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文化傳承的歷史脈絡和空間分布研究
本文關鍵詞:徐福文化傳承的歷史脈絡和空間分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徐福東渡的記載始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徐福是中國歷史研究和東亞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兩千多年來,有關徐福和徐福東渡的故事、傳說在中國廣大沿海地區(qū)和日本廣為流傳,在韓國以及東亞其他一些地區(qū)也有流傳。對徐福和徐福東渡的研究,涉及中國古代史、中日關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航海史、移民史、地方史、民俗學與民間文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等多個領域,同時,徐福又是一個大眾的話題。近幾十年來,學術界以中日兩國學者為主對徐福的研究逐漸興盛,有關地方政府和民間對徐福也充滿關注和熱情,并且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歷史和傳說缺乏嚴格界定,地方主義立場明顯等。 本文認為,在有關徐福的研究中,除了重視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外,還特別需要重視至今依然存在的民間文化遺存,這些遺存有實物的,也有口頭的,可以統(tǒng)稱之為“徐福傳承”。它們與現(xiàn)實中的民眾生活已經(jīng)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呈現(xiàn)了一種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狀態(tài)。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遍布于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徐福傳承。根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沿著歷史的脈絡進行了回顧和分析,從空間分布上對現(xiàn)存的遺跡遺存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對中、日之間徐福傳承的特征進行提煉和比較。針對學術界和民間普遍關注的問題,如徐福有無其人,徐福故里何在,徐福東渡去向,徐福東渡路線,出去后做了些什么,結(jié)局怎樣等,也進行了介紹,并盡可能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認為,黃渤海周邊的中國、日本、韓國有關徐福的文字記載、人文遺跡、自然景觀、民間傳說、紀念場館、學術研究、文化交流活動等等,已經(jīng)構成了東亞文化圈內(nèi)的一個子系統(tǒng),可稱之為“徐福文化圈”。本文在闡述徐福文化圈概念的同時,對它的內(nèi)涵、范圍、特征,以及它與東亞漢文化圈的關系也做了自己的解讀?梢哉f,該文化圈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意義。文化圈中的中心人物徐福在沿海地區(qū)民間所產(chǎn)生的長久而廣泛的影響,恐怕鮮有他人能夠比擬。可以說,徐福是兩千年前眾多大陸人向東遷移的一個代表,而這些大陸移民對推動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文明進程貢獻極大,徐福東渡正是這一史實的一個縮影。我們從大量的徐福傳承中能夠感受到,無論是物質(zhì)的徐福還是非物質(zhì)的徐福,往往是一個富有象征意味的存在,民間所流傳的傳說與故事,常常是借徐福反映某些歷史事實,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此外,本研究還想通過提供一個客觀完整的文化圈內(nèi)的徐福傳承的地理空間分布,為文化遺產(chǎn)和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保護提供某種參照,并通過揭示徐福和“徐福東渡”的文化史意義,豐富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內(nèi)涵。 徐福是一個歷史人物。兩千二百年前的那個時期,因大陸移民的作為而使文化得以交融,使文明得以擴展,使“海洋東亞”得以開啟;徐福也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在徐福身上寄托了人們許多美好的愿望。作為一個象征性的符號,徐福也是東亞沿海地區(qū)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紐帶。徐福豐富著東亞的海洋歷史文化遺產(chǎn),它的價值在東亞地區(qū)走向和平與發(fā)展的今天還在繼續(xù)上升。
【關鍵詞】:徐福 徐福傳承 徐福文化圈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203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本選題的意義和徐福研究史的回顧10-23
- 1.1 本選題意義和價值10-11
- 1.2 歷史文獻記載和以往的研究狀況11-19
- 1.3 徐福東渡的時代背景19-23
- 2 中國的徐福傳承及其空間分布23-35
- 2.1 山東省的徐福遺跡和傳說23-26
- 2.2 江蘇省的徐福遺跡和傳說26-30
- 2.3 浙江省的徐福遺跡和傳說30-32
- 2.4 河北省的徐福遺跡和傳說32
- 2.5 中國徐福傳承的特征分析32-35
- 3 日本的徐福傳承及其空間分布35-46
- 3.1 紀州熊野的徐福遺跡和傳說36-38
- 3.2 佐賀縣的徐福遺跡和傳說38-40
- 3.3 京都府伊根町的徐福遺跡和傳說40-41
- 3.4 富士山麓的徐福遺跡和傳說41-42
- 3.5 日本其它地區(qū)的徐福遺跡和傳說42-43
- 3.6 日本徐福傳承的特征分析43-46
- 4 韓國的徐福遺跡和傳說46-49
- 5 徐福文化圈及其意義——代結(jié)語49-54
- 5.1 “徐福文化圈”49-50
- 5.2 “徐福文化圈”與中日文化交流50-53
- 5.3 “徐福文化圈”和徐福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53-54
- 參考文獻54-56
- 致謝56
- 個人簡歷56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5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文慧;“章華大夫”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何鄭瑩,徐建剛,裘行潔;GIS輔助對長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3 周慶華;;陜北城鎮(zhèn)空間形態(tài)結(jié)構演化及城鄉(xiāng)空間模式[J];城市規(guī)劃;2006年02期
4 張偉然;試論湖南的歷史文化區(qū)域[J];地理學報;1995年01期
5 張德二,王麗華,孫霞;由歷史文獻記載反演逐年網(wǎng)格點降水量距平場——氣候史料客觀定量研究的新探討[J];第四紀研究;2003年02期
6 焦書乾;西北地區(qū)古代城市起源與演變問題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1994年01期
7 白琨;“中法文化年”對國際文化交流帶來的啟示[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胡政平;試論秦安古文化資源的價值和地位[J];西北史地;1998年04期
9 王青;黃愛華;袁慶華;;山東壽光市北部沿海環(huán)境考古報告[J];華夏考古;2005年04期
10 焦南峰 ,馬永贏 ,李崗 ,肖健一;唐范孟容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凌;;突厥葬俗和祭祀有關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樸天申;;八至九世紀東亞交易航線考察[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張思奇;中國行政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與政府作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王華;蠟染源流與非洲蠟染研究[D];東華大學;2005年
7 李德山;六至九世紀東北邊疆民族與中央王朝關系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徐良利;伊兒汗國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吳洪琳;大夏國史[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華;18世紀歷史文獻氣象記錄的賦值研究——格點式降水量距平資料的反演和分析[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1年
2 張增萍;1922年至1932年河北省匪患及其成因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建棟;魏收三論[D];西北大學;2003年
4 李中鋒;宋代政區(qū)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統(tǒng)處理[D];四川大學;2003年
5 特日格樂;漢簡所見之居延候望系統(tǒng)[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6 趙欣;近代旅美華人華僑與中美文化的互動[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頂;清至民國祁連山區(qū)森林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雅榮;“猴s兦欄盡憊適碌腦戳骷把荼鋄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楊昕;煙水散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錢慧;六朝佛教音樂本土化探微[D];南京藝術學院;2005年
本文關鍵詞:徐福文化傳承的歷史脈絡和空間分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18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30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