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高校教師中的留學歸國人員探析
本文選題:留學生 + 留學教育政策。 參考:《教育評論》2014年02期
【摘要】:民國時期的留學教育造就了大批"學貫中西"的高級人才。這些走出國門的高級知識分子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接受了世界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熏陶。雙重文化背景的碰撞,強烈愛國情懷的迸發(fā),促使他們歸國投身于中國建設。留學生歸國后多數(shù)投身于高等教育事業(yè),充實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也進一步推動了民國大學的崛起。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ducation of studying abroad brought up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talents. These senior intellectuals who went abroad were not only proficient in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world's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and concepts. The collision of doubl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burst of strong patriotic feelings urged them to return to China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Most of the returned student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enriched the teaching staff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rise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基金項目“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校際合作研究”(項目批準號CIA090104)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9.29;K2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元青;;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留學派遣政策[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2 謝長法;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高等教育近代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黃嶺峻;;1948年關于中國留美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一次問卷調查[J];近代史研究;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海峰;當代中國留學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談儒強;;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教育的兩種改革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談儒強;;探尋師道走向 確立師德坐標[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楊木慶;羅斌;;南京國民政府前期官費留學經(jīng)費考察(1927-1937)[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4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李曉菊;常榮蘭;陳鳳杰;王鳳珍;;農村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以承德市八縣三區(qū)農村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9期
6 馬露奇;;顏元“習動”教學法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7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適應性功能教育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8 苗艷艷;杜德同;;墨子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傅蘊;;鄭觀應女子教育觀述評[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李明明;趙天陽;;大學英語分層次教學初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可峰;;傳統(tǒng)尊師觀念及其現(xiàn)代轉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孫華;;百年高校招生政策中的效率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轉型時期我國課堂教學特點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唐燕;;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興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6)——中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董靜芳;;晚清留學教育與中國近代教育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高謙民;;南京師范大學前五十年的辦學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5)——中國學校史志[C];2009年
8 常鳳霞;;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之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9 劉淑華;;清末民初中國職業(yè)教育轉型探析[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4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運明;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8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閻乃勝;杜亞泉與中國近代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文正東;儒學變遷中的師生關系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許翠冉;黑龍江省普通高中選修Ⅰ課程實施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宇東;德國雙元制職業(yè)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黃林凱;探索中國電化教育之道[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力薇;認知設計系統(tǒng)下的中學化學二級記分項目難度預測模型構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蔣連香;關于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燕;南昌地區(qū)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樂怡;初中公開課教學管理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媛媛;高校師生親和力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家川;改革開放的一個新舉措——論鄧小平同志關于擴大派遣出國留學生的重要思想[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諶莉,劉曉紅;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jīng)驗與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1期
3 李瑩;;留日“擴招”,大餅或雞肋?[J];南風窗;2008年24期
4 綦松波,李江源;鄧小平出國留學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探索;1999年03期
5 高昕;;關于《日本真相》的撰寫及出版[J];書屋;2007年07期
6 徐行,朱國亮,白瑜,李海績;留學生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J];神州學人;2001年07期
7 邵巍;中國留學溯源與分期[J];神州學人;2001年07期
8 張建仁;關于教育國際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明;;興起“洋務運動” 廢除太監(jiān)“八股” 清朝時期(下)[J];中國就業(yè);2004年12期
2 郭際;;用軍艦換回的“海歸”[J];教育;2007年32期
3 王凱;;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生派遣制度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馬林安;淺論中國近現(xiàn)代留學生史的分期、特點和代表人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5 康菲;;簡評洋務運動與中西文化交流[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11期
6 徐健;;晚清官派留德學生研究[J];史學集刊;2010年01期
7 王奇生;近代軍事留學生述議[J];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02期
8 沈光明;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化路向的選擇[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9 張敏卿;;近代中國學生群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作用[J];中州學刊;2006年02期
10 施菽;;同學少年多不賤——讀《留美幼童:中國最早官派留學生》[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茂慶;;福建船政學堂赴歐留學生的貢獻及其經(jīng)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周雪莉;;沈葆楨與赴歐軍事留學[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漢東;吳菁;;創(chuàng)辦學堂 培育精英——從福州船政學堂看沈葆楨的教育思想[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楊小輝;;覺醒與吶喊——20世紀初新知識階層的“中等社會”論說[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房奕;;留英期間嚴復與郭嵩燾交往研究[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6 朱淦銀;;沈葆楨與中國早期軍事教育[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趙可;;市政改革新興勢力的崛起和市政發(fā)展效仿目標的轉向[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8 邵宗海;白中t+;;同盟會成立時知識分子對孫中山態(tài)度的轉折[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9 忒莫勒;;偽滿興安省蒙民厚生會始末[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10 李衛(wèi)華;;福建海洋文化與中國近代第一批留歐學生[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丁石孫;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留學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2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劉志強 副教授 王瑞華;中國留學生與辛亥革命后的社會進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3 鄭智勇;丁日昌促成中國首批留學生赴美[N];學習時報;2003年
4 屠亞芳;嘉興名人與百年前的留學潮[N];嘉興日報;2005年
5 本報駐京記者 李梁 實習生 董書華;“海歸”從政百年演進[N];南方周末;2005年
6 李喜所;清末的歸國留學生考試[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高小兵;歷史告訴我們[N];中山日報;2006年
8 王慧敏;矢志振興中華[N];人民日報;2005年
9 宋健;宋健談百年接力留學潮[N];北京日報;2004年
10 ;我駐外使領館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傅羽弘;偽滿洲國時期東北知識分子的日本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白文剛;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玉青;清末教育改革與帝制危機[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劍利;留學生與南京政府兵工事業(yè)發(fā)展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3 邢瑞;清末民初陜北留學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4 楊思;近現(xiàn)代蘇州留學生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5 王春生;洋務教育與中國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誕生[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7 馮吉紅;晚清留學生地理分布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8 周君閑;晚清留學畢業(yè)生獎勵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甄艷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政策的演變及對策思考[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10 胡國華;洋務留學政策與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863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8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