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甲午戰(zhàn)爭后的中朝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8-03-30 12:19

  本文選題:李熙 切入點:《洪范十四條》 出處:《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05期


【摘要】:甲午戰(zhàn)爭期間,朝鮮在日本的壓力下,正式切斷與中國的宗藩關系。甲午戰(zhàn)后,清帝國一直沒有遣使締約,也未與朝鮮建立外交關系,回避"是否承認朝鮮獨立"的問題。韓國雖切斷宗藩關系,但"乙未事變"、"俄館播遷"等事件突顯了朝鮮無法自立的危機,于是試圖聯(lián)絡中國,請求遣使締約,藉以破除日俄合作謀韓之局。韓國雖反復交涉,但總理衙門只承認朝鮮自主,不派公使,不遞國書,不與締約。后來,光緒皇帝欲改革外交體制,遂無視總署的意見,主動承認韓國的平等地位。然而,從《中韓通商條約》的議約過程可見,中韓兩國都反復強調(diào)其特殊關系,不惜犧牲商業(yè)利益也要確保政治上的合作,可知中韓兩國雖切斷了宗藩關系,卻仍保有"名分秩序觀"的文化體認,這成為甲午戰(zhàn)后中朝關系的基調(diào)。
[Abstract]: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North Korea formally severed its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under Japanese pressure.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Qing Empire had never sent a treaty, nor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North Korea, avoid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o recogniz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Although South Korea severed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events such as "No incident in B" and "transfer of Russian Pavilion" highlighted the crisis of North Korea's inability to stand on its own two sides. So it tried to contact China and asked for a treaty to break up the Japan-Russian cooperation in seeking South Korea's cooperation.South Korea despite repeated negotiations, but the Prime Minister Yamen only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North Korea, not send ministers, do not submit credentials, and no treaty.Later, Emperor Guang Xu tried to reform the diplomatic system, then ignored the advice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and took the initiative to recognize the equal status of South Korea.However,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of the "Sino-ROK Treaty of Commerce" that both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repeatedly stressed their special relations and have to ensure political cooperation at the expense of commercial interests. We can see that although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cut off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owever, the cultural recognition of "order of fame" remains, which became the keynote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after the Jiawu war.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5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林,黃湛;論甲午戰(zhàn)爭前后東北亞國際關系格局的形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施亞英;中國的覺醒與甲午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研究綜述[J];世界歷史;1994年05期

3 湛貴成;;淺析甲午戰(zhàn)爭后十余年間中日關系的特征[J];歷史檔案;2007年01期

4 戚其章;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的世紀回顧[J];歷史研究;2000年01期

5 金在善;韓國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J];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6 戴逸;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和意義[J];齊魯學刊;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家偉,龔松柏;交通運輸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 蘇魏;;論甲午戰(zhàn)后中日之間關系(1895—1905年)[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石文玉;;超然于新舊之間的一次思想努力——張之洞《勸學篇》的寫作背景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趙諾;;戊戌變法時期的“王安石記憶”[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1期

5 陳放;;清入關后朝鮮王朝反清與援清的矛盾述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6 王其勇;;論甲午戰(zhàn)前李鴻章尋求英國斡旋的努力[J];滄桑;2009年01期

7 張向華;;中日韓近代面對外來侵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李u&平;主體意識在韓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作用[J];當代韓國;2000年03期

9 吳敏;;臺靜農(nóng)、周作人筆下的韓人形象[J];當代韓國;2008年02期

10 楊慧;;親情的政治——韓國電影中的“兄弟”隱喻[J];東方叢刊;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狀況綜述[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王明星;;英日同盟與日韓合并[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3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動態(tài)和成果綜述[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路鵬程;鐘靖;;光緒皇帝開明傳播觀簡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易惠莉;;關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6 王夏剛;;楊銳年譜簡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7 王夏剛;;楊銳年譜簡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夏剛;;維新舊夢已成煙——戊戌六君子之死與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9 戴東陽;;中日甲午戰(zhàn)爭開戰(zhàn)前夕清政府的對日政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10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謝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4 黎俊祥;近代史料筆記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5 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qū)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王紅梅;梁貴子與池莉婚姻愛情小說比較[D];延邊大學;2011年

7 馮正玉;17-19世紀朝鮮對清貿(mào)易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蔡建;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1897—1910[D];復旦大學;2004年

9 孫俊華;美日韓安全三角[D];外交學院;2005年

10 陸玉芹;庚子事變中被殺五大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大懷;洪炳文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博;論維新時期的“群己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0年

3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雷瑤;庚辛議和中的大吏因應(1900.7-1901.9)[D];東華大學;2011年

