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藩部地區(qū)籌備司法改良探微
本文關鍵詞:清末藩部地區(qū)籌備司法改良探微
【摘要】:清承明制,針對蒙古、西藏各藩部實行一套不同于內地的"理藩"司法模式,但至晚清,隨著內外危機的加深,清廷開始對藩部司法進行改良,以推進藩部地區(qū)新政,實現(xiàn)傳統(tǒng)藩部與內地省份司法治理上的統(tǒng)一。為實現(xiàn)此目標,清中央政權、具體負責藩部事務的地方官員分別做出努力,圍繞舊律廢除、新律修訂,司法人才培養(yǎng),各級審判廳、檢察廳設立,進行嘗試,肇啟了傳統(tǒng)邊陲地區(qū)司法近代化之路,推動了藩部地區(qū)法制的進步。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制度研究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近代中國研究所;
【分類號】:D691;K252
【正文快照】: 清晚期,時人力圖改良中國傳統(tǒng)司法體制,代之以近代新式司法制度。為此,自甲午戰(zhàn)后起,圍繞司法改良問題,時人頻頻展開討論,尤其是宣統(tǒng)后,改良活動更是在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大潮推動下,如火如荼。改良內容,不僅包括舊式律例的修訂、廢除,亦包括對新式法律、法規(guī)、章程的草訂,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永江;論清代漠南蒙古地區(qū)的二元管理體制[J];清史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國武;袁世凱政府對藏政策初探[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2 張云;西藏歷史研究的責任與使命問題[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4年02期
3 黃全毅;;固始汗對西藏穩(wěn)定的貢獻[J];重慶與世界;2011年07期
4 廖祖桂,陳慶英,周煒;清朝金瓶掣簽制度及其歷史意義[J];中國藏學;1995年03期
5 馮智;五世班禪未能晉京原因探討[J];中國藏學;1998年04期
6 李晨升;策墨林諾們罕事件考證[J];中國藏學;2001年01期
7 吳明娣;明代瓷器與漢藏文化藝術交流[J];中國藏學;2002年03期
8 陳小強;清代對西藏的軍事管理與支出[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9 顧浙秦;錢召棠和他的《巴塘竹枝詞》[J];中國藏學;2004年02期
10 馮智;略論五世班禪在康雍治藏中的歷史作用[J];中國藏學;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蘇德;;關于清末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放墾[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2 達力扎布;;《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匯編》評介[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黃西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少數(shù)民族參加國家代議機構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王曉晶;六世班禪進京史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永攀;英國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D];西北大學;2003年
5 鄧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區(qū)的一種范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6 陳立明;藏門珞民族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7 杜常順;明朝宮廷與佛教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8 李強;英屬印度西北邊疆政策和中國西部邊疆危機[D];暨南大學;2005年
9 黑龍;噶爾丹統(tǒng)治時期的準噶爾與清朝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10 珠颯;清代內蒙古東三盟移民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蘭蘭;宋元時期西藏止貢噶舉派歷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黃勐;中印藏南領土爭端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烏云山丹;20世紀前二十年間烏力吉木倫河流域蒙旗之開墾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阿如汗;內蒙古中西部諸廳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5 馬丹丹;蒙藏委員會與蒙藏事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
本文編號:11896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189693.html