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中的政治:光復(fù)初期臺灣媒介對國家認同的視覺建構(gòu)
發(fā)布時間:2021-03-26 05:53
日據(jù)時期,日本殖民者為根除臺灣民眾身上的中華文化烙印,實行"皇民化運動",強制推行日語和灌輸日本文化,致使部分臺灣民眾的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出現(xiàn)錯亂。臺灣光復(fù)之后,地方政府開始有意識地重塑臺灣社會的中國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媒介圖像發(fā)揮了視覺敘事與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重要作用,通過政治歸屬、文化歸屬、民族歸屬三個維度的圖像展示,實現(xiàn)了國家認同的視覺建構(gòu)。
【文章來源】:臺灣研究集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臺灣月刊》1946年第2期畫報》1946年第1期
眾游行、參觀和表演的各類小照,這種以次顯主的視覺編輯手法既突出了陳儀的國民政府高官身份,又彰顯了臺灣省政府積極建設(shè)臺灣的良好形象。同期還刊登了多幅陳儀南巡的照片,內(nèi)容涉及農(nóng)田、水利、學(xué)校、工廠等多個場景,輔以“陳長官此次南巡結(jié)果,印象甚佳,精神極為愉快,而各地人民對陳長官親詢民間疾苦,尤為感奮”[16]的解說詞,試圖建構(gòu)以陳儀為首的臺灣省政府“勤政愛民”的媒介形象。圖4《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期圖5《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期圖6《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0期·58·凌富亞:圖像中的政治:光復(fù)初期臺灣媒介對國家認同的視覺建構(gòu)
褡迥?哿?。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普通臺灣民眾在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展現(xiàn)臺灣民眾的抗日影像,重拾抗日記憶,也是媒體從視覺上建構(gòu)國家認同的方式之一。如《臺灣省訓(xùn)練團團刊》在《揭破日軍暴行歸向祖國的懷抱》一文中,選登了幾幅臺灣民眾抗擊日寇,以及日軍逮捕抗日民眾,槍殺抗日志士的照片(圖8)。如果說對鄭成功的展示是在追憶民族昔日榮光的話,媒體對這一時期抗日民眾的圖像展示,則增添了幾分悲壯色彩,其目的在于喚起臺灣民眾的屈辱記憶,激發(fā)民族感情。圖7《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5期圖8《臺灣省訓(xùn)練團團刊》1946年第2卷第5期(二)節(jié)慶符號的視覺建構(gòu)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孕育過程中,都包含了獨特的節(jié)慶符號。這些符號或記錄著歷史的輝煌,·68·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3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國家認同的基本內(nèi)涵[J]. 吳玉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5(01)
[2]1937—1945年臺灣皇民化運動述論[J]. 陳小沖. 臺灣研究集刊. 1987(04)
本文編號:3101076
【文章來源】:臺灣研究集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臺灣月刊》1946年第2期畫報》1946年第1期
眾游行、參觀和表演的各類小照,這種以次顯主的視覺編輯手法既突出了陳儀的國民政府高官身份,又彰顯了臺灣省政府積極建設(shè)臺灣的良好形象。同期還刊登了多幅陳儀南巡的照片,內(nèi)容涉及農(nóng)田、水利、學(xué)校、工廠等多個場景,輔以“陳長官此次南巡結(jié)果,印象甚佳,精神極為愉快,而各地人民對陳長官親詢民間疾苦,尤為感奮”[16]的解說詞,試圖建構(gòu)以陳儀為首的臺灣省政府“勤政愛民”的媒介形象。圖4《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期圖5《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期圖6《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10期·58·凌富亞:圖像中的政治:光復(fù)初期臺灣媒介對國家認同的視覺建構(gòu)
褡迥?哿?。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普通臺灣民眾在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展現(xiàn)臺灣民眾的抗日影像,重拾抗日記憶,也是媒體從視覺上建構(gòu)國家認同的方式之一。如《臺灣省訓(xùn)練團團刊》在《揭破日軍暴行歸向祖國的懷抱》一文中,選登了幾幅臺灣民眾抗擊日寇,以及日軍逮捕抗日民眾,槍殺抗日志士的照片(圖8)。如果說對鄭成功的展示是在追憶民族昔日榮光的話,媒體對這一時期抗日民眾的圖像展示,則增添了幾分悲壯色彩,其目的在于喚起臺灣民眾的屈辱記憶,激發(fā)民族感情。圖7《新臺灣畫報》1946年第5期圖8《臺灣省訓(xùn)練團團刊》1946年第2卷第5期(二)節(jié)慶符號的視覺建構(gòu)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孕育過程中,都包含了獨特的節(jié)慶符號。這些符號或記錄著歷史的輝煌,·68·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3期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國家認同的基本內(nèi)涵[J]. 吳玉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5(01)
[2]1937—1945年臺灣皇民化運動述論[J]. 陳小沖. 臺灣研究集刊. 1987(04)
本文編號:31010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10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