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對華經(jīng)濟政策(1931-1945)
[Abstract]: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1931-1945) was a relatively special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ave certain economic assistanc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aid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Roosevelt'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China, such as Roosevelt's own Chinese complex, Roosevelt's new policies and effects 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t that time. Can be said to be a background combing.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stage of Roosevelt'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China, that is,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non-recognition under the closed aid (1931-1938). Because of its own interests, the U.S. government generally adopts a neutral policy and is not actively seeking help from China. But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also had hidden aid to China, such as cotton and wheat borrowing, which mea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ridge of econom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part is that after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s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China showed two sides: aid and conditions (1938-1941). In this sta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de several large-scale loa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ung oil loan, Yunnan tin loan, tungsten sand loan, metal loan, leveling fund loan, etc. Borrowing terms gradually preferential, the amount of increasing, and from commercial loans into political loan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s comprehensive aid system to China (1941-1945).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ign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peal of the exclusion of China Act and the help of China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the four major powers; military aid, mainly for the provis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supplies and the dispatch of flying tiger teams to China;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Mainly signed on March 31, 1942, with no guarantee, no interest, no years of huge loans, and the $500 million loan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is the summary of the article.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F125.5;K265;K71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秀玲;鄧瑤;;風險社會與羅斯福新政的再思考[J];江漢論壇;2009年12期
2 曹玉秀;;羅斯福新政的經(jīng)濟學淺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S3期
3 秦輝,徐揚;羅斯福新政及其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啟示[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昌忠澤;;羅斯福新政中的公共工程投資能夠為中國提供什么借鑒?[J];中國軟科學;2005年12期
5 黃安年;羅斯福新政的歷史地位和階級性質(zhì)[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6 ;“羅斯福新政”拾遺[J];工友;2009年02期
7 黃一琨;;新政神話今又來[J];南風窗;2009年12期
8 王麗云;王華榮;朱耀順;;淺析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理論的關系[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莫曉菲;;金融風暴中我國就業(yè)政策分析——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啟示[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09年03期
10 魯士海;;羅斯福新政復興美國[J];中國社會保障;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婉蓉;;費正清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特點及其思想變化探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資中筠;;關于美國基金會的作用[A];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演講討論稿)[C];2002年
4 汪舒明;;猶太人在美國政治影響力提升的原因和經(jīng)驗[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萬明;;“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研究”學術討論會總結報告[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剛;危機面前,人們又憶羅斯福新政[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劉瑜;羅斯福新政的另一面[N];經(jīng)濟視點報;2008年
3 陳達;奧巴馬刺激計劃:高科技版“羅斯福新政”?[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4 倪小林;另眼看羅斯福新政[N];上海證券報;2009年
5 黃益平;從羅斯福新政看如何應對金融危機[N];中國財經(jīng)報;2009年
6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jīng)濟研究部 高世楫 張軍擴;羅斯福新政及對中國的啟示[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商灝;王建:中國需采取羅斯福新政式舉措[N];華夏時報;2008年
8 徐立凡;中美關系的“定”與“不定”[N];華夏時報;2006年
9 薛福康;史論并茂的《中美關系史》[N];光明日報;2005年
10 中山大學教授 王則柯;美國貧富差距重新擴大的教訓[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紅霞;經(jīng)濟法視域下的羅斯福新政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王勇;地方因素對美國外交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3 陳才俊;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系(1830-1899)[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崔志海;美國政府與晚清朝政(1901-1912)[D];復旦大學;2008年
5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7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緩和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唐洲雁;毛澤東的美國觀[D];復旦大學;2006年
9 陳宗權;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之研究(1950年至今)[D];復旦大學;2008年
10 金朝暉;中國政府解決聯(lián)合國代表權問題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魯男;羅斯福對華經(jīng)濟政策(1931-1945)[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舒娜;羅斯福新政立法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沈亞男;羅斯福新政與美國現(xiàn)代化新模式[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余志;羅斯福新政的經(jīng)濟法思考[D];中南大學;2007年
5 高杰;淺析中美關系發(fā)展對美國對臺軍售政策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6 孫敬文;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7 張麗琴;論冷戰(zhàn)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中美意識形態(tài)因素(1949-1972)[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吳岳俊;試析太平洋戰(zhàn)爭前后中美軍事合作[D];山西大學;2008年
9 王彥文;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10 韓麗紅;美國傳教士在晚清中美關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266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22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