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明治游記所見之清末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及其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03:21
本文關鍵詞:幕末明治游記所見之清末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及其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幕末明治游記 清末中國 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 日本的中國觀
【摘要】: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西力東漸的背景下,進入清末的中國和進入幕末明治時代的日本關聯(lián)日益密切,《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簽訂與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發(fā)生成為標志性事件,兩國人員往來日漸頻繁。來到清末中國的日本人留下了大量記述上海、南京、武漢的游記。這些成為解讀幕末明治日本對清末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認識的重要史料,對分析幕末明治日本的中國觀也具有重要價值。形象學屬于比較文學范疇,而以幕末明治游記作為研究材料,則涉及到歷史地理學、國際關系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等多個領域。上海是清末中國走向近代化的縮影,無論從工商、金融、市政建設和城市現(xiàn)代化上,還是從社會結(jié)構及東西人文碰撞上,上海形象都具有典型意義。上海吳淞港、黃浦港等港口繁盛,而海防凄涼;上?h城的矮屋窄路、破舊骯臟與外國租界高樓闊道、干凈衛(wèi)生形成鮮明對照;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們,社會底層人群隨處可見,而洋人多跋扈,尤其在租界更是掌握市政特權,且多數(shù)清人懼怕洋人。南京是清末民初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符號。南京的城市交通,既有出朝陽門至明孝陵的小路,也有行駛西洋馬車的江寧馬路,更有跑火車的寧省鐵路。金陵關開關貿(mào)易促進了南京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而市內(nèi)商業(yè)以三山街和水西門最為繁盛。生活在清末南京的人們,包括“喜結(jié)外人”的兩江總督端方,也包括乞丐、趕腳、仆人等社會底層者,還有陪酒的秦淮歌妓。整體而言,南京形勝依舊、六朝古韻猶存,但城市蕭瑟沒落,雖然從太平天國運動戰(zhàn)亂中有所恢復,但極為艱難。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在幕末明治游記中多見對漢口的記錄。漢口是中國中部對外貿(mào)易轉(zhuǎn)銷的重要口岸,京漢鐵路的開通使得漢口具備了水上東西、路上南北的現(xiàn)代貿(mào)易條件。加之各國租界的建立,漢口被稱為“東洋芝加哥”。漢陽鐵廠“頗極殷賑”,武昌官辦工廠和近代學堂多有設立。整體而言,租界的建立、近代工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使得武漢成為清末中國中部城市的代表性形象。在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清末中國整體呈現(xiàn)“衰世”形象。幕末游記中,中國人被認為愚昧,但也有“鄙夷”視角下的“唐土寬厚”的記述。到了明治時期,中國人完全成為沉溺鴉片且好夸張、多不義、頑然迂腐的形象,彼稱之為“中華處處病人多”。當然,對于清末中國的認識,日本人本身也有相矛盾的觀點,高橋謙所言“中國前途二說”具有代表性。一說,中國乃大國,只要銳意進取,必定成為東洋之霸主,故不可辱;一說,中國“人民未解文明為何物,頑陋自大”,“尾大難掉”,故不足懼。甲午戰(zhàn)爭后,主張中華文明深厚可“復燃”、中國有篤學之人的只有內(nèi)藤湖南等少數(shù)學者。多數(shù)游記作者開始概括中國國民性,其中多是負面視角,如國家觀念淡漠、利已、好虛言辭令、只重形式、貪腐成風、文弱、好賭、附和雷同、軟弱屈從等。少數(shù)非負面視角,如勤勉堅忍、重商業(yè)信用等,多認為來自中國人的極端利已或西方商業(yè)文明的影響,不能看作正面評價。日本視角下“華夷觀”的轉(zhuǎn)變過程與日本的中國觀密切關聯(lián)。傳統(tǒng)華夷觀以中國為中心,按文化上的優(yōu)劣構筑與周邊諸國的關系,是中華主義式的觀念。在中國明清鼎革后,日本逐步建立新的華夷觀,加之日本皇國思想發(fā)展,“優(yōu)越于中國的日本”從根本上逆轉(zhuǎn)了傳統(tǒng)上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觀。佐藤信淵提出“滿清為夷狄、英吉利亞亦為夷狄”,主張“挫英吉利亞而存滿清”,希望中國打敗英國而永遠成為日本的西部屏障。日本實用主義華夷觀成為指導近代日本處理與中國外交關系時的基本理念,也成為日本后來“同人種同盟”、“一括亞洲對抗歐美”等觀念的母體!爸恰睆娜毡窘嵌榷,經(jīng)歷了作為稱呼中國的美化語到實用語,再到負面語義植入后的蔑視語的過程!皾h”“唐土”“中國”的“支那”化,對于日本而言,一則實現(xiàn)了從語言到文化等各方面與中國的剝離,二則模糊了中國作為日本文明來源地的身份,為日本同西方各國一樣在中國擴張?zhí)峁┝苏Z境可能!爸恰睆拈_始使用到不斷被賦予負面語義的過程伴隨日本民族主義的確立,“支那”成為日本民族主義確立的“他者”。通過游記解讀,白描呈現(xiàn)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的城市形象,在此基礎上分析其中的中國認識。對日本型實用主義華夷觀建立過程和中國“支那”化過程的解析,是對幕末明治日本負面中國觀形成過程分析的呼應。
