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又回鄉(xiāng)——清末民初江南讀書人社會流動的再考察
本文選題:清末民初 + 江南讀書人。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摘要】:清末民初江南讀書人在城鄉(xiāng)間的社會流動并不僅僅是一個從村鎮(zhèn)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國門的過程。其還有一個讀書人入城之后有意或無奈"回鄉(xiāng)"的過程。他們回鄉(xiāng)的動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會向上流動不易,同時也來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鎮(zhèn)為其開辟的社會流動的空間。以昆山一地為個案,以其1912—1925年的學堂和教職員狀況為考察中心,我們來討論清末民初江南讀書人城鄉(xiāng)間社會流動中"回鄉(xiāng)"的趨勢及這種趨勢對于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意義。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social mobility of the scholar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not only a process from village to town to small city to big city, but also to go out of the country. There is also a scholar into the city after the intentional or helpless "home"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he reason for them to return home is that it is not easy to move upward in the city, but also from the space of social mobility opened up for them by small cities and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aking Kunshan as a case, taking its 1912-1925 school and teaching staff as the research center, we discuss the trend of "returning home" in the social mobi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rend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末民初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普及化研究”(項目編號:11CZS05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十二五”基地重大項目“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與思想變遷”(項目編號:11JJD770023)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1PJC04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豪;;晚清直隸農(nóng)村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之表征[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1期
2 周秋光;陳敘良;;試論湘軍時代湖南社會流動的模式與特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李柏林;;民國時期中學教師的社會流動——以湖北為中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周少雄;姜迎春;;工業(yè)文明植入與傳統(tǒng)社會階層的嬗變——以大冶鐵礦的開發(fā)為例(1890-1937年)[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史衛(wèi)東;科舉制度對近代中國社會流動、社會穩(wěn)定影響分析[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5年03期
6 李柏林;;減租減息與淮北抗日根據(jù)地農(nóng)民的社會流動[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吳曉林;;1958—1978年間中國政治整合研究:背景、過程與教訓[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楊東;;陜北鄉(xiāng)村的“掙功名”現(xiàn)象及其與農(nóng)村革命的關(guān)聯(lián)[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吳曉林;;新中國初期的政治整合研究:過程、特征與結(jié)果[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年04期
10 李麗峰;近十年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社會流動研究綜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麗峰;;近十年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社會流動研究綜述[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畢苑;第三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貴陽召開[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豪;中共革命與社會流動:以1937—1949年的冀中鄉(xiāng)村為中心[D];河北大學;2011年
2 黃升永;民國時期安徽災(zāi)荒與社會流動(1912-1937)[D];安徽大學;2010年
3 董馨;雙重變奏中的不同歷史命運[D];吉林大學;2006年
4 李惠萍;清代后期臺灣霧峰林家與官府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5 羅朝暉;山西抗日根據(jù)地冬學運動與鄉(xiāng)村社會的重構(gòu)[D];山西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214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82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