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時期立法院的地位與權限
本文選題:立法院 + 國會 ; 參考:《歷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1928年,國民政府試行包括立法院在內(nèi)的五院體制。立法院的定位直接源于孫中山的憲法思想,是五權憲法的核心矛盾之一。孫中山并未完全否定立法院之國會地位;國民政府時期也未將立法委員徹底"去民意代表化",立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包含"代議機關"的因子,且在制憲過程中其代表性有增強的趨勢;立法院仍相對獨立地行使國會的核心權力。立法院作為獨立的治權機關,事實上仍保有國會核心的權力:立法權、議決憲法草案之權力、預算權、質(zhì)詢權與重大事項同意權。但是,立法院職權的行使受到其他權力機關的限制,其與歐美典型國會相較,并非完整、唯一之代議機關,除立法院外,國民大會與監(jiān)察院在代表性與職權上均有國會之性質(zhì)。
[Abstract]:In 1928,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ried out a five-house system, including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position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derives directly from Sun Zhongshan'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and is one of the core contradictions of the five-power Constitution. The Sun Zhongshan did not completely deny the statu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Congress, nor di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mpletely "derepresent 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egislative Yuan still contains the elements of "representative organs." The Legislative Yuan still exercises the core powers of Parliament relatively independently. As an independent governing body,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fact retains the core powers of Congress: legislative power, power to resolve draft constitution, budget power, inquiry power, and power to agree on important matters. However, the exercise of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is restricted by other organs of power. Compared with the typical Congres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not complete. The only representative organ, except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National Assembly and the Supervision Yuan have the nature of the Congress in terms of their representativeness and functions.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法學院;
【基金】:“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項目”(項目編號YETP0144)的支持
【分類號】:D929;K258;D92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聶鑫;;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淺議[J];法學雜志;2008年03期
2 陳紅民,獯軍慶;國民政府一二兩屆立法院組成分析[J];民國檔案;2000年02期
3 趙金康;;試論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體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劉豐祥;抗戰(zhàn)前孫科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與對立法院的人事控制[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5 陳紅民;陳書梅;;抗日戰(zhàn)爭時期立法院的調(diào)整[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秀桃;;略論民國時期法律家群體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2 胡玉浪;;勞動報酬談判權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閆海;;基于司法獨立的我國司法預算制度重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4 袁敏殊,陳穎洲,徐步明;論古典自然法學對西方憲政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5 郭昭昭;;抗戰(zhàn)期間國民參政會中女參政員群體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6 陳雷;國防最高委員會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7 徐思彥;;合作與沖突:勞資糾紛中的資本家階級[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8 蔣玉珉;劉振宏;;孫中山合作主義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紀榮榮;;辛亥革命前后關于國家政體的選擇及其啟示[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尹行創(chuàng);;論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的發(fā)展變化[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默;;戰(zhàn)前國軍的整建——以編制為中心[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朱英;;再論國民黨對商會的整頓改組[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3 胡景北;;農(nóng)業(yè)土地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機制:對二十一世紀中國經(jīng)濟史的一種理解[A];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演講討論稿)[C];2002年
4 范珍;;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保障的憲法審視[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5 汪華;;勞資沖突視野下社會保障有效性與合理性的反思——基于20世紀上半葉上海社會保障的一項實證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6 耿云志;;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國民黨的政治實踐[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韓大梅;;民生主義:孫中山開放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A];“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金德群;;中國農(nóng)民土地問題是國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A];近現(xiàn)代史與國情問題研究[C];1991年
9 紀亞光;;論國民政府時期的社團管制[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黨彥虹;;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演變述略:1926—1945[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黃宗華;中國國民黨江西省干部訓練研究:1932-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4 邢巍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長職能研究(1928-1937)[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桂珍;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7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8 胡鋒;黎元洪與民初政局[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耿百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紅;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政治體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秀娥;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向靜;抗戰(zhàn)新聞漫畫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管宏平;常德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學;2010年
5 焦徽;衡陽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學;2010年
6 薛珍;突發(fā)事件應對中公民權利保障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盛滿;華僑參政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春志;民國文官撫恤制度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堰妮;論遷徙自由權[D];南昌大學;2010年
10 蘆一休;憲政視野下地方政府辦公場所的建設與規(guī)范[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紅民,獯軍慶;國民政府一二兩屆立法院組成分析[J];民國檔案;2000年02期
2 陳書梅,陳紅民;抗日戰(zhàn)爭時期立法院的立法工作述論[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叔辯;;資產(chǎn)階級憲法是鞏固資產(chǎn)階級專政的根本法[J];世界知識;1954年11期
2 吳新平;論資產(chǎn)階級代表制度的產(chǎn)生[J];學習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鄧聿文;從三個檢驗看責任政府建設[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2 袁柏順 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反腐倡廉 “兩會”可發(fā)揮更大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鄧聿文;“三個檢驗”與責任政府建設[N];學習時報;2004年
4 李榜勇 陜西;以公開“倒逼”人大監(jiān)督規(guī)范運作[N];人民代表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汪仲啟;以“柔性”方式實現(xiàn)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N];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周虎城;發(fā)出底層農(nóng)民的聲音[N];南方日報;2007年
7 鄒嘯鳴;窮人通過什么來分享幸福?[N];經(jīng)濟觀察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波;中美代議機關財政權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平;問責權法治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唐曉斌;論代議機關對行政權的監(jiān)控——加強和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2 代麗;提高人大代表素質(zhì)的對策思考[D];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07年
3 隋斌斌;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現(xiàn)代英國議會對政府監(jiān)督之比較[D];外交學院;2006年
4 周昱邈;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秋紅;人大專題詢問制度研究[D];廣東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130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1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