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清“新民思潮”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00:28
【摘要】:“新民思潮”是晚清重要的啟蒙思潮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運的轉(zhuǎn)折,以嚴復、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新民思想家開始接受中西差距的存在這一嚴酷的事實,并在不同的認識層面上進行著反思。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最終他們把目光落到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的差距上。“新民”便被視為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根基和前提,從而展開了關(guān)于國民性問題的論爭,形成了近代中國進步思想文化的一股新的潮流。本文以“新民”為著眼點,從“新民思潮”產(chǎn)生的根源、新民的詮釋、新民的目標、新民的途徑和“新民思潮”的評價這五大方面著手,對思潮作了深入全面的闡述利分析。以嚴復、梁啟超、鄒容、譚嗣同等人這些“點”帶出“新民思潮”發(fā)生、發(fā)展的“面”,以點及面、以小見大,從而揭示出這一思潮在晚清時期的地位和影響。此思潮醞釀于戊戌維新時期,形成于20世紀初年,不獨體現(xiàn)了世紀之交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激情和沉思,以及中國社會思潮變遷的動向和思維焦點的轉(zhuǎn)換,而且直接成為“五四”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潮的一個先導。當歷史的車輪轉(zhuǎn)到今天,面對祖國的經(jīng)濟、文化相較于發(fā)達國家仍然比較落后的現(xiàn)實,面對這個科學技術(shù)日新月異地發(fā)展和充滿矛盾的世界,我們的民族要迎接挑戰(zhàn)、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新民”仍是我們今天“強國”的基礎和前提之一。這雖與嚴復、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歷史的回溯,卻能堅定我們以發(fā)展教育、科技興國的信念,,對振興中華民族或具有某種借鑒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257
本文編號:2627902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257
【引證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曾香花;梁啟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熊幸立;小說、佛教與王學[D];復旦大學;2011年
3 張珍;梁啟超新民思想及其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D];鄭州大學;2011年
4 趙金國;嚴復《天演論》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279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2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