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貨流行”與消費風氣演變
[Abstract]:After the opening of trad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reign goods" began to be imported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After the initial sale, the popular stage,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oreign goods entered the upper "surplus consumption" field as luxury goods. By popularizing the field of "essential consumption"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industrial machinery products will enter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and form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life of modern industry and market economy. This led to the evolution of people's consumption atmosphere, from th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tmosphere, which was regarded by the people as harmful to morality, to the gradual acceptance of foreign goods by people, the tendency of the group to follow, the novel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fashionable fashion consumption atmosphere. Until foreign goods into the daily life of general consumer goods, the formation of practical consumption atmosphere. The consumption rules of the market run through the "economic and practical" consumption principles of the daily lif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imes,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accept the moder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ystem through the market connected with daily life. Experienced the well-being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o people's life, and recognized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is wa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the popularity of foreign goods,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life for th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長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會文化意義[J];河北學刊;2005年02期
2 李長莉;;近代交通進步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國人生活的影響[J];學術研究;2008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業(yè)人群再就業(yè)狀況述略[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2 趙文;;九一八事變前《生活》周刊對日本侵華的認識及其抵御主張[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3 王列輝;;中心—邊緣:近代中國經濟格局的轉變[J];安徽史學;2009年04期
4 盧忠民;;近代北京供會研究[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5 魯衛(wèi)東;;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安徽小學教員及其生計初探[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6 何其敏;;區(qū)域競爭加劇與近代蘇州的衰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7 章銀杰;李峰;;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8 鄭軍;西風東漸與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為個案研究[J];北方論叢;2003年05期
9 高寶華;;我國近代手工業(yè)中包買制預付生產的形式和特點[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張大玉;李薇;;北京私家園林研究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星;;福州城市空間結構的分布及演變[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曾凡英;;關于鹽都自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思考——兼論西部中小專業(yè)城市發(fā)展的道路[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2005年
3 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夏菁;;春柳派與近代上海[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永麗;;“民族國家”想象與上!砬逭涡≌f中的上海書寫[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列輝;;近代上海港臨港集聚形成的機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7 黃漢民;;長江口岸通商與沿江城市工業(yè)的發(fā)展[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8 周武;;晚清上海市政演進與新舊沖突——城市照明系統和供水網絡個案分析[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9 張劍;;上海近代農業(yè)科技的繁衍與社會變遷[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10 江沛;;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周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勞動契約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林存秀;城市之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6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龔敏;近代旅館業(yè)發(fā)展研究(1912-1937)[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許心宏;文學地圖上的城市與鄉(xiāng)村[D];浙江大學;2010年
9 黃健美;上海士紳李平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榮鑫;大連近代歷史文化變遷與城市風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海峰;清代山東商人北方商貿活動的歷史地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黃玫;新感覺派小說與市場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管宏平;常德城市現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學;2010年
5 彭勃;從“月份牌”廣告看民國女性服飾審美意象的構建[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葉東;九江口岸貿易及其對城市近代化的影響[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簡瑞;民國時期滬、寧、漢服裝產業(yè)發(fā)展之分析與比較[D];江南大學;2010年
8 劉志斌;民國時期上海民營出版機構的生存發(fā)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9 盧偉;鄭觀應道教思想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1年
10 常貴環(huán);林樂知與《上海新報》[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海;中國近代災荒與社會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年05期
2 劉忠;劉國忠;;“文革”時期的社會生活及其對后現代文化的影響[J];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06期
3 程兆奇;;《上!拔母铩睍r期的社會生活》序[J];炎黃春秋;2011年06期
4 張根福;;抗戰(zhàn)時期人口西遷對西部地區(qū)社會生活的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段妍;;民初東北區(qū)域社會風氣的演變論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王桃明;;打開傳統文化與西式文明碰撞下的近代社會——讀邵雍先生《中國近代社會史》[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年06期
7 滿永;;從觀念走向生活:生產救災中的革命地方化——以1940年代末的皖西北地區(qū)為中心[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1年02期
8 丁琦;;從19世紀70年代《申報》透視晚清上海社會生活[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王振忠;陶明選;;晚清徽州民間社會生活管窺——《新舊碎錦雜錄》抄本兩種整理札記[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10 安秀玲;;20世紀初中國婦女社會生活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德宏;;社會史研究與中國現代史[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2 樊衛(wèi)國;;孫中山與民國時期國貨運動[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3 張才良;;紅軍長征與貴州民眾社會心理之嬗變[A];永恒的動力——貴州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劉大年;;中國近代化的道路與世界的關系[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5 呂文浩;;日軍空襲威脅下的西南聯大日常生活[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6 左玉河;;20年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國現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徐斌;;從《閩省會報》看福建人民對臺灣建省的關注[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陸興龍;;《清末新政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綜述[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9 何振東;;瞿秋白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的功績[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國際階級斗爭之序幕——郭沫若先生在美專講,肖韻記[A];“郭沫若在重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的新寫法、新史識、新論斷[N];北京日報;2007年
2 張涼;重繪中國近代史的多彩畫卷[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阮中強;感受有色彩的晚清[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張艷華 章慕榮;民國時期的一場中外香煙大戰(zhàn)[N];團結報;2000年
5 胡榮華;中國游美實業(yè)團卞肇新眼中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N];中國檔案報;2010年
6 于樹香;近代天津 承載工業(yè)文明領航北方經濟[N];天津日報;2005年
7 陳時龍;晚明社會變遷的宏大畫卷[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衛(wèi)民;摩登上海的紅色革命傳播[D];上海大學;2013年
2 唐巧天;上海外貿埠際轉運研究(1864-1930年)[D];復旦大學;2006年
3 毛立坤;晚清時期香港對中國的轉口貿易(1869—1911)[D];復旦大學;2006年
4 林廣志;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 王廣義;近代東北鄉(xiāng)村社會研究(1840—1931)[D];吉林大學;2007年
6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振寧;政治大變動背景下的上海俄僑(1945-1950)[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袁梅;林則徐詩文中的南疆維吾爾族社會生活[D];新疆大學;2007年
3 王權;洋貨內銷與厘金問題(1861-1904年)[D];廈門大學;2008年
4 賈坤;近代來華外國顧問群體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張r,
本文編號:21896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8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