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知識分子的“合轍”與“歧異”
本文關(guān)鍵詞:沙龍知識分子的“合轍”與“歧異”
【摘要】: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沙龍是個流行的文化現(xiàn)象,主要分布于上海和北平兩地。在上海,來華的西方文化人對其十分熱衷。創(chuàng)辦萬國藝術(shù)劇院的弗里茨夫人的沙龍可謂一時之盛,胡適、邵洵美等都曾是座上賓。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沙龍則要數(shù)曾樸為先,邵洵美的沙龍與之關(guān)系密切,在人員上多有交集。到了30年代初,徐仲年和孫福熙創(chuàng)辦了"文藝茶話會",在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地多次舉行沙龍活動。30年代中期的北平,林徽因和朱光潛的沙龍也先后舉辦,影響遍及京津文壇。除此之外,上海的內(nèi)山書店、新雅茶樓和北平的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地也有不少文化人的自由聚集和交談活動,一則這些沙龍活動規(guī)模較小,二則缺乏核心長久的主持人,因此作者僅將曾樸、邵洵美、林徽因、朱光潛所各自主持的沙龍認定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四大沙龍。該文主要是討論京海兩地沙龍之間的"合轍"與"歧異"。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guān)鍵詞】: 沙龍 知識分子 徐志摩 沈從文
【基金】:第5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沙龍與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項目編號:2015M570953
【分類號】:K26
【正文快照】: 8以沙龍為中心,20年代末以后的上海和30年代中期的北平,形成了幾個核心的知識分子群體。上海的以曾樸、邵洵美為代表,北平的則屬朱光潛和林徽因的沙龍知識分子群最為知名。這些沙龍群體有著大體相近的文學認知,按照布迪厄的文化場域理論,每個公共交往網(wǎng)絡(luò)都是依靠參與者們相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費冬梅;;朱光潛的文學沙龍與一場詩歌論爭[J];社會科學論壇;2015年10期
2 張芙鳴;;執(zhí)著的中間派——施蟄存訪談[J];新文學史料;2006年04期
3 姜濤;;從會館到公寓:空間轉(zhuǎn)移中的文學認同——沈從文早年經(jīng)歷的社會學再考察[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03期
4 吳曉東;;“茶話”與“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語境[J];西部;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shù)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zhuǎn)型之際美學現(xiàn)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徐紀陽;;“魯迅傳統(tǒng)”的對接與錯位——論光復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盧文婷;;破碎的身/影:續(xù)寫與對話——《野草》與德國浪漫主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陸學莉;;宋元小說中唐俠女形象的嬗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癡:《世說新語》之“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張連銀;;明代科場評卷方式考——以鄉(xiāng)、會試為考察對象[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9 陳占彪;;王的諍臣——胡適論知識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10 吳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間幾則通信的時間問題[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向榮;;被低估的大師與外省文學的身份認同——兼論文學的地緣政治學[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肖國棟;;論《野草》的悖論心理結(jié)構(gòu)[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晴;;論人物紀念館的人文精神[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飛;;論魯迅的家族意識[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魯迅與實用主義兒童教育思想[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趙京華;;普羅文學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讀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論20世紀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學的同時代性[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易彬;;雜文精神、黑暗鬼影與死火世界——魯迅與穆旦比較論[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梁健婧;《紅樓夢》女性讀者的審美心理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麗鳳;魯迅與臺灣文學的關(guān)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魯迅與《新青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柴華;;一樁被“遺忘”的詩學舊案:象征主義詩學觀念建構(gòu)中的“二梁之爭”[J];東岳論叢;2008年04期
2 費冬梅;;林徽因“太太客廳”考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5年09期
3 卞之琳;;追憶邵洵美和一場文學小論爭[J];新文學史料;1989年03期
4 范家進;邊緣經(jīng)驗與多元化文學格局——論沈從文與20年代的北京文壇[J];浙江學刊;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英杰;沈從文與湘西游俠精神[J];船山學刊;2000年04期
2 劉麗寧;生命的美麗與哀愁──沈從文小說生命意義初探[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王秀來;論沈從文小說的生命意識[J];德州高專學報;2000年03期
4 張運卉;試論沈從文部分小說中的象征藝術(shù)[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5 王明輝;論沈從文小說的原始主義傾向[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6 楊軍;沈從文小說文體結(jié)構(gòu)解讀[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7 安承雄;《沈從文小說研究——二十—四十年代文學進程中一個文學家的彷徨、選擇》(博士學位論文)[J];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01期
8 黃獻文;論沈從文小說的情欲美[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張海英;論沈從文小說的氣度與宋元文人畫[J];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01期
10 梁苑;道德困境中的同情──沈從文小說的情調(diào)[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凌宇;;沈從文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李斌;;論抗戰(zhàn)結(jié)束后郭沫若對沈從文的批評[A];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文集——郭沫若與文化中國[C];2013年
3 程致中;;魯迅與沈從文:文學觀念和審美取向比較論[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怓存磊;“有情”傳統(tǒng)中的沈從文[N];文學報;2014年
2 ;百年沈從文:人間話題知多少[N];北京日報;2002年
3 烏日娜;永遠的回憶 溫愛與給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4 對話人:楊揚: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世勇: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一個湘西人的上海情結(jié)[N];社會科學報;2002年
5 姚艷玉;沈從文小說中的比喻藝術(shù)[N];文藝報;2002年
6 ;沈從文生平與創(chuàng)作展在京舉辦[N];文藝報;2002年
7 商金林;沈從文果曾“戀上自己的姨妹”?[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孫驍驥;中國人有什么病?[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9 湖南吉首大學教授 張建永;真正的孤獨的求索者[N];光明日報;2013年
10 許曉慶;謄在紙上的夢[N];山西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坂本達夫;試論沈從文小說中有關(guān)動物意象的修辭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敬玲;學術(shù):小說之外的沈從文[D];廈門大學;2008年
2 李娟;論沈從文自由主義思想的本質(zhì)[D];廈門大學;2008年
3 呂丹;沈從文懷舊世界的個性表達[D];浙江大學;2008年
4 黃平;論沈從文小說的民間意識[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宏建;沈從文小說與印象主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方強;論水對沈從文人格及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雷雨;淺論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生命意識[D];浙江大學;2010年
8 劉自然;論沈從文小說的死亡書寫[D];南京大學;2011年
9 夏禹;論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悖論形態(tài)[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柳炯碩;論水的意象在沈從文小說中的意義[D];清華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7259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72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