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1895年閩臺航運研究
本文選題:閩臺 + 航運;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以1842—1895年閩臺航運為研究對象,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該時期閩臺航運的變化、發(fā)展狀況及其特點等,作了進一步較為深入和系統(tǒng)的考察和分析。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航運勢力的侵入,古老傳統(tǒng)的閩臺航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局,外國航運勢力憑借特權、雄厚資金和輪船便利,占據(jù)了壓倒優(yōu)勢。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傳統(tǒng)帆船運輸業(yè)在兩岸特定的自然歷史條件下,仍然頑強生存,并為促進兩岸人流、物流的增強,繼續(xù)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外部條件的刺激下,清朝官方與兩岸商人開始興辦近代輪船航運業(yè),不僅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閩臺地區(qū)貿(mào)易與商業(yè)的發(fā)展,還促進了近代造船、電訊、郵政等相關行業(yè)的興起。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從此,臺灣及澎湖列島的航行與貿(mào)易,全被日本統(tǒng)治者壟斷與控制?傊,1842—1895年,閩臺航運所經(jīng)歷的是一個屈辱、動蕩與自強、奮起相互交織的年代。
[Abstract]:Taking Fujian and Taiwan shipping from 1842 to 1895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deep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and Taiwan shipping in thi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fter the Opium War, with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ist shipping forces,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Fujian-Taiwan shipping took place unprecedented changes, foreign shipping forces by virtue of privileges, abundant funds and ship facilities, occupied an overwhelming advantag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ailboa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still exists tenaciously under the specific natur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continue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passenger flow and logistic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began to set up a modern shipping industry, which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commerc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promoted modern shipbuild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rise of postal and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5, Taiwan became a colony of Japan. Since then, navigation and trade in Taiw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have been monopoliz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Japanese rulers. In short, in 1842-1895, Fujian-Taiwan shipping experienced a humiliating, turbulent and self-strengthening era.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52;F55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美松;;閩臺姓氏源流與血緣認同[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黃新憲;;陳tx閩臺治績探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馬波;清代閩臺地區(qū)的農(nóng)產(chǎn)品流通[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04期
4 馬波;清代閩臺地區(qū)主要災種的時空特征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述論[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02期
5 劉大可;;論清代閩臺地區(qū)的乞丐問題[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何振良;;略論孔廟與閩臺文化交流[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黃清敏;;明清閩臺社會生活的變遷[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1年01期
8 陳新鳳;;閩臺戲曲繁榮探因[J];中國戲劇;2007年09期
9 毛立坤;張金蘋;;晚清時期香港與閩臺地區(qū)的貿(mào)易關系[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8年03期
10 陳育芳;陳沙麥;;閩臺學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邵彬;;長江航運發(fā)展與人才資源開發(fā)[A];橋區(qū)船舶航行安全與管理論文集(2)[C];2010年
2 劉志強;;新航運發(fā)展趨勢下的人才培養(yǎng)[A];第六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航運分論壇暨江蘇省航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雷海;;長江黃金水道、長江三角洲航運發(fā)展與加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huán)境建設[A];第六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航運分論壇暨江蘇省航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林樺;;三峽工程對庫區(qū)航運發(fā)展的作用與影響[A];風浪情況下的船舶安全與對策論文集[C];2001年
5 雷海;;長江黃金水道、長江三角洲航運發(fā)展與加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huán)境建設[A];2009年蘇浙閩滬航海學術研討論文集[C];2009年
6 范志鵬;;充分利用黃河是沿河人民渴望經(jīng)濟發(fā)展的祈盼[A];2011年度海事管理學術交流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1年
7 張仁頤;;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轉型和升級[A];2009年蘇浙閩滬航海學術研討論文集[C];2009年
8 張仁頤;;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轉型和升級[A];第六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航運分論壇暨江蘇省航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徐志剛;朱榮法;;深化航海教育改革,,適應航運發(fā)展需求[A];第四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航運分論壇暨2007年蘇浙閩滬航海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劉賢明;;江西內(nèi)河船員現(xiàn)狀及發(fā)展[A];2009第三屆內(nèi)河海事論壇?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楊莉;中國航運發(fā)展缺五類人才[N];中國交通報;2008年
2 記者 王曉櫻 魏月蘅;海南航運人才奇缺制約航運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9年
3 記者 游笑春;政企共謀航運發(fā)展大計[N];中國水運報;2010年
4 西源;陜西航運發(fā)展迅速[N];中國船舶報;2003年
5 記者 張濤;長江航運發(fā)展要軟硬建設配套互補[N];中國水運報;2010年
6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郭凱;長江航運發(fā)展將著力實現(xiàn)“三個轉變”[N];中國水運報;2010年
7 記者 胥會云 實習生 金亮;浦東航運轉型:配置全球資源 提升“話語權”[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孫小林 李們;浦東“航運大道”探營:如何讓船舶回家?[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1年
9 陳姍姍;《意見》:探索建立國際航運發(fā)展綜合試驗區(qū)[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10 特約記者 劉俊;上海浦東“航運大道”氣勢宏[N];中國水運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翁志承;1895—1945年閩臺中國畫傳衍[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幼松;閩臺制造業(yè)競合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3 黃強;長江航運物流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4 張穎華;港航產(chǎn)業(yè)成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5 宋德星;中國內(nèi)河航運網(wǎng)絡治理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翟久剛;我國沉船殘骸清除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7 李佳;航運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決策研究——船舶投資與航線配船[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8 莊佩君;全球海運物流網(wǎng)絡中的港口城市—區(qū)域[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斌;基于全壽命周期中小航運企業(yè)船舶管理策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10 董崗;現(xiàn)代港口競爭力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麗麗;1842-1895年閩臺航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幸子;航運補貼制度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于波;黑龍江航運集團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鳳波;第二松花江航運發(fā)展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5 陶慧敏;上海航運產(chǎn)業(yè)與金融產(chǎn)業(yè)聯(lián)動發(fā)展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6 殷煒鍵;董浩云與現(xiàn)代中國遠洋航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7 張潔;航運業(yè)對重慶經(jīng)濟發(fā)展影響及對策建議[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8 馮朵;現(xiàn)代航運金融服務體系與強化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穎;歐盟對航運聯(lián)營體實行的反壟斷豁免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10 劉超;珠江航運與流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866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8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