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后期粵澳關系研究(1839—1851)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0
【分類號】:K25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立坤;香港與內(nèi)地的貿(mào)易關系(1869—1904)[J];安徽史學;2005年05期
2 毛立坤;;晚清時期香港與兩廣的貿(mào)易關系[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3 沈世培,胡忠仁;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與澳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許永璋;伊本·白圖泰與泉州[J];阿拉伯世界;2002年01期
5 賴駿楠;;林則徐與國際法:虛構的與真實的[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1期
6 周偉;;法律殖民與文明秩序的轉換——以十九世紀中期澳門法律文化的變遷為例[J];比較法研究;2011年02期
7 郭蘊深;郭宇春;;五四運動前俄國文學作品在中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1期
8 吳會藝;澳門問題的由來[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9 楊共樂;;“賽里斯(Seres)遣使羅馬”說質(zhì)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劉海峰;;穆彰阿、姚瑩與“臺灣之獄”[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炎;;16—18世紀澳門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四輯)[C];1992年
2 王川;;明代市舶太監(jiān)的歷史作用[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許序雅;林琳;;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區(qū)間貿(mào)易[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4 哈寶玉;;蒙元時期的穆斯林與伊斯蘭教法[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田廣林;;考古所見契丹時代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化交流[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6 劉洋;;明代青花瓷外銷分期研究[A];明史研究論叢(第七輯)[C];2007年
7 韓志遠;;客家與晚清民間結社[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8 賈小葉;;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9 夏泉;董錦;;澳門學研究與《澳門編年史》的學術貢獻[A];當代港澳研究·第9輯[C];2013年
10 韓志遠;;客家與晚清民間結社[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三卷][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王閱微;深港金融合作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城市社會發(fā)展(1841-1941)[D];暨南大學;2011年
6 謝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8 張永帥;近代云南的開埠與口岸貿(mào)易研究(1889-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9 武強;近代上海港城關系研究(1843-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楊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動及其著述[D];云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帥;從門羅主義到門戶開放[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寧;中國海關中的德國之聲1861-1917[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李昆勵;論洪仁s曅攣潘枷隱D];湘潭大學;2010年
4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康寧;明中后期下澳通夷問題及其司法實踐[D];西南大學;2011年
7 何成;晚清澳門鴉片煙膏專營研究(1851-1911)[D];暨南大學;2011年
8 徐麗;明清肇慶城市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D];暨南大學;2011年
9 李芳;晚清燈塔建設與管理[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政;斡脫商業(yè)與元代社會[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6078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0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