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教士在晚清中美關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2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琦;;宗教對美國政治的影響——以鴉片戰(zhàn)爭時期來華美國傳教士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4期
2 田承軍;;安格林 美國傳教士與泰山孤貧院[J];三月風;2011年08期
3 王立;;論清政府與中美《望廈條約》的議定[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4 張立勝;;龐莊教堂與西方文化在德州的傳播[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余新忠;;歷史情境與現(xiàn)實關懷——我與中國近世衛(wèi)生史研究[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6 陳啟文;;辛亥革命烈士龔寶銓[J];文化交流;2011年07期
7 辛俊玲;曲菲;;山東辛亥革命在煙臺首義[J];春秋;2011年04期
8 廖保平;;清末立憲如何考量國民素質(zhì)[J];傳承;2011年19期
9 崔雨;;寧波人的“天一”情結[J];寧波通訊;2011年14期
10 劉豪;趙學美;;清末民初中美庚款興學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婉蓉;;費正清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特點及其思想變化探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何丙仲;;1841~1860年美國歸正教會在閩南地區(qū)的活動述評——讀《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xiàn)代化》[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3 胡瑞琴;;晚清傳教士教育論著及對近代中國初等教育的影響[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高黎平;;晚近教科書與在華美國傳教士的翻譯活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吳洪成;;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高黎平;;晚清在閩美國傳教士西學翻譯的興與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羅偉虹;;晚清基督教教案發(fā)生的原因分析[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沈承恩;;芻議殖民主義神學[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侯杰;林緒武;;基督教與近代華北社會文化變遷——以保定地區(qū)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子杰;美國傳教士葛維漢的四川情緣[N];西部時報;2010年
2 徐立凡;中美關系的“定”與“不定”[N];華夏時報;2006年
3 薛?;史論并茂的《中美關系史》[N];光明日報;2005年
4 記者 楊文平 通訊員 熊華;創(chuàng)造中美關系史上“四個第一”[N];長江日報;2009年
5 王建平;美國傳教士用鏡頭記錄下了東鄉(xiāng)族[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魏紅霞;中美關系與國際格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7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國華;講述“布什家族與中國”的故事[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聶寒非;佐利克掌舵世行的中國意義[N];南方日報;2007年
9 趙世人;2005: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N];學習時報;2005年
10 雪珥;恭親王之死[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才俊;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系(1830-1899)[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高黎平;傳教士翻譯與晚清文化社會現(xiàn)代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王勇;地方因素對美國外交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4 崔志海;美國政府與晚清朝政(1901-1912)[D];復旦大學;2008年
5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吳寧;美南浸信會在華南傳教活動研究(1836—1912)[D];暨南大學;2007年
7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8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緩和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小丁;中美教育關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學;2007年
10 唐洲雁;毛澤東的美國觀[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麗紅;美國傳教士在晚清中美關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喬原杰;美國傳教士在朝鮮的地位與政治活動(1884-1905)[D];吉林大學;2012年
3 田力;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郭翠翠;蒲安臣與早期中美關系研究(1861-187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陳華;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美政治[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鄭素青;美國傳教士與中國女子教育[D];暨南大學;2000年
7 高杰;淺析中美關系發(fā)展對美國對臺軍售政策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8 戴麗華;《中國叢報》與早期中美文化交流[D];南昌大學;2007年
9 孫敬文;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10 張麗琴;論冷戰(zhàn)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中美意識形態(tài)因素(1949-1972)[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243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72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