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與潮》在渝期間(1938-1946)抗日政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16:15
本文關鍵詞:《時與潮》在渝期間(1938-1946)抗日政論研究
【摘要】:《時與潮》是一本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政治性綜合類半月刊,政論是其內容的一大特色,而抗日政論則是其政論內容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日本妄圖征服中國進而征服全世界,終招致美英蘇等同盟國均對日宣戰(zhàn),成為眾矢之的。變動的國際形勢促進了國際信息的不斷更新,為《時與潮》的抗日政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時與潮》抗日政論分為三個部分:本社評論、外媒政論編譯稿和日本人撰寫的政論。其中,日本人所寫的政論雖未直接聲援中國抗戰(zhàn),但其內容多從本我認知的角度揭露了戰(zhàn)時日本經濟和軍事的脆弱性,經《時與潮》編譯刊登之后對于增強國民抗戰(zhàn)的信心,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念大有裨益,對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起到了間接的促進作用,因而也將其歸為抗日政論的范疇加以研究。外媒政論則以編譯自美英蘇等國媒體的政論文章為主,從“他者”視角厘清同盟國諸國對日本暴行和對中國抗戰(zhàn)的態(tài)度,,表達了對日本的不滿、孤立和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給中國軍民以心理上的積極暗示。 本文在對上述《時與潮》議題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時與潮》在渝期間的抗日政論的立場和特色,及特色形成的原因;通過對抗日政論特色成因的分析進一步從議程設置和框架建構角度展開對抗日政論的傳播學反思,以期闡明《時與潮》抗日政論在戰(zhàn)時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時與潮》 抗日政論 特色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6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緒論8-12
- 1.1 選題意義8-9
- 1.2 文獻綜述9-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2《時與潮》概況——“開眼看世界”12-18
- 2.1 《時與潮》內遷重慶的歷史背景12-13
- 2.1.1 時代背景12
- 2.1.2 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輿論環(huán)境12-13
- 2.2 《時與潮》內容概述13-16
- 2.2.1 創(chuàng)辦宗旨13-14
- 2.2.2 《時與潮》的主要欄目14-16
- 2.3 中國的政論傳統(tǒng)16-18
- 3 《時與潮》抗日政論的主要議題分析18-31
- 3.1 知己知彼:對日本國情的認知18-23
- 3.1.1 日本脆弱的經濟基礎19-20
- 3.1.2 日本軍閥的困境20-21
- 3.1.3 日本國內民眾生活困頓21-23
- 3.2 放眼世界:英美蘇對日本的態(tài)度23-27
- 3.2.1 美英對日關系23-26
- 3.2.2 蘇聯(lián)對日關系26-27
- 3.3 介紹進攻日本策略27-31
- 3.3.1 進攻日本的時間表27-28
- 3.3.2 如何進攻日本28-31
- 4 《時與潮》在渝期間抗日政論的特色分析31-45
- 4.1 國家利益至上的主體立場31-34
- 4.1.1 內求國民團結抗敵的國家意識31-33
- 4.1.2 外求同情與援助的國際意識33-34
- 4.2 “他者”視角下的客觀態(tài)度34-42
- 4.2.1 日本人說日本事35-41
- 4.2.2 “他者”眼中的“中國戰(zhàn)場”41-42
- 4.3 行文特色分析42-45
- 4.3.1 追求時效,增強政論的新聞性42-43
- 4.3.2 文風質樸直抒胸臆43
- 4.3.3 情感真摯文字富有感染力43-45
- 5 《時與潮》抗日政論的特色成因及局限性45-51
- 5.1 特色成因45-49
- 5.1.1 社長齊世英的抗日救國思想45-48
- 5.1.2 《時與潮》高素質的編譯人員48-49
- 5.2 齊世英政治背景的局限性49-51
- 6 《時與潮》抗日政論的傳播學思考51-57
- 6.1 《時與潮》議程設置分析51-52
- 6.2 《時與潮》對“弱日”的形象建構52-55
- 6.3 《時與潮》抗日政論的戰(zhàn)時宣傳策略55-57
- 結語57-58
- 附錄 1:《時與潮》在渝期間抗日政論統(tǒng)計表58-72
- 附錄 2:《時與潮》抗日政論稿源統(tǒng)計表72-76
- 參考文獻76-79
- 致謝79-8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薛新力;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新聞出版事業(yè)[J];渝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薛新力;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中外文化交流[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劉娜;;抗戰(zhàn)時期的《大公報》評論[J];采寫編;2010年04期
4 劉詠華;論太平洋戰(zhàn)爭前10年的日美關系[J];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06期
5 敦楓;趙婷;;抗戰(zhàn)時期重慶國民政府對外國記者的管理芻議[J];東南傳播;2010年10期
6 蘇燕平;二戰(zhàn)時期的蘇日關系及其對華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7 鄭德平;論中國戰(zhàn)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地位與作用[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8 劉江永;抗戰(zhàn)時期的日美關系及國際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J];日本學刊;2002年05期
9 陳德正;民國時期傅斯年的國際時評[J];學海;2003年02期
10 張巧玲;朱文豐;;《觀察》的國際時評研究[J];新聞愛好者;2006年05期
本文編號:5848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58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