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初期共產(chǎn)國際與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再研究
[Abstract]: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s strategy of gui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stablish an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w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aking the Soviet forces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as the core to requiring the Communist Party to recogniz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s the whole Chinese government. Its basic point is that the CPC should make certain concessions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front of KMT and CPC cooperation, while support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resist Japan, while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PC and the Red Army and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sent Wang Ming back to lead the Anti-Japanese War out of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uld correctly carry out the United front policy, but Wang Ming again dog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Finally,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was affirmed and supported by Comintern.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分類號】:K265;D6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云若,李良志;共產(chǎn)國際和毛澤東關于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方針的比較研究[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3年03期
2 張喜德;毛澤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獨立自主原則的形成與共產(chǎn)國際[J];中共黨史研究;1995年03期
3 龍士云,朱厚望;共產(chǎn)國際與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獨立自主原則的形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令金;;近代中國社會“半封建”性新探[J];東方論壇;2013年06期
2 羅振建;林華山;;論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3 楊勇;趙宇霞;;從人權到民主: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口號嬗變的歷史考察——以陳獨秀為個案的解讀[J];安徽史學;2014年03期
4 陳佳;;從《才溪鄉(xiāng)調查》看中央蘇區(qū)時期黨的群眾工作[J];福建黨史月刊;2014年06期
5 葛清偉;;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國軍事戰(zhàn)略方針的調整[J];黨史文苑;2014年14期
6 陸劍杰;;論1962年的黨內爭論——讀《毛澤東傳(1949—1976)》的筆記[J];黨的文獻;2014年05期
7 岳強;田克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演進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11期
8 王雷;;調整與完善,繼承與創(chuàng)新——論建國以來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06期
9 水志剛;趙雷;;南昌起義部隊南征失敗原因探析[J];南昌高專學報;2009年01期
10 韓強;馬金祥;;論健全完善黨員登記制度[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第四章 改革開放與工商聯(lián)工作的恢復[A];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簡史(1953~2013)[C];2013年
2 楊興江;;試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A];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料專題研究[C];2011年
3 劉利民;;1949年以前中共維護領水主權的歷史考察[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1年卷)[C];2012年
4 陳占安;;論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特殊貢獻[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5 閆鑫;石樹林;;論毛澤東依靠群眾反腐思想的形成內涵及現(xiàn)實借鑒[A];群眾路線與科學領導[C];2013年
6 陳金龍;;試論毛澤東的制度自信[A];毛澤東與中國道路——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2 劉志靖;《布爾塞維克》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3 才華;中國馬克思主義宣傳機構建設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4 朱孝紅;建國初期周恩來社會管理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D];南開大學;2013年
5 黃海濤;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構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奇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治邏輯[D];山東大學;2014年
7 胡軍華;異軍與正道[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8 李玉潔;列寧主義中國化及其歷史經(jīng)驗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9 安娜;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全國黨代會報告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10 劉國鈺;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中央蘇區(qū)婦女運動[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紅衛(wèi);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工人失業(yè)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黃君錄;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農(nóng)民運動(1921-1927)[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3 張巧利;共產(chǎn)國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攀;上海國民黨基層組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徐琦;毛澤東與共產(chǎn)國際[D];南昌大學;2008年
6 柳績;從同盟互助到分裂對抗的中蘇關系(1945-1960)[D];湘潭大學;2008年
7 劉旭杰;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三民主義態(tài)度的演變1927-1937[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吳曉;中國國民黨北伐決策研究(1924-1926)[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9 肖洪;試論20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中的政策演變[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
10 熊燕;共產(chǎn)國際與南昌起義關系中的幾個問題之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世嘉;抗戰(zhàn)初期創(chuàng)刊于武漢的《自強日報》始末[J];武漢文史資料;2002年04期
2 金功輝;抗戰(zhàn)初期全國各界捐資救國概述[J];民國檔案;2002年03期
3 趙波;抗戰(zhàn)初期中蘇易貨借款述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4 鄭澤隆;抗戰(zhàn)初期李漢魂在潮汕的守土御敵活動述評[J];廣東史志;2003年01期
5 楊慧;抗戰(zhàn)初期的國統(tǒng)區(qū)婦女運動[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10期
6 經(jīng)盛鴻;抗戰(zhàn)初期震驚中外的南京日諜案[J];鐘山風雨;2003年01期
7 胡水華;影響抗戰(zhàn)初期日中攻防態(tài)勢的文化和地理因素[J];黨史文苑;2004年04期
8 史春林;抗戰(zhàn)初期沉船堵江塞港狀況及評價[J];長白學刊;2004年03期
9 李森林;武漢新洲區(qū)發(fā)現(xiàn)抗戰(zhàn)初期世界紅SP字會難民證[J];武漢文史資料;2004年07期
10 何薇;廣州成為抗戰(zhàn)初期抗日救亡文化中心地探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翁有為;;抗戰(zhàn)初期劉少奇力對華北局勢和中共在華北中心工作的思考——讀《楊尚昆回憶錄》札記[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郭國祥;丁俊萍;;論抗戰(zhàn)初期毛澤東與王明的合作與分歧[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3 李志軍;;抗戰(zhàn)初期廣東高校遷港的歷史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舒醒;;抗戰(zhàn)初期黃道同志領導下的三個特別黨員[A];全國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管爾東;;抗戰(zhàn)初期金女大師生的抗敵活動[A];牢記歷史 振興中華——江蘇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C];2005年
6 陳民立;;正義的號召力——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戰(zhàn)初期的作用和影響[A];紀念抗戰(zhàn)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李小尉;;抗戰(zhàn)初期中國知識界關于文化問題的討論[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孫彩霞;;抗戰(zhàn)初期華北戰(zhàn)場失利原因及其地位作用初探[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9 蔡亮;;抗戰(zhàn)初期上海民營工廠之內遷及意義[A];上海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石冬明;王圣禎;;抗戰(zhàn)初期蘇聯(lián)對華外交[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抗戰(zhàn)初期黨與傅作義將軍的合作[N];巴彥淖爾日報(漢);2011年
2 王芝琛;抗戰(zhàn)初期《大公報》記者陸詒采訪毛澤東[N];團結報;2000年
3 夏從本;抗戰(zhàn)初期章乃器在皖西[N];團結報;2002年
4 康世恩 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yè)部部長;朔縣抗戰(zhàn)初期黨的活動[N];朔州日報;2011年
5 陸海莉;抗戰(zhàn)時期朱德和傳教士的交往[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專欄作家 李開周;住宅合作同志社[N];中國經(jīng)營報;2014年
7 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原編研室主任 張小崗;朱德的群眾觀:代表群眾首先要成為群眾的一員[N];南充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亢鳳華;論抗戰(zhàn)初期國共兩黨在湖北的合作[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亮;抗戰(zhàn)初期湖南省政府民眾動員研究(1937-1938)[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飛飛;抗戰(zhàn)初期長沙文化繁榮對長沙城市文化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程朝云;抗戰(zhàn)初期的人口遷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孫小群;抗戰(zhàn)初期武漢地區(qū)難童救濟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汲明臻;抗戰(zhàn)初期上海文化人動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錢鳳菊;試論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在湖北省的民眾動員[D];吉林大學;2007年
8 王士廣;全面抗戰(zhàn)初期國民政府戰(zhàn)時經(jīng)濟建設述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艷;抗戰(zhàn)初期正面戰(zhàn)場上三次戰(zhàn)役之比較[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尚振鋒;抗戰(zhàn)初期國民政府戰(zhàn)時軍律述論[D];西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666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36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