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肅王府之戰(zhàn)
[Abstract]:The siege of the embassy in Beijing in June-August 1900 was an event that shook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during the Boxer Movement and the invasion of China by the allied forces of eight nations. This complex incident of political,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struggles has many basic historical facts that have puzzled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a long time like chaos, and are in urgent need of clarific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ttles is the siege of the embassy, among which, the battle of the defense line in the palace is the most intens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e defensive side of the Battle of Su Wang Fu was carried out mainly by the Japanese Embassy Guar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ina, Japan and Britain,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military strength of the two sides and the initial stage of this servic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hinese, Japanese and British archiv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fense line and the state of the battle to rebuild the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more reliable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key process of the siege of the embassy,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siege that Rong Lu strictly followed Cixi's intention to direct the embassy was not a false attack, but a real attack, and the fighting was extremely fierce. However, these battles served Cixi's political decisions and their chang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oad map and efficiency of the Qing offensive. In addition, the siege of the embassy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barricade warfare. The Qing army did not possess such modern military qualities, military discipline, poor training, poor mastery of advanced weapons, and the type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artillery of the Qing army were not conducive to urban barricade operations. Difficult to give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resulting in the embassy can not attack for a long tim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5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德征 ,丁鳳麟;論義和團時期的圍攻使館事件[J];文史哲;198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勝;;1902年中葡交涉述論[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2 戴海斌;;1900年李鴻章與佐佐友房會晤考論[J];安徽史學;2011年06期
3 石文玉;;超然于新舊之間的一次思想努力——張之洞《勸學篇》的寫作背景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蘇全有;;民間對政府的期望失落與拒俄運動[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陳丹;;百年前北京正陽門車站爆炸案的反響[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6 滕德永;;安民公所與北京近代環(huán)衛(wèi)事業(yè)的起步[J];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7 周執(zhí)前;;國家法律制度變遷與清代前中期工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J];邊緣法學論壇;2008年02期
8 張運君;;晚清政府對違禁書籍的查處[J];出版科學;2011年02期
9 謝蔚;;沈家本與清末大理院創(chuàng)辦[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費馳;呂海寰外交思想與交涉事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陸玉芹;;“浙江三忠”與義和團運動[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2 張煌;;論邊緣效應與明清軍事技術對抗格局的逆轉[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3 張建軍;;清末資政院時代的蒙古議員及其活動——以《大公報》所載史料為中心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4 任智勇;;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賠款的償付[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5 李細珠;;清末兩次日本憲政考察與預備立憲的師日取向[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東農業(yè)發(fā)展與民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7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關亞新;清代遼西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言法;近代中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嬗變[D];山東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福泰;趙立與楚州保衛(wèi)戰(zhàn)[J];史學月刊;1988年02期
2 薛正昌;董福祥與李來中關系論[J];懷化師專學報;1992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劉波;從軍事教育理念看清末軍事變革的教訓[N];學習時報;2006年
2 澳大利亞華人,中國改革史研究者 雪珥;天津被“裸奔”[N];新金融觀察;2012年
3 高有鵬;詩人袁世凱[N];中華讀書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輝;榮祿軍事活動述論[D];河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472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4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