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歌曲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
本文關鍵詞:抗戰(zhàn)歌曲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曲阜師范大學》 2014年
抗戰(zhàn)歌曲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
劉金華
【摘要】: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抗戰(zhàn)的勝利、民族的解放,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必要的社會動員。在眾多的動員方式中,抗戰(zhàn)歌曲憑借獨特的音樂感染力及民族化、大眾化的特點成為中共重要的宣傳動員手段?箲(zhàn)歌曲在這一時期得到大量創(chuàng)作,并通過各種途徑得到廣泛的傳播,在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以局部抗戰(zhàn)以來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抗戰(zhàn)歌曲為依據,主要針對其歌詞進行分析,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動員進行探討與研究。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研究,,本文共分了四部分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中國共產黨采取抗戰(zhàn)歌曲動員形式的成因考察,從社會背景、歷史淵源及抗戰(zhàn)歌曲特點等方面對中共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原因進行了考察;第二部分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主要方式,則介紹了中共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以及各種方式在不同方面的宣傳效果;第三部分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主要宣傳內容,通過對大量抗戰(zhàn)歌曲的統(tǒng)計分析,總結了中共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主要內容,使之從抗戰(zhàn)歌曲的角度更深入地看到中共在各方面所進行的廣泛的社會動員;第四部分中國共產黨通過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的影響,重點講述了中共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所產生的重大作用,其最大限度地動員起廣大群眾推動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與壯大,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指出了中共在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過程中所潛存的一些問題與消極影響。最后,結語對中國共產黨利用抗戰(zhàn)歌曲進行社會動員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并且指出這些經驗與教訓為現當代社會利用歌曲來進行社會力量的動員起到重要的借鑒意義。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戰(zhàn)歌曲在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活動中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抹滅的,它配合了中共的抗日斗爭,增進了各階層民眾對中共的認識,其所產生的動員效果不僅在當時為抗戰(zhàn)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歌曲進行社會動員也為新時期的的宣傳動員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6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王續(xù)添;;音樂與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以抗戰(zhàn)歌曲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年03期
2 劉良模;憶抗日救亡歌詠運動[J];人民音樂;1980年06期
3 關心;;從萌發(fā)到形成:抗戰(zhàn)音樂在國民意識演進中作用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王玉苓;;抗日根據地音樂文化價值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陽翰笙;;第三廳——國統(tǒng)區(qū)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個戰(zhàn)斗堡壘〔二〕[J];新文學史料;1981年01期
6 宋洋;;國統(tǒng)區(qū)抗戰(zhàn)音樂的社會影響力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李合敏;;毛澤東與個人崇拜問題的歷史考察及其啟示[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麗梅;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社會動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金龍;;現代化進程中藏區(qū)社會中間階層對維護穩(wěn)定的作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2 陸德生;紀榮榮;;江澤民民主憲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3 趙芳春;;論我國稅法的價值選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4 鄭強;;縮小貧富差距與構建和諧社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朱士群;亨廷頓的政治穩(wěn)定理論及其借鑒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6 包亞軍;蘇共喪失合法性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范逢春;我國地方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述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楊立華;政府能力和政府權力的新理解——一種產品分析的方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陶國宏;價值、路徑與制度——當前中國政治發(fā)展淺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10 李鵬濤;王澤壯;;革命的“病理學”——布林頓對“革命”的開拓性研究及其影響[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常艷;;試論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及其發(fā)展[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深圳行業(yè)協會法人治理機制研究課題組;葛明;黎軍;;深圳市行業(yè)協會法人治理機制研究報告[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2[C];2008年
3 葉富春;王呈旭;李偉;;和諧的社會秩序與穩(wěn)定: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性基礎——關于中國特色發(fā)展路徑的理性思考[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習裕軍;宋國春;;社會生態(tài)視閾中的中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對中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與基本內容的政治社會學分析[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向平;;緣分·功德·共同體——中國佛教信仰的私人性與社會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魏紅英;;深圳行政三分制改革中政治發(fā)展邏輯的解讀[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7 閆建;;效能型政府建設芻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鄧集文;;論中國政府公共信息服務問責制改革的推進戰(zhàn)略[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蔡瀟彬;;加強政府社會管理 