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法律制度
本文關鍵詞: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法律制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2年
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法律制度
羅軍桑布
【摘要】:松贊干布是深受藏民愛戴的一代吐蕃贊普,他以超出凡人的才智自幼擔任吐蕃的君主;并統(tǒng)領了整個吐蕃社會。為吐蕃社會的逐漸統(tǒng)一到完全的統(tǒng)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創(chuàng)制了通行于吐蕃整個社會的統(tǒng)一藏文,并制定了吐蕃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對吐蕃文明史寫下了新的篇章。學習和研究松贊干布時期的法律制度,能夠深刻地了解吐蕃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藏族先民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對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進一步完善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以中世紀的歷史巨著《智者喜宴》和《弟吳宗教源流》為本,結(jié)合敦煌文獻和近當代有關對吐蕃社會的政治和法律研究的著作和論文等學術成果。立足于對松贊干布時期法律制度的規(guī)定,分析當時的立法依據(jù)和法律特點,以及所體現(xiàn)出的立法思想。 本文由三章構(gòu)成,其中第一章主要談法律制度在吐蕃社會的緣起和發(fā)展歷程.提出松贊干布時期不僅制定了法律,而且有體系健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從松贊干布立法的依據(jù)和主要立法的內(nèi)容,特征三部分構(gòu)成。其中第一部分,否定了“十善法”為吐蕃立法依據(jù)之說;提出吐蕃立法的依據(jù)是吐蕃先民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以及借鑒和吸收諸侯小邦的部落法和周邊國家的立法經(jīng)驗。第二部分,分析和概括歷史文獻中對松贊干布時期立法方面的文獻,對松贊干布時期的主要法律規(guī)定作了簡要的敘述。第三部分,分析了吐蕃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法律制度具有強制性和階級性以及諸法合體的特征。 第三章,從立法思想和對當時社會和當今西藏的影響方面做了粗淺的分析。 四章是結(jié)語,概括總結(jié)了松贊時期的法律制度對后來藏區(qū)社會的影響,筆者對松贊干布時期法律制度的認識;目前在學術界還沒有研究的有關吐蕃法律制度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29;K2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次仁潘多;;試析松贊干布時期的法律[J];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7年03期
2 何小榮;;淺談藏族古代法律的倫理淵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仁青;;吐蕃法律初探[J];西藏研究;1983年04期
4 次仁潘多;歐珠永青;;試析吐蕃賠償命價標準法[J];西藏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亞軍;羅廣;;藏文詞匯通用度統(tǒng)計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6年03期
2 噶仲·洛朗巴;劉立千;;噶廈印譜譯注[J];中國藏學;1990年01期
3 仁真洛色;;藏族文化發(fā)展概說[J];中國藏學;1992年04期
4 楊銘;SOG—PO源流考[J];中國藏學;1994年01期
5 熊文彬;白居寺壁畫風格的淵源與形成[J];中國藏學;1995年01期
6 張晟;帝瑪·丹增彭措的鹽化學[J];中國藏學;1997年04期
7 石碩;隱喻與權(quán)力:藏地古代的謎歌——德烏(LDEVU)[J];中國藏學;2000年02期
8 陳楠;大慈法王與明朝廷封授關系研究[J];中國藏學;2003年01期
9 張亞莎;艾旺寺雕塑研究及其藝術風格分析(續(xù))[J];中國藏學;2003年01期
10 黃勇;阿尼倉空寺供品、宗教儀軌調(diào)查研究(上)[J];中國藏學;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經(jīng)》研究——同藏文大藏經(jīng)本、梵文本和漢文本的語詞比較[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2 楊富學;王書慶;;關于摩訶衍禪法的幾個問題[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3 滕磊;高峰;;扎塘寺壁畫價值評估與針對性保護構(gòu)想[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六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契嘎·德熙嘉措;當周才讓;;基于信息處理的藏文字的結(jié)構(gòu)[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諾明花;張立強;劉匯丹;吳健;丁治明;;漢藏短語抽取[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謝冰雪;擴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傳統(tǒng)民間組織沙尼調(diào)查[D];蘭州大學;2011年
3 賈學鋒;薩迦班智達《三律儀差別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劉冬梅;造像的法度與創(chuàng)造力[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游志能;民族習慣法的經(jīng)濟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王曉晶;六世班禪進京史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葉曉鋒;漢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包金榮;蒙醫(yī)療術銅人考證[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10 孫鎮(zhèn)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蘭蘭;宋元時期西藏止貢噶舉派歷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董予川;略談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刑事立法[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董朝陽;藏族賠命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沖突與調(diào)適[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張小霖;河湟地區(qū)的藏傳佛教與社會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謝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紀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歷史地名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曹培;和碩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論[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7 黃全毅;五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的治理和改革[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8 于孟林;駐藏大臣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尼瑪草;甘肅藏族霍爾藏部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孟娜;清末民初十三世達賴喇嘛兩次出走述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何峰;;論吐蕃法律的淵源、形式和立法原則[J];中國藏學;2007年01期
