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1954年水災救助問題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大禹;;試論1954年水災和建國初期農(nóng)村集體保障制度的關系——以1954年湖南水災為例[J];船山學刊;2005年04期
2 晏紅;;教育孩子需要道德格局[J];少年兒童研究;2016年01期
3 王建革;;宋代以來江南水災防御中的科學與景觀認知[J];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02期
4 張雅麗;;美國、日本和英國水災風險管理的經(jīng)驗借鑒[J];世界農(nóng)業(yè);2017年08期
5 董傳嶺;;1949年梁山縣黃河大水災及應對[J];菏澤學院學報;2016年03期
6 杜康;;煤礦水災事故的安全管理原因分析與預防[J];科技資訊;2013年28期
7 鐘聲;張梓晗;;洞庭湖1954年大水災與環(huán)境變遷[J];綏化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8 王肇磊;;近代湖北城市水災略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9 李曉蘭;;1917年京畿水災中的民間義賑[J];蘭臺世界;2013年28期
10 魏薇;;簡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北水災的特點及影響[J];理論觀察;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章博;;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在災荒救濟中的作用——以武漢1931年水災為個案的考察[A];近代中國的社會保障與區(qū)域社會[C];2011年
2 陸雅龍;;現(xiàn)代城市水災淺析[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城市氣象與科技奧運”分會論文集[C];2003年
3 李娜;蘇筠;;公眾對水災預警信息的認知——基于河南、湖南沿河調查的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匡躍輝;;中國水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因分析[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5 李奇林;蔡學全;周瑛;劉斌;黃子通;;水災醫(yī)療應急救援的組織和程序探討[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災害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三屆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6年
6 王松霈;;保護森林是治理大江水患之本[A];“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生態(tài)經(jīng)濟學”——中國生態(tài)經(jīng)濟學會四屆二次會議暨全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伍海平;曾素華;;黃淮水災與泗州城湮沒[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美華;蘇筠;李娜;高立龍;;公眾水災風險認知的區(qū)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比較——基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qū)的調查[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吳文濤;;對近代以來北京城市水災演變及應對措施的思考[A];北京史學論叢2013[C];2013年
10 石武英;;建國初期(1949-1952年)湖北省水災與農(nóng)村救災研究[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省農(nóng)科院園藝研究所研究員 卜范文;我省時鮮水果遭水災后拯救攻略[N];湖南科技報;2019年
2 省農(nóng)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魏林;蓮田遭水災后要重防病蟲害[N];湖南科技報;2019年
3 記者 郭永剛;水災較嚴重地區(qū)報損金額僅6.8億元[N];中國青年報;2007年
4 普沙嶺;水災中的“怪話”是反諷還是輕佻[N];中國青年報;2016年
5 本報記者 杜安娜;穗水災風險急需摸底[N];廣州日報;2014年
6 泰文;泰國水災使全年蝦產(chǎn)量損失15%[N];中國漁業(yè)報;2011年
7 記者 莽九晨;韓國取消對朝鮮水災援助[N];人民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趙凱;ST馬龍未受水災影響[N];中國證券報;2010年
9 山西左權煤炭職工 賈永慶;煤礦水災分析及防治對策[N];科學導報;2010年
10 王義偉;臺灣為什么老有水災[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孫慶峰;突發(fā)水災應急疏散可靠性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2 石武英;建國初期湖北省水災與抗洪救災研究(1949-1956)[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楊春;煤礦水災事故不安全動作原因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6年
4 何北明;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水、旱、傳染病等災害災荒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5 郭志安;北宋黃河中下游治理若干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6 蘇新留;民國時期水旱災害與河南鄉(xiāng)村社會[D];復旦大學;2003年
7 李海成;水旱災害對糧食生產(chǎn)的影響及風險管理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8 溫艷;民國時期西北地區(qū)自然災害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瑩瑩;湖北省1954年水災救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鄧昀;1954年湖南水災與政府救助工作述評[D];湘潭大學;2008年
3 毛雪莉;河南“75·8”水災救助中的地方政府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4 趙楠;《益世報》視角下的1917年天津水災救濟研究[D];延安大學;2013年
5 李琪;乙卯水災與清末民初廣東社會[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崔宇;明清淮河水災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7 蘇鳳格;康熙時期黃淮水災及其救治措施[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蔡云舒;1935年蘇北水災救濟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9 汪少鵬;1932年松花江水災及對黑龍江民眾生活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10 程華華;杭州城市水災與城市發(fā)展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439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4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