5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姜晗;社會轉(zhuǎn)型期改良思想的傳播流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芮俊杰;薩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鮑牧松;北洋集團成員眼中的袁世凱形象[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繆宜龍;高中歷史選修1《戊戌變法》專題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戚其章;劉步蟾黃海戰(zhàn)績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02期

2 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緒論[J];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05期

3 戚其章;旅順大屠殺真相考[J];東岳論叢;1985年06期

4 戚其章;英人泰萊《甲午中日海戰(zhàn)見聞記》質(zhì)疑——兼與董蔡時同志商榷[J];近代史研究;1982年04期

5 戚其章;建國以來中日甲午戰(zhàn)爭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1984年04期

6 ;小川又次的《清國征討方略》趣旨[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5年01期

7 戚其章;;中日甲午戰(zhàn)爭研究四十年[J];歷史教學;1991年02期

8 戚其章;甲午戰(zhàn)爭研究一百年的回顧[J];歷史教學;1994年07期

9 孔祥吉;膠州灣危機與維新運動的興起[J];歷史研究;1998年05期

10 柯平,,;也談為方伯謙翻案問題——兼評鄭守正的翻案文章:《再論方伯謙被殺是冤案》[J];齊魯學刊;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中韓日三國首屆佛教友好交流會議隆重召開[J];佛教文化;1995年04期

2 ;第三屆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日本大會舉行[J];中國宗教;1998年01期

3 宏度;中韓日三國佛教界人士在趙樸老家鄉(xiāng)舉行植樹扶貧活動[J];法音;2001年04期

4 洪軍;中韓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進展——第四屆韓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shù)會議側(cè)記[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03期

5 ;“中韓第十一次倫理學研討會”將在武漢市召開[J];倫理學研究;2003年03期

6 李曉光;;光復后至建交前的中韓文化交流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孫乃民;中韓兩國文化在各自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J];當代韓國;1995年03期

8 ;基督教與中韓文化研討會[J];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03期

9 張永濤;中韓基礎科學聯(lián)委會第四次會議在上海召開[J];中國科學基金;1999年05期

10 苗威;《中韓關系史(古代卷)》引注文獻訂訛[J];東疆學刊;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日明;包艷;;中韓自由貿(mào)易區(qū)(FTA):機遇、問題及前景[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李維衡;;發(fā)展針灸學術(shù),共創(chuàng)輝煌未來 紀念中韓兩國針灸學(協(xié))會締結(jié)姊妹學會十周年[A];慶祝中國針灸學會與大韓針灸師協(xié)會締結(jié)姊妹學會十周年暨全國針灸新療法新技術(shù)現(xiàn)場演示和疑難病癥針灸治療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孫永;;關于推進中韓文化產(chǎn)業(yè)合作的思考[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4 張銀凈;;中韓FTA可行性及發(fā)展戰(zhàn)略[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jīng)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5 馬光;;中韓FTA中的貿(mào)易救濟議題[A];WTO法與中國論叢(2009年卷)——《WTO法與中國論壇》暨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邊維華;;2004年世界短道速滑團體錦標賽中韓兩隊對陣形勢的比較[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7 王平;郭偉;;韓國旅華市場的發(fā)展前景[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旅游業(yè)發(fā)展[C];1996年

8 卞顯紅;余芳;安鍾洙;翁碧云;秦萍;金霞;;中韓建交以來中韓入境旅游流流動時空演變趨勢與特征分析[A];中國旅游評論2011[C];2011年

9 樸明熙;;辛亥革命前后中韓互助運動研究[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10 朱佳濱;;二十屆冬奧會中韓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比賽戰(zhàn)術(shù)應用的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萬春萍 謝佳妮 楊杰;中韓游戲人才培訓基地落戶龍城[N];常州日報;2009年

2 新華社記者 張錦芳;中韓經(jīng)濟合作應走雙贏路[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3 記者 劉洋;胡春華會見中韓專家聯(lián)合研究委員會韓方委員長徐鎮(zhèn)英[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10年

4 本報編輯部;中韓棋手頂級對抗[N];圍棋報;2011年

5 ;2005中韓經(jīng)濟合作大論壇發(fā)言摘編(上)[N];人民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林莉麗;中韓電影合拍:品牌和歷史受寵[N];中國電影報;2008年

7 記者 諶強;第二屆中韓文化藝術(shù)高層論壇在韓舉行[N];光明日報;2009年

8 ;2005中韓經(jīng)濟合作大論壇發(fā)言摘編(下)[N];人民日報;2005年

9 記者 王坤寧;中韓出版學術(shù)年會在京召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10 CUBN記者 行路南;服務韓資企業(yè) 促進中韓交流[N];中國聯(lián)合商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慧婷;篇章語言學視角下的中韓主語省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陳曉娟;中韓FTA對我國農(nóng)產(chǎn)品貿(mào)易的影響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3 樸恩U,

本文編號:16858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858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9fc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