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咨議局與存古學堂的興廢緩急之爭——以閩、魯、湘、蘇四省的“存古”糾葛為例
本文選題:晚清新教育 + 清季咨議局。 參考:《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01期
【摘要】:存古學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體系中保存國粹的主要形式,且被納入"籌備立憲"的辦學規(guī)劃中。各省興辦存古學堂的相關(guān)事項通常要交咨議局審議,咨議局則通過提案和議案介入實際的辦學運作。過去對此研究明顯不足。考察當時閩、魯、湘、蘇等省官紳圍繞存古學堂的沖突和論爭,尤其是各省咨議局反對興辦該校的提案及其引發(fā)的爭議、博弈和對立,應(yīng)能從特定視角增進對清季咨議局議事紛爭的全面理解,并為進一步認知清季"籌備立憲"中官紳之間極其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提供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
[Abstract]:The ancient school is the main form of preserving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included in the school planning of "preparing for the constitution". The relevant matters conc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cient schools in each province are usually submitted to the Council of the Union for deliberation, and the Council of the Union and the Council intervene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school through proposals and motions.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wa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t that time, the provincial officials of Fujian, Shandong, Hunan, and the Soviet Union were concerned with the conflicts and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ancient school, especially the proposal that the provincial bureaus op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disputes, games, and antagonisms caused by the proposal to set up the school. It should be able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bate and disput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provide a concrete and small exampl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extremely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gentry i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季民初的保存國粹辦學努力——以存古學堂為中心的考察”(項目號12FZS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研究專項項目(項目號SKGT201204)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7.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瞿駿;;“走向現(xiàn)代”的悖論——論清末江浙地區(qū)的諮議局、地方自治選舉[J];史林;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會軍;鄭禮麗;;晚清民國時期現(xiàn)代選舉制度研究述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張小坡;;劉汝驥與清末徽州憲政調(diào)查和改革[J];徽學;2013年00期
3 陽信生;;近代中國地方民主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因素探析——以清末湖南咨議局議員選舉為中心的考察[J];文史博覽(理論);201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刁振嬌;論地方議會制度在清末的實驗[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2 蔡浩明;清末湖南咨議局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姜國梁;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歷史考察[D];吉林大學;2013年
4 曾暉;清末議會政治的構(gòu)建研究(1905-1911)[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5 靳志朋;文體、國體與國民:近代白話書寫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浩賢;地方自治的主張與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書愚;;四川存古學堂的興辦進程[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2 ;湖北存古學堂的興衰[J];武漢文史資料;2009年10期
3 _5灄萍;郭勇;;四川存古學堂及其嬗變——兼談其與蜀學的傳承發(fā)展[J];儒藏論壇;2007年00期
4 鄭和兵;王森;;淺析張之洞創(chuàng)辦存古學堂之緣由[J];傳承;2011年26期
5 郭書愚;;“新舊交哄的激進時代”:以張之洞和存古學堂的“守舊”形象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郭書愚;;清季中央政府對保存國粹學堂的態(tài)度演變[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7 郭書愚;;清季在野一方對以官辦學堂保存國粹的反應(yīng)[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6期
8 郭書愚;;為“舊學應(yīng)舉之寒儒籌出路”兼彰“存古”之義:清季豫、湘、贛三省因應(yīng)科舉停廢的辦學努力[J];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03期
9 郭書愚;;官紳合作與學脈傳承:民初四川國學研究和教學機構(gòu)的嬗替進程(1912—1914)[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羅厚立;;關(guān)于趙爾巽以簡化方式保存國粹觀念的更正[J];文史知識;2002年06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許金萍;清末存古學堂的辦理及歷史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郭書愚;清末四川存古學堂述略[D];四川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125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1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