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抗戰(zhàn)勝利后受降與接收日占區(qū)問題再探——新政治史視角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7-08-19 15:37

  本文關鍵詞:抗戰(zhàn)勝利后受降與接收日占區(qū)問題再探——新政治史視角的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抗日戰(zhàn)爭 受降 接收 新政治史


【摘要】:受降與接收日占區(qū)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重大事件,也應是抗戰(zhàn)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新政治史視角下,運用政治史、社會史等研究方法,可以看出:國民黨接收過程中的種種亂象,從根本上說是由組織制度的混亂所造成的,恰恰是其弱勢獨裁的表征;普通民眾在勝利幻象中的不幸遭遇,激發(fā)了對國民黨的失望和不滿;由于國力微弱,國共的受降之爭乃至戰(zhàn)后中國的政治態(tài)勢,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緣政治和強國政治斗爭的影響。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關鍵詞】抗日戰(zhàn)爭 受降 接收 新政治史
【分類號】:K265
【正文快照】: 受降與接收日占區(qū)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重大事件。它不僅關系到戰(zhàn)后中國的政治走向,也對亞洲乃至世界格局影響深遠。由于受降與接收在時間上處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間,因此并不為抗戰(zhàn)研究或解放戰(zhàn)爭研究的重點。可以說,對受降與接收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實際地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視野與方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章百家;關于抗日戰(zhàn)爭研究的兩點想法[J];黨的文獻;2005年05期

3 張盛發(fā);從消極冷漠到積極支持——論1945-1949年斯大林對中國革命的立場和態(tài)度[J];世界歷史;1999年06期

4 汪朝光;國民政府對抗戰(zhàn)勝利之初期因應[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3年02期

5 李里峰;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歷史——兼論《歷史研究》兩組義和團研究論文[J];歷史研究;2003年04期

6 周一平;新中國成立以來抗戰(zhàn)史研究述評[J];上海黨史研究;1995年S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留寶;羅國輝;;多重權力網(wǎng)絡下的秘密組織——以抗戰(zhàn)時期山西秘密組織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張富文;張磊;;試論劉少奇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3 包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賈立臣;;“三個最大的機會主義的錯誤”探源——剖析布哈林在中共六大政治報告中的一個論點[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5 王海光;;遵義會議前中共中央高層權力的轉(zhuǎn)移:對毛澤東領導權威形成的歷史考察[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6 李紅梅;;三青團成立的原因新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7 張燕華;試論中共黨員標準的基本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姚植傳;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政黨政治發(fā)展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姚宏志;;建國后3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和經(jīng)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王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nèi)涵[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思平;;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A];鐵流12——紀念新四軍成立70周年[C];2007年

2 李格;;毛澤東籌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計劃和基本原則[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葉張瑜;;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決香港問題戰(zhàn)略決策的歷史考察[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永君;王曉書;;建國初期毛澤東利用資本主義經(jīng)濟成分的思想[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吳敏先;曹冬梅;;論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抉擇和設想[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程珂;;再論建國前夕毛澤東對美國的和解努力[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丁明;馮小麗;;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外交方針中的經(jīng)濟因素[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貴田;;論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原因及利弊得失[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9 楊志和;肖純柏;;延安精神是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動力源泉[A];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全國延安精神理論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6年

10 王彥民;;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弊病[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主形態(tài)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高璐佳;中國共產(chǎn)黨延安時期學風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潘祥超;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黃西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少數(shù)民族參加國家代議機構(gòu)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獄與政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褚亞男;昆侖影業(yè)公司發(fā)展研究(1945-1952)[D];上海大學;2011年

10 李曉蘭;審視與批判:《晨鐘報》視域中的民初社會[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梅學霞;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動員[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4 李翠杰;論和諧社會建構(gòu)中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喜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戰(zhàn)略研究[D];西安郵電學院;2010年

6 胡涵;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品質(zhì)[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賈慧;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當代啟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劉陽;劉少奇社會建設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9 魯婉瑩;傳播媒介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陳蘭;黨章中黨的性質(zhì)表述的變化及啟示[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念群;在神秘“叫魂”案的背后[J];讀書;1996年08期

2 李里峰;;土改與參軍:理性選擇視角的歷史考察[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期

3 李霞,楊豫;走向開放的綜合——新文化史學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4 汪朝光;戰(zhàn)與和的變奏——重慶談判至政協(xié)會議期間的中國時局演變[J];近代史研究;2002年01期

5 李里峰;;“運動”中的理性人——華北土改期間各階層的形勢判斷和行為選擇[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6 陳勇;學科交叉、比較研究與世界史新態(tài)——當代世界史研究略議[J];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1期

7 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頓挫——以政協(xié)會議及國共關系為中心的研究[J];歷史研究;2000年06期

8 程kW;社區(qū)精英群的聯(lián)合和行動——對梨園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說[J];歷史研究;2001年01期

9 程美寶;由愛鄉(xiāng)而愛國:清末廣東鄉(xiāng)土教材的國家話語[J];歷史研究;2003年04期

10 李里峰;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歷史——兼論《歷史研究》兩組義和團研究論文[J];歷史研究;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軍;[N];光明日報;200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劍;;政治文化: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的新增長極[J];古代文明;2014年01期

2 孟廣林;;取向與范式:有關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較的思考[J];社會科學評論;2004年02期

3 王海燕;宋馥香;;從“地方”到“整體”——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茅海建;;中國近代政治史面對的挑戰(zhàn)及其思考[J];史林;2006年06期

5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視野與方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包偉民;;“地方政治史”研究雜想[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9年03期

7 滕海鍵;;美國環(huán)境政治史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8 黃寬重;;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2年08期

9 李忠人;;“否定之否定”:社會史與政治史關系探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04期

10 李劍鳴;;美國政治史的衰落與復興[J];史學集刊;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崔志海;;近五年的國內(nèi)晚清政治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檢討:問題與前瞻[C];2014年

2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動態(tài)和成果綜述[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狀況綜述[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4 馬敏;;商會史研究與新史學的范式轉(zhuǎn)換[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現(xiàn)代西方政治史學的發(fā)展與展望[N];光明日報;2001年

2 鄭殿華;推進中古社會和政治史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韋慶遠;綜述規(guī)章嬗變 析論政事風云[N];光明日報;2004年

4 黃興濤;“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簡述[N];光明日報;2010年

5 孫承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日本政治史上的重要時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刁培俊;宋代政治史研究曲徑通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7 李細珠;近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新趨向[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葉雋;芹獻三點[N];中華讀書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陳菁霞;從單一政治史研究走向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史綜合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1年

10 范軍(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辛亥革命的政治史研究力作[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青;《史記》的政治史性質(zhì)與司馬遷的政治思想[D];蘇州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7015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7015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9da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