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與世界的祛魅
發(fā)布時間:2021-06-28 22:50
在古代中國,疾疫往往被認為是鬼神的作為或陰陽失序所致,身體觀遂與人格化的鬼神或非人格化的宇宙秩序密切相關。因為鬼神或宇宙秩序一般存在道德意義上的善惡區(qū)分,所以傳統(tǒng)的身體觀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屬性,應對疾疫的方法中往往也包含了道德修省。然而,晚清輸入的衛(wèi)生學、細菌學說等科學知識認為是細菌導致了疾疫的發(fā)生。新解釋具有更穩(wěn)定的可重復性,說服力更強,對傳統(tǒng)的鬼神致疫說和邪氣致疫說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更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疾疫理解和身體觀念。新的疾疫解釋是純粹世俗化的因果關系,人格化的鬼神或非人格化的宇宙秩序不再必要,新的身體觀也不再預設神圣存在,也不再具備道德屬性。身體觀的"絕地天通",折射出來的是世界的祛魅,也反映出中國思想與信仰傳統(tǒng)遭遇現(xiàn)代性挑戰(zhàn)而發(fā)生的危機。
【文章來源】:學術月刊. 2019,51(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近代中國“西醫(yī)東漸”的先聲:合信醫(yī)學著作《全體新論》譯本探源[J]. 張瑞嶸. 江漢論壇. 2017(08)
[2]存醫(yī)驗藥:傳統(tǒng)醫(yī)學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屠呦呦因青蒿素獲諾貝爾獎[J]. 陳琦,張大慶.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1)
[3]“解剖學”中文譯名的由來與確定——以德貞《全體通考》為中心[J]. 高晞. 歷史研究. 2008(06)
[4]如何從“醫(y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xiàn)代政治[J]. 楊念群.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2007(00)
[5]學理討論,還是生存抗爭——1929年中醫(yī)存廢之爭評析[J]. 左玉河.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4(05)
[6]中國近代解剖學史略[J]. 張大慶. 中國科技史料. 1994(04)
碩士論文
[1]戊戌變法時期溫州的《利濟學堂報》[D]. 吳幼葉.西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55180
【文章來源】:學術月刊. 2019,51(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近代中國“西醫(yī)東漸”的先聲:合信醫(yī)學著作《全體新論》譯本探源[J]. 張瑞嶸. 江漢論壇. 2017(08)
[2]存醫(yī)驗藥:傳統(tǒng)醫(yī)學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屠呦呦因青蒿素獲諾貝爾獎[J]. 陳琦,張大慶.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1)
[3]“解剖學”中文譯名的由來與確定——以德貞《全體通考》為中心[J]. 高晞. 歷史研究. 2008(06)
[4]如何從“醫(y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xiàn)代政治[J]. 楊念群.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2007(00)
[5]學理討論,還是生存抗爭——1929年中醫(yī)存廢之爭評析[J]. 左玉河.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4(05)
[6]中國近代解剖學史略[J]. 張大慶. 中國科技史料. 1994(04)
碩士論文
[1]戊戌變法時期溫州的《利濟學堂報》[D]. 吳幼葉.西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551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25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