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論民國時期涼山彝區(qū)“四十八甲”
本文關鍵詞:述論民國時期涼山彝區(qū)“四十八甲”
更多相關文章: “四十八甲” 涼山彝民 聯(lián)保制 建政特點
【摘要】:"四十八甲"是20世紀前期涼山彝區(qū)部分地方的基層政權,是北山設治局等的底層建構(gòu)。清末民初,社會動亂、治安混亂、交通梗阻,需要建設基層政權,施以管理,恢復秩序。在川康省府的支持下,鄧秀廷、孫子文利用私人武裝創(chuàng)建并擴大"四十八甲",轉(zhuǎn)為底層政權組織,維護了西昌、越西、冕寧等地的穩(wěn)定與安全。"四十八甲"用地緣替代血緣、租佃改變奴役,甲內(nèi)彝漢民眾各階層平等,折射時代趨勢。剖析"四十八甲",反映彝區(qū)部分設治局或政治指導區(qū)的底層組織及管理狀況,揭示近代部分民族聚居區(qū)建權的過程及特點。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關鍵詞】: “四十八甲” 涼山彝民 聯(lián)保制 建政特點
【基金】:西南民族大學學位點建設(XWD-B0304-201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4;K258
【正文快照】: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川及西康省府創(chuàng)建政治指導區(qū)或設治局,改變了彝區(qū)社會的傳統(tǒng)組織建構(gòu),變血緣為地域,從部落(家支)約束到政權管理,是涼山彝區(qū)建政史的重要舉措。關于政治指導區(qū)或設治局,我曾撰文探討,受體例及篇幅的限制,拙文對其組織建構(gòu)沒做細部分析,誠為遺憾。1今擬涼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秦和平;;論民國時期涼山彝區(qū)“政治指導區(qū)”及“建設指導局”的由來、內(nèi)容及作用[J];民國檔案;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立波;;略論明代董卜韓胡、雜谷二土司之爭——兼論磽磧嘉絨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3 卜憲群;劉曉滿;;垓下位置研究評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4 程有為;;泗水郡與秦漢鼎革[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余婕;周青;宋冬雪;孫哲;;淺析蕪湖近代西方建筑[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6 朱小陽;;婺源清華胡氏宗族考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保宏彪;;唐肅宗興復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席成孝;;漢水流域行政區(qū)劃在宋元時期的變化及其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趙鵬;;固原地區(qū)城市興起初探[J];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王洪瑞;;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心瀾;;屈原《涉江》地名爭議之我見[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吉成名;;明代土鹽產(chǎn)地和石鹽產(chǎn)地[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肖蘊英;;西夏流通的北宋貨幣[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08陜西省錢幣學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孫冬虎;;永定河流域歷史軍事文化的基本特征[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朱林芳;;出土墓志所見長治地區(qū)的清河崔氏[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魏堅;;元上都城址的考古學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7 孟克巴雅爾;;歷史上的九十九泉[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8 張祖群;;試論首都經(jīng)濟圈內(nèi)部(晉—京津冀)的空間聯(lián)系與文化變遷——基于“太行八陘”線路文化遺產(chǎn)之概念[A];2012京津冀晉蒙區(qū)域協(xié)作論壇論文集[C];2012年
9 邱志榮;;浙東運河概述[A];2013年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學術年會暨中國大運河水利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13年
10 范中義;;戚繼光在薊鎮(zhèn)[A];明代薊鎮(zhèn)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劉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態(tài)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夏利N,
本文編號:5960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59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