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維埃運動中的動員模式研究(1927~1937)
發(fā)布時間:2020-05-18 13:20
【摘要】:作為中國革命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階段,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蘇維埃運動不僅部分地延承了以往的革命文化,而且給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思想文化以及動員范式等方面留下了一個深深的烙印。 本文在占有大量檔案、文獻、回憶錄等資料的基礎上,采用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并以比較的分析框架來研究這場改變社會、改變人的革命。文章從中國蘇維埃運動獨特的革命路徑(主要與蘇俄革命相比較)著手,對其中的動員模式的形成、發(fā)展以及重構的過程給予了“深描”。這是因為,中俄蘇維埃運動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彼此間對革命戰(zhàn)略的自然選擇所決定的。自國民黨以武力“清共”以來,共產黨被迫將革命的重心轉入農村,并因此確立了以“面”打“點”的革命戰(zhàn)略。根據(jù)共產國際的農村戰(zhàn)略,各根據(jù)地開始以階級斗爭、土地革命為手段,圍繞著政治動員、籌款、擴紅與肅反等工作來進行革命。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政治動員為基礎,通過群眾性的運動來推動籌款、擴紅以及肅反等工作的開展,同時又借助于肅反的手段反過來推動其他各項工作開展的動員模式。在此后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雖然不斷對這一模式給予重構,但其核心的內容并未有根本的改變。這一動員模式,在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同時,也給中國的革命乃至當代的建設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在上述基礎之上,文章還對中國蘇維埃運動時期的目標與手段、理論與實踐、革命與執(zhí)政等問題給予了探討,并進而反思了共產黨這一時期在革命理念、人權保障以及“左”傾失誤等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63
本文編號:2669779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63
【相似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會清;中國蘇維埃運動中的動員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697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6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