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革命根據(jù)地農(nóng)民參加中共軍隊動機之考察
[Abstract]:From 1937 to 1949,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North China, which gradually awakened the peasant's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owev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odel formed by farmers in the long farming society is extremely resilient.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lete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a short time. Therefore, under the staggered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peasants' motivation to jo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presents an extremely complicated aspect: some people join the army because of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but most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 large extent, their actions still follow the logic of their daily lives. Therefore, in this period,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interests, getting rid of difficulties and promoting political status became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peasants in North China to jo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
【分類號】:D231;K26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奎松;;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民族主義問題[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2 肖一平 ,郭德宏;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減租減息[J];近代史研究;1981年04期
3 魏宏運;抗戰(zhàn)第一年的華北農(nóng)民[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3年01期
4 孫麗英;晉察冀志愿義務兵役制度述論[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里峰;;經(jīng)濟的“土改”與政治的“土改”——關于土地改革歷史意義的再思考[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2 李里峰;;黨組織、黨員與群眾——華北土改期間的整黨運動[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3 張一平;;自然災害、政治斗爭與地方民生——1946—1949年蘇北解放區(qū)救災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薛忠義;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憲政思想探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5 沙健孫;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共產(chǎn)黨對美國的政策和策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梁柱;理想信念: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靈魂[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李方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特點[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江心;王希群;郭保香;胡涌;劉長海;;陜甘寧邊區(qū)林業(yè)發(fā)展史研究(1937—1950)[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周俊成;路來慶;;李大釗對中國共產(chǎn)黨統(tǒng)戰(zhàn)思想的早期探索[J];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于景蓮;;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濟南人力車夫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慶剛;;簡論抗日根據(jù)地開明士紳的教育貢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1)——中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劉維芳;;毛澤東對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貢獻[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丁明;馮小麗;;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外交方針中的經(jīng)濟因素[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高浦棠;;從《講話》的修改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理論的與時俱進[A];陜西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靜;;論譚政對毛澤東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貢獻[A];毛澤東研究總第1輯2006年第1輯[C];2006年
6 劉維芳;;毛澤東對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貢獻[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7 康民;秦生;;深化對我國政黨制度本質(zhì)和特點的認識[A];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何友良;;略論中國農(nóng)民與抗日戰(zhàn)爭[A];1945—1995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C];1995年
9 京中;;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述略[A];1945—1995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C];1995年
10 姜濤;卞修躍;;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之初步估計[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徐悅;1949~1954年中國中央行政體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雙進;中共革命下的鄉(xiāng)村金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大會制度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丁威;中國中間黨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學;2011年
9 蒙蒙;中國西部地區(qū)農(nóng)村牧區(qū)民間借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坤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劍君;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宣傳工作的歷史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2 廖丙紅;試論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土改整黨運動中的黨群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3 高喜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戰(zhàn)略研究[D];西安郵電學院;2010年
