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沖擊下中國人對“文學”認識的演變(1857—1897)
發(fā)布時間:2021-11-14 18:58
近代中國學術(shù)分科體系的建立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結(jié)果,不同學科的發(fā)展因受中學與西學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文學"觀念與學科的演變尤其復雜。在19世紀較長時期內(nèi),受中西接觸帶來的西學知識的沖擊,中國本土讀書人對"文學"的認識呈現(xiàn)中西相融的特點。受西學分科與中國學術(shù)發(fā)展專門化的影響,"文學"成為分科學術(shù)中的一門。在不同來源思想影響下,其觀念形態(tài)復雜多樣,在甲午以后進入變法輿論,并進一步影響國人之認知。
【文章來源】:河北學刊. 2019,3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中西雜糅的“文學”觀
二、成為分科專門之學
三、進入變法輿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近代“道出于二”語境下學科認同的困惑[J]. 羅志田. 天津社會科學. 2015(01)
[2]近代中國“文學”源流(1844—1876)[J]. 李敏.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5)
[3]“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略論晚清對“西學門徑”的探討[J]. 章清. 歷史研究. 2007(03)
[4]西學沖擊下近代中國學術(shù)分科的演變[J]. 羅志田. 社會科學研究. 2003(01)
[5]四部分類與近代中國學術(shù)分科[J]. 黃晏妤. 社會科學研究. 2000(02)
本文編號:3495177
【文章來源】:河北學刊. 2019,3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中西雜糅的“文學”觀
二、成為分科專門之學
三、進入變法輿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近代“道出于二”語境下學科認同的困惑[J]. 羅志田. 天津社會科學. 2015(01)
[2]近代中國“文學”源流(1844—1876)[J]. 李敏.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5)
[3]“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略論晚清對“西學門徑”的探討[J]. 章清. 歷史研究. 2007(03)
[4]西學沖擊下近代中國學術(shù)分科的演變[J]. 羅志田. 社會科學研究. 2003(01)
[5]四部分類與近代中國學術(shù)分科[J]. 黃晏妤. 社會科學研究. 2000(02)
本文編號:34951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49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