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毒化河北實態(tài)研究(1937~1945)
本文選題:河北 + 日本 ; 參考:《河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不久,日本攻陷了北平,不久河北淪陷。出于聚斂財富,支持其軍事戰(zhàn)爭、利用毒品刺探情報、弱化人民的抵抗意識的目的,以及煙毒屢禁不止對其的誘導,日本在河北有計劃的推行鴉片毒化政策。在他的控制下,華北禁煙總局成立,并制定出臺了有關(guān)鴉片的種植、收購、制造、運輸、吸食等方面的政策,其實質(zhì)是對鴉片實行統(tǒng)制。此外,為加強對煙土運銷的統(tǒng)制及對煙土商的管理,成立了華北土藥業(yè)公會。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他們對相關(guān)政策進行了調(diào)整,完成了從“陽禁陰縱”到強制毒化政策的轉(zhuǎn)變。他們在河北的縱毒,使毒品在河北泛濫,嚴重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壞了河北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敗壞了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并引發(fā)了偷盜等一些其他的社會問題。
[Abstract]:Shortly after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 in 1937, Japan fell to Peiping and soon to the fall of Hebei. In order to amass wealth, support its military war, use drugs to spy on intelligence, weaken th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resistance, and the repeated prohibition of tobacco, Japan has a planned policy of opium poisoning in Hebei. Under his control, the North China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smoking was established and formulated policies on opium cultivation, acquisition, manufacture, transportation, and smoking, which in essence controlled opium. In addition, the North China soil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ver the distribution of tobacco soil and the management of tobacco trad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y adjusted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Yang Jian Yin Longitudinal" to the forced poisoning policy. Their poisoning in Hebei made drugs overflow in Hebei, seriously endanger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amaging Hebei's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damaging social morality and social ethos, and causing some other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ft and thef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6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軍;;晚清煙臺的鴉片貿(mào)易[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屈楊楊;;民國時期涪陵鴉片泛濫的成因與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王田;;民國時期雜谷腦河流域的鴉片種植與族群互動——以佳山羌民殺團總事件為中心的討論[J];民族學刊;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宏斌;;中國近代禁毒史研究的新視野[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3 邵育群;;阿富汗毒品問題及其相關(guān)國際合作——中國的角色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8年
4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gòu)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特派記者 溫憲 楊謳 《環(huán)球時報》特派記者 徐學良;踏訪神秘“金三角”[N];人民日報;2001年
2 記者 周建新;世界三大毒品產(chǎn)地[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3 藍開水;一手拿槍,一手種鴉片[N];證券時報;2001年
4 記者 卞晨光;打擊毒品全球面臨三大挑戰(zhàn)[N];科技日報;2006年
5 楊志望;聯(lián)合國:禁毒奏效,“癮君子”增勢受到遏制[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焦公;駐阿美軍遭毒梟反戈一擊[N];中國國防報;2004年
7 本報專稿 于景浩;為根除毒品經(jīng)濟 阿富汗政府推廣石榴種植[N];世界報;2008年
8 周懿;阿富汗鴉片的政治經(jīng)濟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記者段廷常;緬甸 農(nóng)戶上交罌粟子 政府贈予糧棉種[N];人民日報;2002年
10 王鐵 周志勇 葛雷哥;塔利班藏身大麻林打游擊[N];中國國防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真;日本毒化河北實態(tài)研究(1937~1945)[D];河北大學;2010年
2 黃芳芳;晚清民國時期西南鴉片流毒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3 田小雄;論清末禁煙運動對清末新政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2年
4 葉盛;清末至民國時期新疆的罌粟種植和鴉片販運[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曾娟;1935-1940年間四川大竹縣禁煙的歷史考察[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慧英;近代浙江鴉片問題研究[D];寧波大學;2009年
7 田雪瑩;論東北淪陷時期日本鴉片政策[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
8 楊民;熱河鴉片問題研究(1912-1933)[D];河北大學;2011年
9 孟曉虎;日本占領(lǐng)期間晉北地區(qū)鴉片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10 竺海霞;晚清甘肅省罌粟地稅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280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2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