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與融合:五四時期甘肅旅京學子的傳播網(wǎng)絡建構與群體身份認同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15:23
五四運動是一場波及全國各地、各階層的愛國革命運動,是我國步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轉折開端,這就意味著其影響不僅涵蓋北京、上海等先進大都市,在廣大鄉(xiāng)村和中西部腹地亦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在這新舊迭代之際,城鄉(xiāng)之間是通過怎樣的傳播網(wǎng)絡與下沉機制努力縮減“空間代溝”的?以甘籍旅京學子為代表的五四青年群體,借由清末新政改革走出偏遠落后的故鄉(xiāng)來到時代變革前沿讀書求知,雖不如引領變革的城市五四青年那樣知名,但其獨特身份與經(jīng)歷卻使他們成為了整合城鄉(xiāng)與傳播新風的絕佳媒介。由此本文嘗試探究五四時期甘肅旅京青年如何利用多種傳播媒介與形式與基層政治、社會、文化、風俗進行互動,新思想與新媒介如何在傳播的傳受雙方間變通、利用與在地化,補充與豐滿在這一新舊迭代與城鄉(xiāng)交融的時空節(jié)點上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及其思想風貌:青年群體的求學流動揭開了城鄉(xiāng)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割裂狀態(tài),他們通過搭建學校、會社及集會活動“三位一體”的城市傳播新場域,進而借助雜志書籍等媒介手段以及在地化的內(nèi)容編輯編織起跨越城鄉(xiāng)之間的傳播模式,打通北京與甘肅新舊思想的溝通渠道;同時,以《新隴》雜志的發(fā)行路線為核心,形成了“旅京青年—小鎮(zhèn)青年—普通青年”這一跨越城...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被遺忘的“西北擔當”: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二、“記憶碎片”:相關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三、另一種視角看“五四”:研究意義與價值
四、行遠自邇:文章框架與主要內(nèi)容
五、“回歸歷史現(xiàn)場”:研究方法與具體設想
第一章 新舊迭代與城鄉(xiāng)交融的“媒介”:一群被遺忘的五四青年
第一節(jié) “抱團取暖”:“旅京學子”鄉(xiāng)緣共同體的產(chǎn)生
第二節(jié) 被遺忘的“西北擔當”:力微任重的《新隴》與甘肅學子
小結 西北地區(qū)五四旅京學子的時代心態(tài)及社會動力因素分析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重疊:群體認同與日常交誼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歸屬:地緣與血緣下的歷史牽連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氣息:城市與新知中的迭代求變
小結 由封閉走向開放:新興知識分子的多重身份歸屬與價值取向
第三章 全新公共場域的建構:學校、會社及集會活動
第一節(jié) 社會新潮的“戰(zhàn)斗前線”:五四時期北京高校文化空間
第二節(jié) 新銳力量的集結號:《新隴》雜志社的成立
第三節(jié) 進退與共:“新隴”團隊的起居互助與社會活動
第四章 新文化傳播的神經(jīng)末梢:下沉機制的建構
第一節(jié) 傳播空間的建構:以人為媒,雜志為主,演講為輔
第二節(jié) 雜志內(nèi)容:時代新思潮的主體自覺
第三節(jié) 發(fā)行運作:三級青年梯隊的整合接力
小結 反哺歸鄉(xiāng):五四“新青年”實現(xiàn)信息下滲與輿論引領
第五章 疏離與融合:“都市新青年”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與糾葛
第一節(jié) 落后故土與都市新風的區(qū)隔:獨自面對陌生都市新環(huán)境與時代前沿浪潮的惶惑與沖擊
第二節(jié) 抽象符號與現(xiàn)實社情的落差:書本知識理想與復雜生存現(xiàn)實之間時常發(fā)生斷裂和緊張
第三節(jié) 專業(yè)學術追求與時代革命使命:戰(zhàn)爭與革命紛至沓來時象牙塔最終倒塌
結論 鄉(xiāng)村-都市-鄉(xiāng)村:五四時代大潮中一代“都市新青年”的命運走勢與精神空間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五四青年學生運動的深遠影響及其當代啟示[J]. 李永勝,賀陽. 創(chuàng)新. 2019(03)
[2]甘肅青年運動的《新隴》時代[J]. 杜林杰. 新西部. 2019(10)
[3]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體系建構與鄉(xiāng)村實踐[J]. 沙垚.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4]召喚、動員與五四知識分子主體的覺醒[J]. 邢云文,韓曉芳.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5]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舊派中的新派”[J]. 許紀霖.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1)
[6]城市風格與報刊姿態(tài):五四時期北京《晨報副刊》與上海《覺悟》副刊婦女解放運動呈現(xiàn)比較(1919-1920)[J]. 蔣含平,李敏,王悅. 新聞大學. 2018(05)
[7]世代、階級和慣習:知識分子研究的新路徑[J]. 許紀霖. 知識分子論叢. 2018(01)
[8]傳媒、知識分子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以《晨報副刊》為例[J]. 岳亮.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11)
