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國民黨的文藝統(tǒng)制
本文選題:國民黨 + 文藝統(tǒng)制;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摘要】: 國民黨(1927-1937年)的文藝統(tǒng)制,主要體現在它的文藝政策的制定、文學社團的組建、文藝媒介的建立、文藝審查的實施等幾個方面。國民黨在南京建立政權后的十年間,由于面臨國內外諸多問題,其執(zhí)政的理念和策略是民族主義。當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權力糾結在一起,這種民族主義便表現出強烈的統(tǒng)制特征,而民族主義與民眾的民族情緒及知識精英的文化民族主義交織時,又呈現出極其曖昧的色彩。國民黨的民族主義既與現實政治斗爭密切相關,又與國家建設和抗擊外侮緊密聯系,呈現出極為復雜的面貌。這種復雜性必然滲透到一系列文化舉措中,影響文學、藝術的整個生產機制。國民黨在文藝領域的統(tǒng)制不過是其整個國家統(tǒng)制的一個基礎和組成部分,它為南京政權提供政治合法性與意識形態(tài)支持。文藝成為國民黨文化統(tǒng)制的最重要的領域,中共的文化斗爭策略是最直接的觸媒,同時也與國民黨人的認識以及近代以來形成的思想傳統(tǒng)有關。本論文試圖從歷史和思想理論的大背景下,透過細致的史料梳理與分析,呈現國民黨文藝統(tǒng)制的復雜面貌并透視其根源。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紹該選題研究的基本現狀和研究動機,闡述研究意義及理論、方法。 第二部分是論文第一章:國民黨實施文藝統(tǒng)制的思想基礎是民族主義,在取得政權后的十年間的文化目標就是將民族主義建構為一元的意識形態(tài),試圖以此促進其政權的合法性建設,同時對民眾進行民族國家觀念的灌輸。國民黨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構是在三民主義的旗號下進行的,從三民主義到民族主義的演變,既是權威合法性的繼承,也是其現實政治的需要。體現在文藝領域,就是文藝政策的制定、文藝社團的組建、文藝媒介的建立、文藝審查的施行等幾個方面,各自獨成系統(tǒng)又相互交織。 第三部分是論文第二章:梳理國民黨文藝政策的出現與國家文藝體制建設的關系,國民黨文藝政策與“三民主義文學”、“民族主義文學運動”及“通俗文藝運動”的關系。分析國民黨推動文藝運動的政治化思維方式及“大眾化”改造意圖和失敗原因。 第四部分是第三章:探討文學社團與作家的組織化問題。立足第一手材料分析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直接創(chuàng)辦的“中國文藝社”,各級黨部創(chuàng)辦和扶持的提倡“民族主義文學”的“前鋒社”、“開展社”、“黃鐘文藝社”等社團,以及國民黨內各種政治勢力創(chuàng)辦的“線路社”、“流露社”、“新壘社”等社團的基本運作手段與作家的組織化策略。文藝社團通過對文學生產者的聯絡和組織,推動國民黨的文藝運動和文化目標的實現。 第五部分是第四章:梳理和分析右翼文藝期刊成為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傳播媒介和再生產工具的原因和過程。文藝期刊作為一種大眾媒介自身的特性,加上政治宣傳動員和民族國家觀念的培育,以及與中共在“文化領導權”上的爭奪,成為國民黨出版右翼文藝期刊的理論和現實動因。創(chuàng)辦黨報文藝副刊成為文藝統(tǒng)制的先聲與嘗試,而創(chuàng)辦右翼文藝雜志并以此作為其意識形態(tài)話語最為重要的傳播工具和再生產場所。 第六部分是論文第五章:立足第一手材料梳理國民黨書刊審查及電影審查制度的形成和衰落,聯系國民黨的政治統(tǒng)制和文化統(tǒng)制目標,分析其基本的運作方式與其得失。同時,對書刊審查制度催生的“雜志年”現象及“雜文”文體的出現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釋。 第七部分是結語:國民黨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多變性和欺騙性,導致其倡導的民族主義文藝在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陷入到雙重貧乏之中,同時使得文藝審查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國民黨的文藝統(tǒng)制是失敗的。
[Abstract]:In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me in Nanjing , the Party ' s ideology and strategy are nationalism . In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me in Nanjing , the ideology and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Kuomintang ( KMT ) are very complicated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topic research ,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Kuomintang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nationalism , and the cultural goal of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ower is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ism as the ideology of one element , trying to promo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gime and the need of its realistic politics .
The thir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 :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the Kuomintang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syste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literary and artistic policy and the " Three People ' s Literature " , " nationalist literature movement " and " popular literary movement "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 to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associations and writers . Based on the first material analysis , the " China Art and Art Society " , which is directly founded by the Kuomintang Central Publicity Department , is founded and supported by the party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 and the organization strategy of the writers is the " line society " , " Lu Lu " and " Xinyi Society " which are founded by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Kuomintang .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s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and cultural objectives of the Kuomintang through the liaison and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producers .
