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澳門豬肉專營制度探微
本文關(guān)鍵詞:晚清澳門豬肉專營制度探微
【摘要】:專營制度是晚清澳葡當局在社會經(jīng)濟領(lǐng)域推行的重要措施。豬肉作為專營體系的開端,自1848年始,訖1905年終,歷時57年,,其運作體制及規(guī)則的演變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豬肉承充收入的財政貢獻率、豬只疾病的防疫、豬肉質(zhì)量的保證以及豬肉大王的崛起等問題也不容忽視。豬肉專營制度的具體執(zhí)行者——承充人,充當了澳葡當局管治豬肉市場的代理人的角色,承擔了澳葡當局部分經(jīng)濟職能,彰顯了澳葡當局轉(zhuǎn)移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政治手段。凡此種種問題,均需深入探微。
【關(guān)鍵詞】:晚清 澳門 豬肉專營 政治手段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329;K252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緒論7-12
- 一、研究緣起及學術(shù)史回顧7-10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0-11
- 三、資料選取范圍11-12
- 第一章 豬肉專營制度實施的背景12-17
- 第一節(jié) 澳門政治附庸地位的形成12-13
-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危機波及澳葡當局的統(tǒng)治地位13-15
- 第三節(jié) 晚清澳門人口消費的需求15-17
- 第二章 豬肉專營制度的實施及早期運作情況(1848年-1878年)17-29
- 第一節(jié) 澳門豬肉專營制度的初期狀況17-21
- 一、豬肉專營制度的開端17-19
- 二、1873年豬肉專營“風波”19-20
- 三、1875年豬肉承充合同20-21
- 第二節(jié)、早期競投規(guī)則21-24
- 第三節(jié)、澳門消費豬肉的來源24-26
- 第四節(jié)、早期各項專營承充收入統(tǒng)計26-29
- 第三章 豬肉專營制度的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1878年-1905年)29-54
- 第一節(jié) l9仔、過路灣豬肉專營制度的發(fā)展29-37
- 一、l9仔、過路灣豬肉專營制度的開端29-30
- 二、1878年l9仔、過路灣豬肉專營承充合同30-33
- 三、1890年l9仔、過路灣豬肉專營承充合同33-37
- 第二節(jié) 澳門半島豬肉專營制度的發(fā)展37-44
- 一、1878年澳門半島豬肉承充合同37-40
- 二、若干豬肉專營承充合同分析40-44
- 第三節(jié) 豬肉專營制度競投規(guī)則的演變44-50
- 一、喊價明投44-46
- 二、暗投承充46-48
- 三、設底價的暗票出投48-50
- 第四節(jié) 各項專營承充收入對比50-54
- 第四章 與豬肉專營制度相關(guān)的幾個問題54-67
- 第一節(jié) 豬肉專營收入與澳葡財政的關(guān)聯(lián)54-58
- 第二節(jié) 豬只疾病的防疫58-61
- 第三節(jié) 豬肉專營制度的承充者——“豬肉大王”61-63
- 第四節(jié) 豬肉專營制度的廢除63-67
- 結(jié)語67-70
- 參考文獻70-74
-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74-75
- 后記75-7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譚世寶;劉冉冉;;張保仔海盜集團投誠原因新探[J];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2 劉澤生;;回歸十年澳門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以澳門歷史研究為中心[J];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3 譚世寶;;乾隆十四年《澳門約束章程》碑新探[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4 章文欽;;澳門史研究的奠基人戴裔煊先生[J];當代港澳研究;2013年04期
5 周毅;論近代中國最早的洋涇浜語——廣東葡語的歷史淵源和影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屈文生;;漢譯法律術(shù)語的淵源、差異與融合——以大陸及臺港澳“四大法域”的立法術(shù)語為主要考察對象[J];學術(shù)界;2011年11期
7 劉冉冉;;試論清朝政府對澳門的貿(mào)易管治——以查禁澳門鴉片走私貿(mào)易為中心[J];唐都學刊;2008年05期
8 李君明;楊權(quán);;王弘誨與利瑪竇首次進京[J];圖書館論壇;200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胡孝忠;明清香山縣地方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李淑儀;十六至二十世紀澳門葡語文學的探索與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王榮國;明清時代的海神信仰與經(jīng)濟社會[D];廈門大學;2001年
4 王冬青;明朝朝貢體系與十六世紀西人入華策略[D];復旦大學;2005年
5 霍志釗;從“單一”到“多元混融”[D];中山大學;2008年
6 張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7 莫再樹;晚清商務英語教學源流考鏡[D];湖南大學;2012年
8 吳倩華;16-18世紀入華耶穌會士中國地理研究考述[D];浙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961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99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