的批判[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3 李孝英;胡宇南;;波普爾“開放社會”觀對中國的影響及其現(xiàn)實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李肖敏;;波普爾政治哲學溯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年10期
5 冉文偉;;波普爾與馬克思的國家觀比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謝廣寬;;卡爾·波普爾民主理論述評[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雷念曾,,楊楹;論波普爾“第三世界理論”的合理性[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8 張連英;簡評卡爾·波普爾的新自由主義[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9 趙宏;;波普爾與齊佩利烏斯的《德國國家學》[J];研究生法學;2011年01期
10 鄧林華;論政治機體的免疫力[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佐;;儒家政治倫理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思考[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陶文昭;卡斯特的第四世界理論[N];社會科學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申林;柏拉圖的正義理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伍俊斌;開放社會的意義及其限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507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55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