[9]生命歷程與大學開女禁——以鄧春蘭上書事件為中心[J]. 王曉慧.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6(05)
[10]鄧春膏先生與甘肅學院[J]. 鄧明. 檔案. 2015(12)
博士論文
[1]民國時期的甘肅流徙文學研究[D]. 賈東方.蘭州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甘肅近代新聞與傳播研究[D]. 楊公成.蘭州大學 2007
[2]1917-1927年北大學生社團研究[D]. 張小莉.中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007115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被遺忘的“西北擔當”: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二、“記憶碎片”:相關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三、另一種視角看“五四”:研究意義與價值
四、行遠自邇:文章框架與主要內(nèi)容
五、“回歸歷史現(xiàn)場”:研究方法與具體設想
第一章 新舊迭代與城鄉(xiāng)交融的“媒介”:一群被遺忘的五四青年
第一節(jié) “抱團取暖”:“旅京學子”鄉(xiāng)緣共同體的產(chǎn)生
第二節(jié) 被遺忘的“西北擔當”:力微任重的《新隴》與甘肅學子
小結 西北地區(qū)五四旅京學子的時代心態(tài)及社會動力因素分析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重疊:群體認同與日常交誼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歸屬:地緣與血緣下的歷史牽連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氣息:城市與新知中的迭代求變
小結 由封閉走向開放:新興知識分子的多重身份歸屬與價值取向
第三章 全新公共場域的建構:學校、會社及集會活動
第一節(jié) 社會新潮的“戰(zhàn)斗前線”:五四時期北京高校文化空間
第二節(jié) 新銳力量的集結號:《新隴》雜志社的成立
第三節(jié) 進退與共:“新隴”團隊的起居互助與社會活動
第四章 新文化傳播的神經(jīng)末梢:下沉機制的建構
第一節(jié) 傳播空間的建構:以人為媒,雜志為主,演講為輔
第二節(jié) 雜志內(nèi)容:時代新思潮的主體自覺
第三節(jié) 發(fā)行運作:三級青年梯隊的整合接力
小結 反哺歸鄉(xiāng):五四“新青年”實現(xiàn)信息下滲與輿論引領
第五章 疏離與融合:“都市新青年”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與糾葛
第一節(jié) 落后故土與都市新風的區(qū)隔:獨自面對陌生都市新環(huán)境與時代前沿浪潮的惶惑與沖擊
第二節(jié) 抽象符號與現(xiàn)實社情的落差:書本知識理想與復雜生存現(xiàn)實之間時常發(fā)生斷裂和緊張
第三節(jié) 專業(yè)學術追求與時代革命使命:戰(zhàn)爭與革命紛至沓來時象牙塔最終倒塌
結論 鄉(xiāng)村-都市-鄉(xiāng)村:五四時代大潮中一代“都市新青年”的命運走勢與精神空間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五四青年學生運動的深遠影響及其當代啟示[J]. 李永勝,賀陽. 創(chuàng)新. 2019(03)
[2]甘肅青年運動的《新隴》時代[J]. 杜林杰. 新西部. 2019(10)
[3]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體系建構與鄉(xiāng)村實踐[J]. 沙垚.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4]召喚、動員與五四知識分子主體的覺醒[J]. 邢云文,韓曉芳.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5]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舊派中的新派”[J]. 許紀霖.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1)
[6]城市風格與報刊姿態(tài):五四時期北京《晨報副刊》與上海《覺悟》副刊婦女解放運動呈現(xiàn)比較(1919-1920)[J]. 蔣含平,李敏,王悅. 新聞大學. 2018(05)
[7]世代、階級和慣習:知識分子研究的新路徑[J]. 許紀霖. 知識分子論叢. 2018(01)
[8]傳媒、知識分子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以《晨報副刊》為例[J]. 岳亮.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11)
[9]生命歷程與大學開女禁——以鄧春蘭上書事件為中心[J]. 王曉慧.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6(05)
[10]鄧春膏先生與甘肅學院[J]. 鄧明. 檔案. 2015(12)
博士論文
[1]民國時期的甘肅流徙文學研究[D]. 賈東方.蘭州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甘肅近代新聞與傳播研究[D]. 楊公成.蘭州大學 2007
[2]1917-1927年北大學生社團研究[D]. 張小莉.中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0071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00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