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社會分層理論與新中國成立初期鄉(xiāng)村社會結構
本文選題:馬克思社會分層理論 + 建國初期; 參考:《農業(yè)考古》2014年04期
【摘要】:馬克思社會分層理論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基層鄉(xiāng)村社會建構的邏輯起點。通過對階級的動態(tài)建構,中國共產黨將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下行并滲透到鄉(xiāng)村社會,從而,一種新型的以階級為基礎、具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泛政治化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正在形成,并且這種具有等級差異的階級結構形態(tài)與過去的傳統(tǒng)的差序社會結構形態(tài)在形式上明顯不同。階級關系在鄉(xiāng)村基層社會的最終形成直接導致了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缺失與錯位,農民在階級關系的構建中尋找自身的階級定位,但這種定位恰恰是新的社會分層的出現(xiàn)。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grass-roots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owngraded its political ideology and infiltrated it into the rural society, thus, a new type of class based, with a strong ideological color, The pan-politicized social structure is forming, and the class structure with hierarchical differenc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ial order in the past. The ultimate formation of class relations in rural grassroots society directly leads to the absence and disloc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Peasants seek their own class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relations, but this position is precisely the emergence of new social stratification.
【作者單位】: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發(fā)展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建國初期西南民族地區(qū)基層政府的政權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2XDJ009)
【分類號】:A811;D422.6;K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黃道炫;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土地占有——兼談地主、農民與土地革命[J];歷史研究;2005年01期
2 沙汀;;在石板灘——(一九五二年在四川華陽縣石板灘參加土改日記片斷)[J];新文學史料;199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鄧經武;付雪蓮;;文化理念是城市建設的要務——以成都市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3 鄧小華,李慧;亞當·斯密的優(yōu)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錢守云;;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保障農民政治利益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鄭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終端”——略論徽典對明清徽商集團發(fā)展壯大的三個基本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凌宏;;國外愛國主義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孫如軒;;新農村建設應注重“禮治”——對一次村民代表會議的觀察和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11期
9 包先康;李衛(wèi)華;;國家政權建構與鄉(xiāng)村治理理念的變遷[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陳國鋒;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經濟新增長點的培育路徑[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龔武;龔圣理;;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私有制的終結——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產黨九十周年華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陳小君;高飛;李俊;;地權糾紛中的法律救濟——村莊合并中的農地權屬糾紛救濟的理想與現(xiàn)實[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呂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婦女解放[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4 饒洪生;;遵義會議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河[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5 黃任遠;;自然神話與自然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二[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6 許志峰;;公民科學素質基本標準的框架結構[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巫文強;;社會主義經濟的制度安排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8 張健;;農業(yè)稅費免除前后村干部的行動邏輯——關中廟村的個案分析[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李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鄉(xiāng)鎮(zhèn)政府職能轉變研究[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二輯)[C];2007年
10 李平;張秋菊;;省際邊界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政府職能現(xiàn)狀分析——以閩粵邊界的新豐鎮(zhèn)為例[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奇志;經濟全球化下金融危機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龍秀雄;中國共產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善華;虛擬經濟視角下我國房地產泡沫生成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9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10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任海濱;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貢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孟兆芳;以人為本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8 季曉希;試論我國村民自治的歷史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舜;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認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陳志超;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民法重構[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溫銳;民間傳統(tǒng)借貸與農村社會經濟——以20世紀初期(1900—1930)贛閩邊區(qū)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2 烏廷玉;舊中國地主富農占有多少土地[J];史學集刊;1998年01期
3 章有義;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地權分配的再估計[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青蘭;社會結構變遷與人格的現(xiàn)代轉型[J];理論與改革;2003年06期
2 張青蘭;社會結構變遷與人格的現(xiàn)代轉型[J];人文雜志;2004年02期
3 李淑娟;日偽統(tǒng)治時期東北農村社會結構的殖民地化[J];學習與探索;2005年03期
4 王歡;;中國古代社會中身份規(guī)則的結構化和制度化研究[J];史學集刊;2006年02期
5 王鐵橋;張文靜;;論江戶時代的日本社會結構與儒教文化[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年05期
6 馬戎;;從社會學的視角思考雙語教育[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李伏明;;明清永佃與“一田二主”現(xiàn)象新論[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8 陳國燦;;論南宋江南地區(qū)市民階層的社會形態(tài)[J];史學月刊;2008年04期
9 李鳳琴;;暴力語言的社會成因及其對兒童言語行為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10 李建國;;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志蘭;沈君彬;;構建福建和諧社會結構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盧漢龍;;中國社會轉型的結構理論問題[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3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Melvin Kohn;王衛(wèi)東;裴蓉;;變遷中中國的社會結構與個性[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黃凱南;;秩序擴展與停滯:社會結構與個體能動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楊云珍;;當代社會結構變遷及中國共產黨適應性分析[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7 樊鵬;;社會結構與社會意識對國家治理的影響——以中國國家強制職能的發(fā)展為視角[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曉婷;;兩種社會結構和我國大學組織的特點[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吳鵬森;吳海紅;;在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基礎上突出弱勢關懷——從社會結構探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創(chuàng)新[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上海現(xiàn)代化理論研討會會議資料匯編[C];2003年
10 沈關寶;;公共空間與社會結構[A];社會轉型與社區(qū)發(fā)展——社區(qū)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世玲邋實習記者 唐亮;嬗變[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2 記者 龍昊;中國經濟社會結構面臨重大轉型[N];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
3 復旦大學文博系 陳淳 鄭建明;環(huán)境、稻作起源與社會結構[N];中國文物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王映;“和諧社會”重在實踐[N];河南日報;2005年
5 吉方平;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媒體責任[N];黃山日報;2005年
6 陳力丹;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N];學習時報;2004年
7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N];社會科學報;2006年
8 中共廣東省委黨,F(xiàn)代化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 教授 段華明;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必須協(xié)調[N];南方日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史芳 成靜;從“洋蔥頭”蛻變到“橄欖” 市場配置資源最關鍵[N];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
10 張樂;我國出現(xiàn)10個階段性發(fā)展特征[N];今日信息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鴻;現(xiàn)實社會結構觀與西方社會結構理論批判[D];吉林大學;2005年
2 高峰;當代視野中的市民社會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3 詹晉潔;當代阿拉伯國家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4 張兆曙;非常規(guī)行動與社會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力躍;我國農村職業(yè)教育困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汪緒永;毛澤東社會結構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7 譚宗澤;行政訴訟結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賴志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倫理特質[D];復旦大學;2004年
9 李勁;社會轉型視域中的中國公民社會問題[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10 宋文新;我國農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璐;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立法變遷探微[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2 黃炯;湘東泉村宗族的社會結構與變遷[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3 胡楠;論社會利益群體的分化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6年
4 寧春輝;司法場域的社會結構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5 張必春;高等教育擴招與階層間的封閉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陳敘良;近代湖南社會流動研究(1840-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楊亭;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8 朱朝鋒;民間法的轉型與一元法律秩序的前景[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段蘭英;農民投資機會的結構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朱歡喬;我國社會結構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影響及其對策[D];浙江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9058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0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