4 萬婷婷;瑞金沙洲壩村土地改革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王玉春;制度變遷視閾下的青年政治參與探析[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丁凌;建國初期的政治社會化研究(1949年—1956年)[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麗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征購土地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壽林;轉型時代的思想塑造[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陽;劉少奇社會建設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10 孔林林;抗戰(zhàn)時期山東婦女運動和婦女生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敏;程楊;;基督教在近代湖南的慈善活動淺析[J];黑龍江史志;2009年15期
2 肖華;試論中國近代化與反帝反封建革命[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S1期
3 郝俊琴;;淺談抗戰(zhàn)后期知識青年從軍[J];雙語學習;2007年09期
4 張明軍;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政治信息傳輸和交換體制與發(fā)動“文革”動機的形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04期
5 劉會芳,王秀華;“黨內(nèi)合作”方式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李自典;馮玉祥與西安事變[J];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7 石寶友;;梁士詒與民初公債——民三、民四公債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唐靖;呂瓊;;孫中山聯(lián)日策略及其動機評析[J];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王鳳梅;郝錦花;;國家—農(nóng)村基層干部—農(nóng)民間的非良性互動與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進程的受阻——以1949年至1978年間的山東省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10 覃婷婷;;蔡鍔派滇軍入黔及相關問題探討[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元鵬;;辛亥前的一篇《貴州農(nóng)民疾苦調(diào)查》[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1年
2 池子華;;農(nóng)民“離村”的社會經(jīng)濟效應——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背景[A];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吉渭清;;吉陳鄉(xiāng)的減租工作[A];聯(lián)抗戰(zhàn)友憶聯(lián)抗[C];1997年
4 陳同生;;播種期——大革命時期回憶錄之一[A];戎馬書生——陳同生紀念文集[C];2001年
5 余立基;;連隊衛(wèi)生戰(zhàn)士對火線救護做出了重要貢獻[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二)[C];2005年
6 余立基;;連隊衛(wèi)生戰(zhàn)士組織對戰(zhàn)場救護作出了重要貢獻[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五)[C];2005年
7 ;新十一旅李友竹團長高昆山副團長馮世光營長獻地千坰[A];曹又參與安邊起義——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安邊起義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印煥;;二三十年代河北農(nóng)民離村后的流向及其社會影響[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9 王方中;;1934年長江中下游的旱災[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10 王印煥;;民國時期冀魯豫農(nóng)民的離村與人口近代化[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杭徽 余延青 通訊員 范良興 朱穎;四村聯(lián)防共守“環(huán)滬護城河”[N];嘉興日報;2010年
2 劉廉昌;抗戰(zhàn)期間昭通軍民民族意識的形成及表現(xiàn)[N];云南政協(xié)報;2007年
3 招思虹;華僑獨撐萬國博覽會“中國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5 韓寶平;喊出“振興中華”口號的第一人[N];中國檔案報;2005年
6 顧贊良;土地改革轟轟烈烈[N];河北日報;2001年
7 孫成武 作者系東北師大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抗戰(zhàn)勝利的歷史啟示[N];吉林日報;2005年
8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胡振民;繼承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N];人民日報;2005年
9 黃飛英 黃建東;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國歌[N];協(xié)商新報;2005年
10 東永政 武振宇;永葆本色奮爭先[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益元;醴陵縣農(nóng)村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949—1957)[D];復旦大學;2004年
2 尹小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nóng)民改造的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羅衍軍;革命與秩序[D];浙江大學;2006年
4 陶雙賓;再置的生命:1946-1976,,遼西北村落中的國家、社會與農(nóng)民[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印煥;1911-1937年冀魯豫農(nóng)民離村問題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
6 黃琨;從暴動到鄉(xiāng)村割據(jù)——中共革命根據(jù)地是怎樣建立起來的(1927—1929)[D];復旦大學;2004年
7 陳德軍;鄉(xiāng)村社會中的革命[D];復旦大學;2004年
8 吳德慧;經(jīng)濟文化落后國家農(nóng)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9 張一平;地權變動與社會重構[D];復旦大學;2007年
10 鮑伯豐;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nóng)村文化的變遷[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安俊;三十年代南滿地區(qū)農(nóng)民家庭收支透析[D];吉林大學;2005年
2 劉利芬;覺醒與貢獻:抗日根據(jù)地的農(nóng)民[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歐陽鐵光;災荒時期農(nóng)民的生存狀況初探[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4 張金國;華北地區(qū)土地改革之訴苦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5 郭海成;農(nóng)民·抗爭·政治現(xiàn)代化[D];西北大學;2004年
6 謝雨陽;解放初湘潭縣土地改革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7 劉大武;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江蘇農(nóng)民離村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8 單魁賢;日偽統(tǒng)治對東北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國寧;晚清防俄思潮與近代早期民族意識(1840-1900)[D];河南大學;2008年
10 彭善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形態(tài)轉型中的蘇維埃政權[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596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5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