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廣東農民運動 ——以珠三角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9-18 06:47
農民問題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運動在民主革命中舉足輕重。孫中山領導的農民運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為嚆矢。本文試圖以孫中山與這一地區(qū)的農民運動為議論中心而展開:一、解析珠三角農民運動興起的因由。指出這與該地區(qū)近代受西方列強侵略最早,危害最深,各種矛盾最為集中和尖銳,以及農民富于反抗壓迫的斗爭傳統(tǒng)密不可分。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對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孫中山早年一直十分關注農村農業(yè)農民問題。國民黨改組后,他以廣州革命政府的權力推動農運,支持農運,制定了扶助農民運動的政綱,包括成立農民工作機構、舉辦講習所,培養(yǎng)農運干部、組織農民協(xié)會和農民自衛(wèi)軍、發(fā)表關于農民運動的宣言、積極支持當地農民的反封建斗爭,為珠三角的農民運動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二、勾勒珠三角農民運動發(fā)展概況。面涉孫中山關注家鄉(xiāng)農民運動,積極處理農民運動重大事件,支持農團立案,保護農民協(xié)會,援助農民自衛(wèi)軍反對地主民團的斗爭;以及有組織的農民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斗爭,如力爭市長民選權,參與平定商團叛亂等。還透析了孫中山逝世后珠三角各地的農民運動以三民主義為指導,在鎮(zhèn)壓楊劉叛亂,支援省港大罷工等革命運動中,給國民革命運動以極大...
【文章來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旨趣
二、學術概況
三、寫作取向與基本素材
第一章 孫中山與農民的互動
第一節(jié) 二十世紀初期珠三角的鄉(xiāng)村
一、農村的政治經濟情狀
二、農民富于反抗的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孫中山的農民運動觀
一、關注民生,拯救貧困
二、發(fā)展農運,解放農民
三、重視農運的客觀因由
第二章 國民黨“一大”與農民自覺
第一節(jié) 扶助農運政綱的確立
第二節(jié) 開展農民運動的謀劃
一、設置專門機構
二、制定章程規(guī)劃
三、開辦講習所
第三節(jié) 推動農民運動的舉措
一、召開農民聯(lián)歡大會
二、頒布農運宣言
三、派員下鄉(xiāng)試點
四、首建農民自衛(wèi)軍
第三章 農民運動助瀾國民革命
第一節(jié) 農民運動的區(qū)域拓展
一、農會、農軍崛起香山
二、農運風涌珠三角
第二節(jié) 農民運動的政治取向
一、訴求參政與參與敉平商團
二、協(xié)助政府平息楊、劉叛亂
三、援助省港罷工與反帝斗爭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國民革命時期農民運動之心理原因[J]. 鄒雯娟.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6(02)
[2]論廖仲愷“為工人農民謀利益”的獻身精神[J]. 成曉軍. 貴州社會科學. 2006(01)
[3]廣東成為中國農民運動中心的經濟原因分析[J]. 吳新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4]孫中山的農業(yè)思想[J]. 吳镕. 鐘山風雨. 2005(03)
[5]試析廣東國民政府的農會政策[J]. 黃冬婭. 學海. 2005(01)
[6]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chuàng)辦及其歷史功績[J]. 汪路勇. 福建黨史月刊. 2005(02)
[7]“彭湃把持農民部”說辨析——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館所藏檔案為中心[J]. 梁尚賢. 近代史研究. 2004(05)
[8]阮嘯仙在早期農民運動中的理論貢獻[J]. 劉路紅. 廣東黨史. 2004(05)
[9]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回憶片段[J]. 劉文治,劉必強. 文史天地. 2003(12)
[10]彭湃創(chuàng)辦廣州農運講習所[J]. 王曼. 炎黃春秋. 2003(08)
碩士論文
[1]共產國際與中國農民運動(1921-1927)[D]. 黃君錄.西南交通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99679
【文章來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旨趣
二、學術概況
三、寫作取向與基本素材
第一章 孫中山與農民的互動
第一節(jié) 二十世紀初期珠三角的鄉(xiāng)村
一、農村的政治經濟情狀
二、農民富于反抗的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孫中山的農民運動觀
一、關注民生,拯救貧困
二、發(fā)展農運,解放農民
三、重視農運的客觀因由
第二章 國民黨“一大”與農民自覺
第一節(jié) 扶助農運政綱的確立
第二節(jié) 開展農民運動的謀劃
一、設置專門機構
二、制定章程規(guī)劃
三、開辦講習所
第三節(jié) 推動農民運動的舉措
一、召開農民聯(lián)歡大會
二、頒布農運宣言
三、派員下鄉(xiāng)試點
四、首建農民自衛(wèi)軍
第三章 農民運動助瀾國民革命
第一節(jié) 農民運動的區(qū)域拓展
一、農會、農軍崛起香山
二、農運風涌珠三角
第二節(jié) 農民運動的政治取向
一、訴求參政與參與敉平商團
二、協(xié)助政府平息楊、劉叛亂
三、援助省港罷工與反帝斗爭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國民革命時期農民運動之心理原因[J]. 鄒雯娟.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6(02)
[2]論廖仲愷“為工人農民謀利益”的獻身精神[J]. 成曉軍. 貴州社會科學. 2006(01)
[3]廣東成為中國農民運動中心的經濟原因分析[J]. 吳新奇.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4]孫中山的農業(yè)思想[J]. 吳镕. 鐘山風雨. 2005(03)
[5]試析廣東國民政府的農會政策[J]. 黃冬婭. 學海. 2005(01)
[6]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chuàng)辦及其歷史功績[J]. 汪路勇. 福建黨史月刊. 2005(02)
[7]“彭湃把持農民部”說辨析——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館所藏檔案為中心[J]. 梁尚賢. 近代史研究. 2004(05)
[8]阮嘯仙在早期農民運動中的理論貢獻[J]. 劉路紅. 廣東黨史. 2004(05)
[9]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回憶片段[J]. 劉文治,劉必強. 文史天地. 2003(12)
[10]彭湃創(chuàng)辦廣州農運講習所[J]. 王曼. 炎黃春秋. 2003(08)
碩士論文
[1]共產國際與中國農民運動(1921-1927)[D]. 黃君錄.西南交通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996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399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