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民團研究(1912~1949)
發(fā)布時間:2017-09-20 10:18
本文關鍵詞:濱州民團研究(1912~1949)
【摘要】: 民團是民國時期非常活躍的民間武裝形式,但近年來有關它的研究卻出現(xiàn)了相對滯后的現(xiàn)象,尤其對像濱州這樣范圍比較狹窄的地區(qū),關于活動在它領域內的民團著墨者更是很少。 民團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一種民間武裝組織,,具有合法性、地方性、自主性等特點。濱州地區(qū)在民國時期是民團活動典型、活躍的地區(qū),其類型包括國民政府組織的民團和民間組織的民團。在國民政府組織的民團武裝中除了民國政府倡導組織的民團武裝之外,還有地方實力派和鄉(xiāng)村建設派建立的武裝形式。民間組織的民團武裝主要包括正統(tǒng)的民間武裝和會道門武裝中民團性質的武裝。濱州民團共經歷了發(fā)端、發(fā)展、高潮和尾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民團的興起都有自己明確的目的性,是當時社會矛盾交織融合的產物,從而導致了每個時期民團的領導力量、組織結構、經費來源都不盡相同,也導致了民團在各個階段的社會職能也不盡相同。 濱州民團的發(fā)展過程是民國政治發(fā)展的晴雨表。每個階段在社會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民團組織應運而生。有些民團組織是在政府的倡導和默許之下成立的,有的則是在政府的直接組織之下而成立的,所以民團是政府控制農村社會的輔助武裝。民國初年,由于民國政府對農村社會控制的軟弱性,民間自辦民團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但隨著國民政府對地方控制的日漸加強,政府對民間民團的控制也逐漸加強。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民間民團逐漸被政府所控制的民團所代替。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濱州民團發(fā)展的一個明顯的轉折點,是濱州民團高潮階段開始的標志。各式各樣的雜色武裝都打起了國民政府民團武裝的旗幟。但由于國民政府對濱州民團武裝實行了錯誤的指導政策,使這股民間力量在抗戰(zhàn)后期分化嚴重,很多民團武裝成為了日偽政權的御用工具,也有一部分民團成為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的組成部分。 本文共分為四部分,是逐層展開的關系。首先在文章開始點明了本文選題的意義、有關民團的學術史回顧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與目的。在此基礎之上,第一部分列舉出濱州民團的起源以及基本類型,然后第二部分中通過領導階層、骨干力量、經費來源等幾個方面逐步分析了濱州民團的組織結構情況,并進而說明了濱州民團的社會職能。第三部分根據濱州民團和民國政治、文化的互動關系,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濱州民團和濱州政治、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民國時期 濱州民團 地方武裝 濱州政治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58;K295.2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導言10-17
- (一) 選題意義10-11
- (二) 關于民團研究的學術史回顧11-14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與目的14-17
- 一 濱州民團的起源與類型17-31
- (一) 濱州民團起源說17-20
- (二) 民國時期濱州各種民團武裝20-31
- 二 濱州民團的組織結構31-42
- (一) 領導階層31-33
- (二) 骨干力量33-37
- (三) 民團經費和社會職能37-42
- 三 濱州民團與濱州政治、文化42-53
- (一) 民團武裝逐漸轉變?yōu)檎刂频胤降挠霉ぞ?/span>42-45
- (二) 民團的發(fā)展過程是國共兩黨關系矛盾交織,政治局勢跌宕起 伏的過程45-48
- (三) 時局多變,民團的社會職能亦多變48-50
- (四) 民團的發(fā)展過程顯示出了儒家文化影響的痕跡50-53
- 四 結語53-55
- 參考文獻55-59
- 致謝59-60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60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鐵成;1927-1937年河南保安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874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88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