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晚清科舉考試風氣
本文選題:張之洞 + 科舉文體; 參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7期
【摘要】:晚清科場考官是主宰科舉考試風氣的要角,突出代表者即為張之洞。同治六年,張之洞出任浙江鄉(xiāng)試考官,不僅注重首場文體的醇正,而且重視二、三場文體的命題和取士,極大地推動了晚清科場的古雅風氣。此后,他又在湖北學政任內(nèi)倡導經(jīng)解之學,開辦新式書院,成為晚清學風轉(zhuǎn)向的關(guān)鍵。從同治六年至光緒初年,張之洞在出任科場考官之際,選編《江漢炳靈集》、《軒語》等科場書,在論文論學方面?zhèn)戎亟淌慷侵v學,對各類科舉文體逐一指示門徑,既便于初學者揣摩捷徑,又能為中上之才說法,反映出晚清選才取向與科場風氣互動影響的新局面。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xaminers were the dominant examiner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s were Zhang Zhidong. During the six years of Tongzhi, Zhang Zhidong served as an examiner in Zhejiang Province, paying attention not only to the first style, but also to the proposition of two or three styles and the selection of scholars,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quaint atmosphere of the science fiel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ince then, he advocated the explanation of classics and set up new academies in Hubei Province, which became the key to the tur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six years of Tongzhi to the early years of Guang Xu, when Zhang Zhidong was an examiner, he selected and edited "Jianghan Bingling Collection", "Xuan language" and so on. It is not only convenient for beginners to figure out shortcuts, but also for middle and superior talents, which reflect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of talents and the atmosphere of science and fiel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歷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清代科舉文體與選才觀念》(批準號:12YJC751001)
【分類號】:D691.3;K2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關(guān)曉紅;陶模與清末新政[J];歷史研究;2003年06期
2 於梅舫;;科考與經(jīng)解——詁經(jīng)精舍、學海堂的設(shè)置與運思[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翟海濤;;甲午陸戰(zhàn)與晚清陸軍軍事教育的發(fā)展[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2 石文玉;;超然于新舊之間的一次思想努力——張之洞《勸學篇》的寫作背景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胡凱;;略論清末憲政改革對德國模板的取舍[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舒習龍;;張之洞與晚清練兵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石文玉;;晚清社會的映像——張之洞生平的解釋意義[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6 韋佳;李蘇;;淺談“清末新政”與中國近代軍隊體育的變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7 王志龍;從《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看張之洞法制改革思想——兼論張之洞與沈家本的修律之爭[J];池州師專學報;2005年02期
8 祝婷婷;;張之洞的《勸學篇》與晚清新政[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9 鞠北平;;論張之洞軍事人才教育思想及其實踐[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10 伍振華;;略論晚清中央政府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J];法制與社會;2011年2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肖寒;;來春石泰聘華前后諸史事[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李細珠;;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研究的幾個問題[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檢討:問題與前瞻[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陸胤;近代學術(shù)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3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溫潤芳;社會變遷中山西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纂與應(yīng)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黃健美;上海士紳李平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楊實生;清流與晚清政治變革[D];湖南大學;2011年
7 曹全來;國際化與本土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9 張靖;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10 高漢成;簽注視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厲廣雷;論中國民國時期法律體系的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鑫;張之洞與我國早期師范教育[D];南京大學;2011年
4 邱羽;清末戶口調(diào)查述論(1906-1911)[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和平;嬗變中的兩湖書院[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胡麗;清末湖北州縣教育改革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振宇;民初內(nèi)務(wù)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魏立永;林紹年與清末新政[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占領(lǐng);平滿漢畛域問題的討論和策劃[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黃建太;從洋務(wù)局的流變看晚清中外交涉[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細珠;張之洞與《江楚會奏變法三折》[J];歷史研究;2002年02期
2 宋巧燕;;詁經(jīng)精舍和學海堂的樸學教學[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小錦;;淺議1927-1937年近代公務(wù)員考選制對科舉制的傳承[J];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02期
,本文編號:18779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87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