完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胡佳;;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政府治理變革進路[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富田;權力和權力博弈推動的平滑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賀東;不確定性、能力與企業(yè)制度[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彭彥強;基于行政權力分析的中國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志科;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尚歡歡;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代價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博;當代中國政治沖突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季曉希;試論我國村民自治的歷史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何丹;從組織整合到社會整合[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鄭文如;俄羅斯政黨政治改革的進程及其特點[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業(yè)雷;網絡社會視閾下虛擬領導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韓曉明;我國司法活動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合敏;;鄧小平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回答[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2期
2 陳先初;;從民族意識之培養(yǎng)到民族國家之建立——張君勱關于中國問題的民族主義思考[J];船山學刊;2007年04期
3 史革新;;略議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四次覺醒[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9年03期
4 張明軍;;關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內個人崇拜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5 王力平;從孫中山民族革命實踐的悲劇意識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誤區(qū)[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年01期
6 王續(xù)添;;音樂與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以抗戰(zhàn)歌曲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年03期
7 嚴亞明;“師夷長技” 與魏源的民族意識[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8 常曉靜;近代拯救意識與中國新音樂[J];南開學報;2001年04期
9 都永浩,王禹浪;論民族意識與國家、國民意識的關系──兼論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性[J];民族研究;2000年03期
10 嚴亞明;極端民族意識與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愛華;;淺析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社會動員的經驗——以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前后對農民的啟蒙和教育為例[J];賀州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王廷軍;;戲劇與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動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10期
3 高冬梅;;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社會救助工作中的社會動員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7年04期
4 張麗梅;艾虹;;抗戰(zhàn)時期中共社會動員指導思想評析[J];理論前沿;2009年04期
5 許東雪;;1949—1956年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的歷史考察[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2期
6 葉青;;對“文革”時期群眾組織與社會動員的反思——以福建群眾組織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7 袁玉芳;;現代化視野下建國初中國共產黨對農村的社會動員[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年12期
8 張麗梅;;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社會動員指導思想研究[J];前沿;2010年22期
9 李俊寶;;抗日根據地的社會動員[J];滄桑;2008年06期
10 姚曙光;論湖南近代社會動員的鄉(xiāng)土性[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龔波;姜寧寧;;今天我們如何更好的動員青少年——北京共青團青少年社會動員案例研究[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報告——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12)[C];2012年
2 蔣亞隆;;在線群體中的社會動員模式探析[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9)——1949-2009:共和國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國論文集[C];2009年
3 付曉靜;;大眾媒介與北京奧運會的社會動員[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李偉;王培訓;王明;;當前普查社會動員方式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樹新;[N];安徽日報;2011年
2 劉曉穎;[N];云南日報;2014年
3 市委常委 副市長 王克建;[N];大同日報;2014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劉海音;[N];社會科學報;2003年
5 胡俊修 鐘愛平;[N];光明日報;2013年
6 盧元鎮(zhèn);[N];中國體育報;2006年
7 任知寰;[N];聯合時報;2008年
8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 李江濤;[N];南方日報;2012年
9 青連斌;[N];文匯報;2005年
10 本報評論員;[N];人民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麗梅;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社會動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晏雪平;江西國統(tǒng)區(qū)社會動員研究,1928-1945[D];廈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東雪;“大躍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2 龍勝藍;中國政府社會動員的適度模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3 喬士華;從社會動員到意義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燕芽;國家進場:鄉(xiāng)村再組織中的社會動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 康翠迪;媒介社會動員方式的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6 劉穎;中國共產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社會動員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7 高晶;大慶石油會戰(zhàn)時期的社會動員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8 楊紅運;戰(zhàn)前江蘇省保甲的社會動員和社會控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岳琢;社會動員與地方NPO的品牌建構[D];西北大學;2007年
10 姜雪;個人引發(fā)網絡社會動員過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抗戰(zhàn)歌曲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19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