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1957年肅反運動述評
發(fā)布時間:2022-01-02 05:29
1955年至1957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領導、發(fā)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的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即“肅反運動”。這場運動發(fā)端于1955年初的胡風批判運動,歷經發(fā)展、高潮、甄別檢查等階段,終結于1957年3月。引起肅反運動的原因是復雜而多方面的,既有理論上對列寧、斯大林肅反理論的借鑒與吸收,也有針對現實的反革命分子破壞活動的反擊與懲戒;既有主觀上對階級斗爭形勢判斷上的過高估計,也有針對帝國主義顛覆破壞圖謀的自我防備。同時,繼續(xù)執(zhí)行建國初期既定的肅反政策,深化打擊反革命分子,也是此次肅反運動的重要原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肅反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發(fā)動與開展。與建國前的歷次肅反運動以及建國初期的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相比較,此次肅反運動具有以下特點,即內部肅反與社會肅反相結合;肅反工作與中心工作相結合;始終堅持嚴肅謹慎的方針?茖W總結肅反運動的成績與失誤、經驗與教訓,不僅有助于人們對于肅反運動本身的正確認識和思考,更有助于為后來者提供歷史參考,以史為鑒。反思這場運動的得失,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和恰當估計過渡時期的階級斗爭;必須正確區(qū)分和處理兩類不...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狀及意義
三、創(chuàng)新與不足
第一章 肅反運動概述
一、肅反運動的醞釀與發(fā)動(1955.5—1955.7)
二、肅反運動的發(fā)展與高潮(1955.8—1956.3)
三、肅反運動的檢查甄別與結束(1956.4—1957.3)
第二章 肅反運動的成因分析
一、理論根源:列寧、斯大林“肅反”理論的影響
二、現實依據:暗藏反革命分子的瘋狂破壞活動
1、城市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
2、農村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
三、主觀因素:中共中央對形勢日益嚴重的估計
四、外部因素:帝國主義武力威脅下的自我防備
五、政策因素:鎮(zhèn)反運動的繼續(xù)與完成
第三章 肅反運動的特點
一、社會肅反與內部肅反相結合
1、肅反對象的隱蔽性
2、肅反政策的相對和緩性
二、肅反運動與經濟建設相結合
三、始終堅持嚴肅謹慎的肅反方針
第四章 肅反運動評析
一、肅反運動的成績與經驗
1、肅清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有力促使了敵人內部的分化瓦解
2、鞏固了政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為全面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教育了廣大干部和群眾,提高了他們的社會主義的覺悟和警惕性
二、肅反運動的失誤與教訓
1、運動初期出現過“左”和“右”的錯誤傾向
2、給當時的社會風氣帶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三、肅反運動的反思
1、必須正確認識和恰當估計過渡時期的階級斗爭
2、必須正確區(qū)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3、必須適時轉變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依法治國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附錄1:肅反運動情況表
附錄2: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995:胡風事件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影響[J]. 萬同林.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2]毛澤東關于過渡時期理論中階級問題的思考[J]. 付琬,游鵬程.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1)
[3]胡風冤案在武漢始末[J]. 文振庭. 武漢文史資料. 2006(02)
[4]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三日)[J]. 毛澤東. 黨的文獻. 2006(01)
[5]潘揚案件的歷史回顧與反思[J]. 王鵬程.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05(04)
[6]在民間檔案中追尋歷史[J]. 李輝. 中國檔案. 2004(05)
[7]原綿陽專區(qū)肅反運動綜述[J]. 四川黨史. 2003(03)
[8]反革命分子火燒城陵磯[J]. 興智. 湖南檔案. 2001(05)
[9]關于《杜高檔案》的問答[J]. 李輝,杜高. 書屋. 2001(04)
[10]黃祖炎遇害記[J]. 牛光昇. 黨史文匯. 1999(03)
本文編號:3563567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現狀及意義
三、創(chuàng)新與不足
第一章 肅反運動概述
一、肅反運動的醞釀與發(fā)動(1955.5—1955.7)
二、肅反運動的發(fā)展與高潮(1955.8—1956.3)
三、肅反運動的檢查甄別與結束(1956.4—1957.3)
第二章 肅反運動的成因分析
一、理論根源:列寧、斯大林“肅反”理論的影響
二、現實依據:暗藏反革命分子的瘋狂破壞活動
1、城市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
2、農村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
三、主觀因素:中共中央對形勢日益嚴重的估計
四、外部因素:帝國主義武力威脅下的自我防備
五、政策因素:鎮(zhèn)反運動的繼續(xù)與完成
第三章 肅反運動的特點
一、社會肅反與內部肅反相結合
1、肅反對象的隱蔽性
2、肅反政策的相對和緩性
二、肅反運動與經濟建設相結合
三、始終堅持嚴肅謹慎的肅反方針
第四章 肅反運動評析
一、肅反運動的成績與經驗
1、肅清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有力促使了敵人內部的分化瓦解
2、鞏固了政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為全面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教育了廣大干部和群眾,提高了他們的社會主義的覺悟和警惕性
二、肅反運動的失誤與教訓
1、運動初期出現過“左”和“右”的錯誤傾向
2、給當時的社會風氣帶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三、肅反運動的反思
1、必須正確認識和恰當估計過渡時期的階級斗爭
2、必須正確區(qū)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3、必須適時轉變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依法治國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附錄1:肅反運動情況表
附錄2: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995:胡風事件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影響[J]. 萬同林.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2]毛澤東關于過渡時期理論中階級問題的思考[J]. 付琬,游鵬程.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1)
[3]胡風冤案在武漢始末[J]. 文振庭. 武漢文史資料. 2006(02)
[4]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三日)[J]. 毛澤東. 黨的文獻. 2006(01)
[5]潘揚案件的歷史回顧與反思[J]. 王鵬程.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05(04)
[6]在民間檔案中追尋歷史[J]. 李輝. 中國檔案. 2004(05)
[7]原綿陽專區(qū)肅反運動綜述[J]. 四川黨史. 2003(03)
[8]反革命分子火燒城陵磯[J]. 興智. 湖南檔案. 2001(05)
[9]關于《杜高檔案》的問答[J]. 李輝,杜高. 書屋. 2001(04)
[10]黃祖炎遇害記[J]. 牛光昇. 黨史文匯. 1999(03)
本文編號:35635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56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