2 陳永勝;松贊干布時期藏族基本法律制度初探[J];民族研究;2003年06期
3 甘措;;論藏族早期的法律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4 吳劍平;;吐蕃法律論略[J];中外法學;1990年02期
5 徐曉光,路寶均;論吐蕃法律的文化特色[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6 仁青;;吐蕃法律初探[J];西藏研究;198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耀華;論松贊干布的統(tǒng)一事業(yè)[J];云南社會科學;1997年06期
2 陳永勝;松贊干布時期藏族基本法律制度初探[J];民族研究;2003年06期
3 許廣智;;松贊干布的生年和享年[J];思想戰(zhàn)線;1983年03期
4 李燕;論松贊干布的軍事改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5 吳劍平;;吐蕃法律論略[J];中外法學;1990年02期
6 次仁潘多;;試析松贊干布時期的法律[J];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7年03期
7 張寧彬;;淺談佛教傳入吐蕃的原因[J];傳承;2009年16期
8 田恒江 ,周德廣;藏族寶馬趣聞[J];瞭望;1981年04期
9 黎同柏;;吐蕃法律綜述[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周維祥;;夢回西藏(散文)[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7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文實;;中國歷史上唐與吐蕃的關系[A];唐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2 馬麗敏;;藏區(qū)雕版印刷概述[A];高校信息理論研究[C];1997年
3 王雙懷;周佳榮;;論唐代的和親公主[A];唐史論叢(第八輯)[C];2006年
4 湯惠生;;青海玉樹勒巴溝地點2發(fā)現(xiàn)的吐蕃初期的佛教摩崖[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5 王堯;;從《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學思想的交流[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6 馬成富;;藏族本波教與儺文化——四川阿壩自治州藏族原生態(tài)文化鳥瞰[A];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賀冬蘭;;中華民族具有堅強的凝聚力[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8 王揚;;第二十五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精神[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9 徐宗威;;古代西藏五大建筑思想[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論文匯編[C];2008年
10 次仁潘多;;試析吐蕃賠償命價標準法[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全洲;[N];拉薩晚報;2010年
2 滕軍偉;[N];中國文物報;2010年
3 廖東凡 文;[N];中國民族報;2003年
4 楊從彪;[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5 本報記者 次旦卓嘎 德吉卓嘎;[N];西藏日報;2008年
6 記者 拉巴次仁 尕瑪多吉;[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7 廖東凡;[N];中國民族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楊正林;[N];西藏日報;2009年
9 路海波;[N];文藝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李紅興;[N];財經(jīng)時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璞;藏族史學思想論綱[D];云南大學;2002年
2 扎西當知;吐蕃噶氏家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3 李中和;吐蕃王朝與周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4 段晶晶;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5 馮智;吐蕃東向發(fā)展與融合——赤祖德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任小波;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張屹;吐蕃時期藏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9 那加才旦;古代藏語文研究(7-11 A.D.)[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林錦江;羅布嘛呢括羅:藏族觀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軍桑布;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法律制度[D];山東大學;2012年
2 王清華;布達拉宮的歷史變遷研究[D];西藏大學;2012年
3 楊昌加;象雄王黎彌加及其象雄與吐蕃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索朗平措;評述噶爾氏家族“輔政”始末[D];西藏大學;2010年
5 扎西才讓;從古藏文文獻看吐蕃教育發(fā)展形式[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6 桑吉東智;論安多藏戲的發(fā)展狀況與文化特點[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扎西龍主;吐蕃時期主要來藏印僧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周毅;唐蕃舅甥關系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9年
9 白占功;佛教在吐蕃的初期傳播情況[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拉毛加;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來探究吐蕃時期記載歷史的參照框架[D];西藏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論松贊干布時期吐蕃法律制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20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0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