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中學(1900-1949)與近代青島
本文關鍵詞:禮賢中學(1900-1949)與近代青島
更多相關文章: 近代青島 禮賢書院 禮賢中學 歷史沿革 辦學特點
【摘要】:青島第九中學是青島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禮賢中學是由德國和瑞士同善會在華開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禮賢中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德占時期、日占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謀求學校自身的發(fā)展,禮賢中學幾易校名,先后命名為禮賢書院、禮賢甲種商業(yè)學校、青島私立禮賢中學。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辦學過程中,禮賢中學發(fā)展有著鼎盛時代,也經(jīng)歷了蹉跎歲月,但即使在最艱難困苦時,禮賢中學依舊堅持辦學,利用其特殊身份和影響,不斷壯大與發(fā)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課程設置方面,重視理科教育,突出外語教學,開辦職業(yè)專修科,強調(diào)音體美教育,系統(tǒng)全面與突出特色相結(jié)合;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了一支學歷水平高、教學能力強、敬業(yè)精神佳的師資隊伍,在道德、知識與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在學校管理體制方面,行政管理有條不紊與學生管理民主自治剛?cè)岵⑦M。自青島禮賢中學創(chuàng)建伊始,其命運就與青島城市發(fā)展緊密相連,在政治、教育文化與社會等諸方面互動共進,禮賢中學畢業(yè)生長期支撐著青島城建、規(guī)劃、市政系統(tǒng)的行政及業(yè)務部門的半壁江山,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多位科學院院士和大批藝術界、醫(yī)學界、社科界知名專家學者,為青島社會建設輸送了多領域高級專門人才,其辦學過程鐫刻著近代青島城市發(fā)展的烙印。青島禮賢中學為清末民初膠州灣地區(qū)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教育的窗口,開啟了青島教育近代化的歷程,為近代青島乃至山東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自己世紀名校的地位,為當代中等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歷史借鑒。
【關鍵詞】:近代青島 禮賢書院 禮賢中學 歷史沿革 辦學特點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26;G639.29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10
- 一 禮賢中學歷史沿革10-20
- (一)德占時期(1900—1919)10-12
- 1、禮賢中學建校的歷史背景10-11
- 2、禮賢書院11-12
- (二)日占時期(1914—1922;1938—1945)12-15
- 1、日占時期的社會背景12-14
- 2、兩次日占時期的禮賢中學14-15
- (三)國民政府時期(1922-1937;1945-1949)15-20
- 1、青島主權收回15-16
- 2、私立禮賢中學16-20
- 二 禮賢中學辦學特點20-41
- (一)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20-27
- 1、重視理科課程20-22
- 2、突出外語教學22-23
- 3、開辦職業(yè)專修科23-26
- 4、強調(diào)音體美教育26-27
- (二)高素質(zhì)的師資隊伍27-35
- 1、學歷水平高27-31
- 2、教學能力強31-34
- 3、敬業(yè)精神佳34-35
- (三)健全的管理體制35-41
- 1、學校行政組織完善35-37
- 2、學則詳細37-39
- 3、學生管理制度嚴格且民主39-41
- 三 禮賢中學與青島城市發(fā)展41-56
- (一)禮賢中學與各時期青島政府41-45
- 1、德占時期41-43
- 2、日占時期43
- 3、國民政府時期43-45
- (二) 禮賢中學與青島教育文化45-50
- 1、推動青島中等教育近代化45-47
- 2、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47-50
- (三)禮賢中學與青島社會各界50-56
- 1、青島報紙所見禮賢中學50-52
- 2、禮賢中學學生貢獻及社會各界對其的支持與認可52-56
- 結(jié)語56-58
- 參考文獻58-61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61-62
- 附錄62-63
- 致謝63-6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連穩(wěn);王春福;;北京古代書院藏書探微[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李良品,彭規(guī)榮;論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明清書院的組織、教學與藏書管理[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譚甲文;;宋代書院的管理模式探析[J];池州師專學報;2006年04期
4 趙國權;;南宋時期書院的教學活動探微[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5 霍存福;;宋明清“告不干己事法”及其對生員助訟的影響[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6 韓潔;;清末書院教育社團化初探[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03期
7 趙國權;;論南宋時期江南書院文化傳承的價值取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鄧洪波;中國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3期
9 賀秋菊;;論明代書院心學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10 鄧洪波;中國書院管理體制的形成與演變[J];大學教育科學;200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方文暉;我國大學章程制定路徑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張奕;知識形態(tài)與大學建筑[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劉冰;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權利救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洪瑞;清代河南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時空差異與成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鄧洪波;明代書院講會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8 劉曉U,
本文編號:5530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55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