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業(yè)余利”并非北洋六鎮(zhèn)軍費主要來源
本文關(guān)鍵詞: 袁世凱 “官業(yè)余利” 北洋六鎮(zhèn)軍費 出處:《中州學刊》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期間,其控制的北洋"官業(yè)"中,只有輪船招商局、電報局確定每年提取兩成余利作為軍費來源。而灤州官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沒有規(guī)定將余利或營業(yè)額作為軍費來源,臨城礦務(wù)局余利每年只提取2000兩白銀作為軍費。關(guān)內(nèi)外鐵路余利只是臨時墊撥、挪借,前后總共不超過兩次,不可能任意挪用。天津官銀號和北洋銀元局是通過發(fā)行公債間接贊助軍費。這說明,"官業(yè)余利"并不是北洋六鎮(zhèn)軍費的主要來源,其在軍費籌集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
[Abstract]:During Yuan Shikai's term as Governor of Zhili, of the "official businesses" in the Beiyang area under his control, only the Shipping and Merchants Bureau and the Telegraph Bureau decided to draw more than 20% of the annual profits as a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the Luanzhou official Mining Company, Qixin Yang Grey Company, The Beijing-Shi Water supply Company has not stipulated that the surplus profit or turnover be used as a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remaining profit of Lincheng Mining Bureau only draws 2,000 silver dollars a year as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remaining profits of the railwa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are only temporarily appropriated and borrowed, and a total of no more than two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misappropriate it arbitrarily. Tianjin Guanyin Bank and Beiyang Silver Yuan Bureau indirectly sponsor military expenditure by issuing public bonds. This shows that "official and amateur profits" are not the main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the six towns of Beiyang, and their role in raising military expenditures is relatively limited.
【作者單位】: 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末新軍研究》(09BZS029)
【分類號】:K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逸峰;;直隸總督袁世凱籌集北洋軍費途徑分析[J];史學月刊;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顯成;李鴻章督直期間的抗災(zāi)救災(zāi)實踐及其教訓[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為中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3 江立新;洋務(wù)運動與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陳勇勤;晚清知識分子褒貶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5 賀金林;清末僧教育會與寺院興學的興起[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6 莫建來;;論皖系軍閥的形成[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7 吳寶曉;;19世紀的地方政府與荒政——兼論李鴻章在直隸的賑災(zāi)活動[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8 李忠萍;;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9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10 蘇全有;;論清末的省界觀念[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麗紅;;知識、權(quán)力與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飲水衛(wèi)生進化史[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周其厚;劉亞民;;洋務(wù)派與中國近代礦業(yè)的興起[A];地質(zhì)學史論叢(3)[C];1995年
4 鐘文典;;近代龍州四題[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國平;;略談江蘇現(xiàn)代化啟動的“非制度化推動”[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逄增玉;蘇奎;;城鄉(xiāng)文明對立下的“城市外來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魏永理;司俊;;中國近代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述略[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8 易惠莉;;近代企業(yè)制度和企業(yè)家精神建立之困境——以招商局并購旗昌輪船公司為個案考察[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9 鄧孔昭;;臺灣建省與福建協(xié)餉[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汪炳明;;是“放墾蒙地”還是“移民實邊”[A];蒙古史研究(第三輯)[C];198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梁辰;銅元問題研究(1900-1935)[D];南開大學;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7 宋正;中國工業(yè)化歷史經(jīng)驗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jīng)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媛媛;京漢鐵路早期經(jīng)營研究(1895-1912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維根;《中國新報》的憲政思想宣傳[D];湘潭大學;2010年
5 付中瑋;留日士官生與中國軍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許曉斌;工業(yè)遺產(chǎn)與地方社會變遷[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耿直;早期美國華工的命運(1865—1894年)[D];山東大學;2010年
8 雷瑤;庚辛議和中的大吏因應(yīng)(1900.7-1901.9)[D];東華大學;2011年
9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保平;;在帝制和共和之間徘徊的袁世凱[J];名人傳記(上半月);2010年09期
2 季云飛;;論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J];學術(shù)月刊;1989年04期
3 廖一中;袁世凱被推舉為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原因[J];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05期
4 廖大偉;袁世凱與預(yù)備立憲[J];史林;1990年03期
5 廖一中;袁世凱與《辛丑條約》的簽定[J];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04期
6 廖一中;善始而惡終:袁世凱與維新運動新論[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7 鄧漢祥;蔡鍔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經(jīng)過[J];文史天地;1996年02期
8 蘇全有;論袁世凱的發(fā)展進口替代工業(yè)思想與實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鄧亦武;論袁世凱部屬反對洪憲帝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張步先,蘇全有;袁世凱與清末民初的工業(yè)發(fā)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毅華;;試論洪憲帝制前后馮國璋同袁世凱的關(guān)系[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2 方平;;梁士詒與“洪憲帝制”[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3 寶成關(guān);;論南北議和與孫中山讓位[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C];1981年
4 易惠莉;;為徹底推翻袁世凱專制獨裁而獻身的民主斗士——宋教仁先生[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5 熊作華;;梅園會議上的王文華[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1年
6 陳絳;;蔡松坡將軍的精神遺產(chǎn)[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7 李華興;;蔡鍔將軍:立志救民,與時俱進[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8 谷清;王紅彬;;護國精神永放光芒——紀念云南護國首義90周年[A];2005:歷史的輝煌——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C];2005年
9 朱宗震;;試論革命黨人在民初政爭中的策略[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C];1981年
10 劉學照;;蔡鍔將軍與上海及其“以道德愛國”思想[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友唐;袁世凱 小站練兵[N];團結(jié)報;2001年
2 任然;袁世凱統(tǒng)一幣制[N];中國婦女報;2005年
3 林楚方;1911—1949:亂世浮沉[N];南方周末;2004年
4 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的劃階段問題[N];光明日報;2000年
5 范福潮;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前的南北博弈[N];南方周末;2008年
6 劉國才 陳軍情;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隴東人民的反抗斗爭[N];民主協(xié)商報;2005年
7 李金錚;細捋直系軍閥的淵源[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朱宗震;宋教仁之死:民初政黨政治的失敗[N];南方周末;2007年
9 陳光中;外交部街的歷史風云[N];中國檔案報;2004年
10 陳賢慶;建立民國,締造共和[N];中山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華騰;北洋集團崛起研究(1895-1911)[D];復旦大學;2005年
2 廖志坤;中國近代政治轉(zhuǎn)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劉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聯(lián)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學;2006年
5 徐爽;1901-1911:舊王朝與新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房政;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型構(gòu)1842~1953[D];復旦大學;2008年
7 肖宗志;候補文官群體與晚清政治[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文平;民國前期的擴軍與裁軍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吳建銘;民初(1912-1913)立法與行政關(guān)系的論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戴銀鳳;莫理循的中國觀(1897-1911)[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機像;袁世凱與中朝宗藩關(guān)系[D];吉林大學;2004年
2 楊陽;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參政院述論[D];吉林大學;2009年
3 施政;試論袁世凱派駐朝鮮和清政府對朝鮮全面干涉政策的實施[D];延邊大學;2010年
4 李慧;淺論晚清時期的袁世凱幕府[D];暨南大學;2006年
5 李偉;北洋新軍軍事文化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曹俊;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D];安徽大學;2007年
7 李寧;北洋新軍武器裝備建設(shè)歷史考察(1895-1911)[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8年
8 朱峰;袁世凱與直隸的經(jīng)濟建設(shè)(1901—1907)[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趙艷;試論洪憲帝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劉卓;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監(jiān)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395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53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