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抵制暹米風潮及其歷史困境
發(fā)布時間:2017-09-28 01:21
本文關(guān)鍵詞:1935年抵制暹米風潮及其歷史困境
【摘要】:20世紀上半葉日益激烈的暹羅排華問題,深刻影響了中暹關(guān)系的歷史走向。1935暹政府強行取締華校,中國輿論鼓吹"民眾外交"、"武力護僑"和"經(jīng)濟絕交"。付諸實踐的抵制暹米運動,沿襲了"民眾臺前、黨部幕后"的一貫模式,目的是促使暹方取消排華苛例,并與我國訂立商約和建立邦交。暹方撤換教育部長是唯一成效,兩大目標均未實現(xiàn)。抵制暹米重創(chuàng)華僑經(jīng)濟,有悖護僑初衷;粵省高度依賴暹米,經(jīng)濟抵制則缺乏物質(zhì)保障,雙重經(jīng)濟困境決定了運用經(jīng)濟抵制手段實現(xiàn)政治目標的低效性。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
【關(guān)鍵詞】: 暹羅排華 抵制暹米 歷史困境
【分類號】:F752.9;K263;F329
【正文快照】: 20世紀10年代以降,暹羅民族主義勃興,1排華問題愈演愈烈,深刻影響著中暹關(guān)系的歷史走向。1935年暹羅強行取締華校,我國朝野則互為因應,采用外交交涉、抵制暹米和赴暹考察等手段,與之進行角力,以期促使暹羅取消排華苛例。目前,暹羅排華問題,學界已有不少討論,但多集中于排華事,
本文編號:9330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93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