The fifth part is the fourth chapter : carding and analyzing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to become the cause and process of the Kuomintang ' s 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the re - production tool . As a kind of mass media ,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 together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mobilization and national concept , as well 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 cultural leadership " , become the first and practical reasons for the Kuomintang to publish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 and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magazines are establish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ssemination tools and reproduction places for their ideological discourse .
The sixth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 Based on the first hand material , comb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line of the Kuomintang book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film review system , linking the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goal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 and its gains are analyzed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uthor makes a 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 magazine year " and the " essay " style of the book review system .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 Kuomintang nationalism , as an ideology ' s multi - variability and deception , leads to its advocacy of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both in theory and creation ,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 Therefore , the Kuomintang ' s literary and artistic unification is failed .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6;K26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占彪;;國民黨海軍巡弋南沙海疆經過[J];檔案春秋;2011年08期
2 魏文享;;職業(yè)團體與職業(yè)代表制下的“民意”建構——以1931年國民會議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3 熊艷;;從政治合法性的喪失看國民黨統(tǒng)治的覆滅[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08期
4 劉奕;;不可阻擋的紅色浪潮[J];貴陽文史;2011年04期
5 李沛霖;;陶鑄在南京獄中[J];檔案與建設;2011年07期
6 閆永雪;;“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毛澤東致新年獻詞[J];中國檔案;2011年08期
7 孫建偉;;1949,海關艦船拒駛臺灣[J];檔案春秋;2011年07期
8 潘洗;;旋轉的夏天[J];海燕;2011年07期
9 王猛;;潛伏在宋子文身邊的“紅色”經濟學家[J];東西南北;2011年13期
10 程麗紅;葉彤;;“九一八”事變后《盛京時報》有關政治改良的言論[J];華夏文化論壇;2011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施淵脈;;對“皖南事變”的幾點看法[A];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論文集[C];2001年
2 傅紹昌;;略論國民黨政府抗戰(zhàn)的原因[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3 張鋼杰;;關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對日政策的幾個問題[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4 張同新;;談談新軍閥混戰(zhàn)史研究的幾個問題[A];中國現代史論叢(上)[C];1983年
5 李學昌;;試析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通貨膨脹[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6 盛觀熙;;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發(fā)行的最后一套紙幣[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7 紀亞光;;論國民政府時期的社團管制[A];中國現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8 陳崇鈁;;論抗日戰(zhàn)爭初期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幾個問題[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9 肖銀成;邢慶洲;;氣壯華夏 國魂永存——國民黨抗國日殉將士評介[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10 王奇生;;黨政關系: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1927~1937)[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0年卷[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海霞;沈]三與英美煙公司[N];經理日報;2006年
2 佟方;戰(zhàn)時煙類專賣[N];經理日報;2007年
3 焦安兵;塵封的“中國潛艇款官司”[N];中國國防報;2009年
4 劉平;不容青史盡成灰[N];上海金融報;2010年
5 孫聞浪;長歌從此去 嶺外有芳菲[N];中國檔案報;2006年
6 胡壘;浦熙修:26篇人物專訪記錄重大歷史[N];中華新聞報;2006年
7 王敬東;莫把臆改品當稀鈔[N];金融時報;2006年
8 記者 瞿劍;閔恩澤: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N];科技日報;2008年
9 孫晶巖;中國奧運第一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10 通訊員 林釗輝;黃紹z選段迨匾洹煩醢姹鞠稚碓坪蚚N];麗水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牟澤雄;(1927~1937)國民黨的文藝統(tǒng)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曉飛;國民黨的民眾動員政策及其轉變(1924-1927)[D];吉林大學;2012年
3 丁威;中國中間黨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學;2011年
4 寧文曉;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態(tài)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向芬;國民黨新聞傳播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付春楊;國民黨黨國體制:作為一種政體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6年
7 向婷;對國共合作的歷史考察與現實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宮炳成;南京國民政府社團政策與民眾運動控制(1927-1937)[D];吉林大學;2012年
9 曾凡貞;新桂系縣政改革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卜志勇;近代中國社會團體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明明;試論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向左翼發(fā)展的歷史趨勢[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美霞;戴季陶考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房世剛;論解放戰(zhàn)爭時期民主黨派與國共兩黨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單曉輝;論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外交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扈書霞;中國近代合作運動與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起源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陳文高;“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以及其威權政體的政治轉型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7 程樂;國民黨與五卅紀念(1926-1930年)[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趙鵬飛;國民黨與五四紀念(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朱海嘉;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職業(yè)團體政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10 洪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青年政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694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6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