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舉人邱菽園對“公車上書”的兩次追憶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汪叔子;王凡;;“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說辨?zhèn)巍煨缱兎ㄊ房颊撝籟J];安徽史學;1987年03期
2 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一)[J];近代史研究;2005年03期
3 茅海建;;史料的主觀解讀與史家的價值判斷——復房德鄰先生兼答賈小葉先生[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4 汪叔子 ,王凡;《公車上書記》刊銷真相——戊戌變法史考論之二[J];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04期
5 歐陽躍峰;“公車上書”:康梁編造的歷史神話[J];歷史教學;2002年10期
6 張海榮;;《公車上書記》作者“滬上哀時老人未還氏”究竟是誰[J];清史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平一;戊戌維新運動中康有為策略變化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2 周石峰,余莉;康有為、孫中山的性格及其對兩派關系的影響[J];安順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3 曲洪波;;近十年來戊戌變法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4 許俊雅;;未刊《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中的幾個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邱巍;近年來孔教問題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劉勁松;朱;;;戊戌變法的性質是立憲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8期
7 費路,趙瑾,馬洪林;論康有為歐洲歷史研究的類比法[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毛曉陽;;康有為進士身份及科舉制度相關問題考辨[J];閩江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趙立人;;袁世凱告密與戊戌政變關系新證——以譚嗣同被捕時間為中心[J];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10 孔祥吉;;康廣仁早期思想的一件重要史料——讀稿本《致星海先生函》[J];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狀況綜述[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動態(tài)和成果綜述[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楊慧清;;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的趕超意識[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吳永;晚清洋務派政治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玉琳;維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5 劉建;中國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元鵬;晚清督撫與社會變革[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閆偉杰;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8 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梁娟娟;清代諫議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劉兆彬;康有為書法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曉煒;康有為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余英;試論康有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董卓然;晚清政治改革潮流中的社會輿論[D];浙江大學;2008年
6 王小華;康有為社會整合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7 劉月玲;試論康有為孔教思想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吳仁杰;激進與保守之間[D];鄭州大學;2009年
9 吳仁杰;激進與保守之間——晚清憲政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9年
10 陳曉晶;康有為國防建設思想述論[D];新疆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正宏;;從寫樣到紅印——《豫恕堂叢書》中所見的晚清書籍初刻試印程序及相關史料[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01期
2 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二)[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3 馬忠文;康有為自編年譜的成書時間及相關問題[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4 汪叔子 ,王凡;《公車上書記》刊銷真相——戊戌變法史考論之二[J];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04期
5 歐陽躍峰;“公車上書”:康梁編造的歷史神話[J];歷史教學;2002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景揚;;“憂時七上皇帝書”[J];歷史教學問題;1988年04期
2 孔祥吉;戊戌變法時期第二次公車上書述論[J];求索;1983年06期
3 冉閔大王;;公車上書真相[J];讀書文摘;2010年09期
4 孔祥吉;甲午戰(zhàn)后康有為變法條陳考略[J];浙江學刊;1985年05期
5 柳笛;“憂時七上皇帝書”——紀念戊戌變法100周年[J];了望;1998年29期
6 竇史;光緒的悲哀還是光輝?[J];甘肅社會科學;1989年04期
7 杜維鵬;;有關公車上書的學術研究與爭論[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11期
8 王俊祥;康有為的婦女解放思想[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00期
9 湯志鈞;;重論康有為與今古文問題[J];近代史研究;1984年05期
10 湯志鈞;從康有為到孫中山[J];近代史研究;198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志鈞;;論康有為和;蕰㘚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C];1981年
2 趙立人;;戊戌變法時期興中會和維新派的合作與分歧——兼論康有為早期之反清活動[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3 劉巍;;康有為、章太炎與晚清經今古文之爭(導言)[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4 于民雄;;康有為的“大同”理想[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5 吉揚;;“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簡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6 周術槐;;戊戌時期康有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進與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7 劉巍;;《教學通義》與康有為的早期經學路向及其轉向——兼及康氏與廖平的學術糾葛[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8 王夏剛;;楊銳年譜簡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9 王夏剛;;維新舊夢已成煙——戊戌六君子之死與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10 路鵬程;鐘靖;;光緒皇帝開明傳播觀簡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本瀛;康有為與南海會館[N];中國旅游報;2003年
2 張艷國;如何評價晚年康有為[N];光明日報;2003年
3 黃開源;淺談康有為大同思想[N];經濟信息時報;2007年
4 黃巧波;道不同不相為謀[N];中山日報;2007年
5 汪學群;康有為《孟子微》發(fā)微[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東北之窗》雜志社 余音;說“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不妥[N];北京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黃加佳;康有為流亡[N];北京日報;2010年
8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原則與自保[N];經濟觀察報;2008年
9 丁國強;康有為的孤獨與堅持[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總策劃 楊興鋒 李鐘聲 撰文 特約專家 張磊 本報記者 丁冠景 實習生 黎恩 通訊員 任智斌;康有為:變法薪火傳后人[N];南方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翠斌;清末政治漩渦中的御史(1894-1911)[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2 路鵬程;晚清言論自由思想的肇始與演變(1833-1911)[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4 鄭云波;言官與光緒朝政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徐爽;1901-1911:舊王朝與新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張碩;花之安在華傳教活動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8 王淑琴;中國近代維新政治思潮的興起[D];吉林大學;2009年
9 朱華;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平;王,
本文編號:25533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55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