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研究(1912—1924)
發(fā)布時間:2017-03-26 14:05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研究(1912—1924),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慈善團體。它遵循人道、公正、中立、獨立、 志愿服務、統(tǒng)一和普遍的國際紅十字運動基本原則,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 精神,無論是在戰(zhàn)時、災時,還是在平時,始終不分種族、民族,不分宗教、信仰, 積極參與人道主義救助工作,致力于“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境況”,對國家和社會產 生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對中國紅十字會的產生、民國時期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發(fā) 展狀況、功能實現(xiàn)等進行了多維度、多層次的研究。中國紅十字會這樣具有近代意義 的慈善團體在民國社會中存在與發(fā)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 的結構性變遷中民間力量的增長。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首先通過追述國際紅十字運動的產生、發(fā)展和引入中國的過程,以及中國紅十字 會最初的活動情況,說明中國紅十字會的產生是內外因素互動的結果。其次論述了民 國時期中國紅十字會如何取得合法地位,并在組織結構、管理機制等方面得到發(fā)展完 善,概述了其對國內外的戰(zhàn)事救護、災荒賑濟以及日常慈善活動,進而闡明與傳統(tǒng)慈 善機構相比,中國紅十字會拓寬了救濟范圍,改變了管理模式,規(guī)正了價值取向,是 近代意義上的慈善團體。最后探討了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社會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民國政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處于軟弱渙 散的狀態(tài),政府無力單獨承擔社會救濟工作,這就為民間慈善團體提供了活動空間; 另一方面政府又對慈善團體加以監(jiān)督和限制。中國紅十字會就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 下既在救濟活動中保持與政府的合作,又在日常管理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對促進社 會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風尚的改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民國 中國紅十字會 救護 賑濟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258
【目錄】:
- 緒論5-7
- (一) 、 學術回顧5-6
- (二) 、 研究范圍和方法6-7
- 一、 近代紅十字運動的發(fā)展歷程7-11
- (一) 、 國際紅十字運動的興起7-8
- (二) 、 中國紅十字會的成立及最初的活動8-11
- 二、 中國紅十字會的發(fā)展完善(1912--1924)11-22
- (一) 、 統(tǒng)一與發(fā)展11-17
- (二) 、 組織機構及運作方式17-22
- 三、 中國紅十字會的主要活動(1912--1924)22-34
- (一) 、 國內活動22-30
- (二) 、 國際交往30-34
- 四、 結語34-36
- 附錄36-47
- 參考文獻47-49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文姚麗;;民國災荒史研究述評[J];社會保障研究;201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韻菲;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衛(wèi)生管理初探[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薛麗蓉;紅十字會在江蘇的抗戰(zhàn)救護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楊達毅;民國時期廣西災荒與民間救濟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鄧文池;《申報》對晚清紅十字會的輿論功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研究(1912—1924),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88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