【關鍵詞】:幕末明治游記 清末中國 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 日本的中國觀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252;I313.076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緒論12-25
- 一、選題契機與基本思考12-13
- 二、選題的確定與先行研究考察13-21
- 三、研究方法21-25
- 上篇:背景與解題25-64
- 第一章 幕末明治中國游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25-39
- 第一節(jié) “幕末”隨“清末”而至25-27
- 第二節(jié) 《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簽訂與影響27-29
- 第三節(jié) 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29-39
- 第二章 幕末明治中國游記解題39-64
- 第一節(jié) 幕末中國游記40-46
- 一、1862年的上海游記40-44
- 二、1864年的上海游記——《黃浦志》44-45
- 三、1866-1867的上海游記——岸田吟香的《吳淞日記》45-46
- 第二節(jié) 明治中國游記46-64
- 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的明治中國游記46-52
- 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的明治中國游記52-64
- 中篇:描述與認識64-189
-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記所見之清末上海67-121
- 第一節(jié) 上!荒┧拇吻彩怪袊氐矫髦稳毡救嗽谥袊P內(nèi)最聚集之地67-74
- 一、幕末日本四次遣使上海67-72
- 二、明治日本在清末上海的居留民狀況72-74
- 第二節(jié) 港口繁盛海防凄涼74-83
- 一、吳淞港及至黃浦港一路74-78
- 二、吳淞炮臺78-79
- 三、黃浦港79-81
- 四、黃浦港內(nèi)的外國軍艦81-83
- 第三節(jié) 上?h城與上海租界的鮮明對照83-97
- 一、上海縣城83-89
- 二、上海租界89-97
- 第四節(jié)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們97-105
- 一、苦力、難民、乞討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97-100
- 二、清末在上海的書生、文人100-103
- 三、懼怕洋人的清人103-104
- 四、喜好圍觀的清人104-105
- 第五節(jié) 清末上海的風俗105-121
- 一、清末女人裝束及男人發(fā)式106-107
- 二、語言及禮儀習俗107-109
- 三、日常生活相關習俗109-121
- 第四章 明治游記所見之清末南京121-149
- 第一節(jié) 城市交通:驢馬轎船車各司其職馬路鐵道新筑121-131
- 第二節(jié) 市井商情:大碼頭談貿(mào)易物產(chǎn)關稅小店鋪話買賣世態(tài)人情131-135
- 第三節(jié) 人物形象:從高官到乞丐個體刻畫與群體描述135-144
- 一、清末南京的高官——兩江總督端方及其他136-139
- 二、秦淮歌妓139-141
- 三、乞丐、趕腳、仆人等社會底層者141-144
- 第四節(jié) 城市風貌:形勝依舊 古韻猶存 蕭瑟沒落中艱難恢復144-149
- 第五章 明治游記所見之清末武漢149-189
- 第一節(jié) 武漢概觀:九省通衢之形勝與東洋第一之前景150-159
- 一、武漢三鎮(zhèn)成鼎足之勢150-151
- 二、漢口概述——交通樞紐與光明前景151-154
- 三、漢陽概述——漢陽鐵廠與名勝古跡154-155
- 四、武昌概述—傳統(tǒng)政治城與近代工業(yè)地傳統(tǒng)古跡地與近代教育城155-157
- 五、清末武漢的交通狀況157-159
- 第二節(jié) 漢口港與漢口租界159-169
- 一、漢口港159-161
- 二、漢口租界161-169
- 第三節(jié) 武漢之華界169-185
- 一、武昌169-177
- 二、漢陽、漢口177-185
- 第四節(jié) 生活在清末武漢的人們185-189
- 一、清朝官員——張之洞及其他185-186
- 二、底層民眾186-189
- 下篇:觀念與評價189-239
- 第六章 幕末明治時期日本人的中國觀189-228
- 第一節(jié) “華夷觀”的日本視角189-198
- 第二節(jié) 幕末日本人的中國觀198-205
- 一、清末中國的“衰世”198-201
- 二、“鄙夷”視角下的唐土寬厚與愚昧201-205
- 第三節(jié) 甲午戰(zhàn)爭前的日本人的中國觀205-214
- 一、“中華到處病人多”205-211
- 二、中國前途二說211-214
- 第四節(jié) 甲午戰(zhàn)爭后的日本人的中國觀214-228
- 一、負面視角下的中國國民性215-225
- 二、非負面視角下的中國評價225-228
- 第七章 “支那”承載的日本人的中國觀228-239
- 第一節(jié) 當今中日兩國語境中的“支那”229-232
- 第二節(jié) 日本所稱“支那”包含的歷史信息232-239
- 一、從美化到實用,從實用到蔑稱232-235
- 二、“支那”:日本民族主義確立的他者235-239
- 附圖239-243
- 結(jié)語243-247
- 參考文獻247-254
- 后記254-256
本文編號:5660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56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